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教育参考丨石磊:运用年代尺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教育参考丨石磊:运用年代尺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教育参考丨石磊:运用年代尺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年代尺简洁直观,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年代尺的目标是要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年代尺上利用历史时序在宏观和微观

年代尺简洁直观,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年代尺的目标是要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年代尺上利用历史时序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建构时空观念,培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借鉴数学坐标轴来呈现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年代尺教学有助于学生克服混淆历史人物、事件与年代的现象,把握历史事件间的联系,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

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_素养学科核心培养历史研究方法_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研究缘起

研究缘起

历史学科的教学现状

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困境主要有: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基本史实的认知能力较差,历史知识呈碎片化记忆,特别是历史时序在学生的头脑中是一团乱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间混淆的现象,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创立于唐朝,“关公战秦琼”等,令人啼笑皆非。

初中学生认知结构特点是:形象思维有余,抽象思维不足。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往往抽象、晦涩难懂,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把握不清,不能把零散的、分布在不同章节相关的历史知识加以整合。如学生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的两条线索——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中华民族的探索史——不能提炼和概括。如何把这些抽象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形象化值得研究。

以上教学困境的成因是学生对构成历史事件重要因素的时间非常不敏感,记忆模糊;从而学生对历史的时序无法构建,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出现张冠李戴、混淆史实的现象;更谈不上整合相关的历史知识,缺乏思辨能力,从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无法建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朱汉国在确定“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知的关键能力和个人修养品质,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在历史教学中,以年代尺作为教学工具对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历史教学中用年代尺作为抓手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历史时序观念与时空观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唯物史观,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清历史的发展规律,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年代尺的内涵

历史年代尺是为了方便学者掌握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以历史年代为线索记录历史事件。年代尺形象直观,它把相关历史事件按时序组合在一起,通过阐释、探究年代尺上的历史事件,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历史现象和本质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年代尺上的历史时序与事件结合可以体现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从时空观念出发,通过史料实证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学会历史解释。

运用年代尺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通过维普期刊资源综合服务平台搜索“年代尺”关键词,有关年代尺的论文一共有8篇,其中金明强在论文《年代尺:培养学生历史时序观念的有效载体》中认为:历史时间是史学研究的常备工具,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年代尺则是表达历史时间的有效工具,能直观反映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有序勾勒课程设计中的时序感,符合初中生建构历史时序观念的认知特征。

历史时序对建构历史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历史时序有利于时空观念素养的形成,时空观念素养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本质。时空是历史存在的方式,是历史的本质呈现,是历史认识的起点,重构历史和对历史的解释都离不开时空观念。

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知识与能力板块的要求是: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年代尺进行学习,可以更好地厘清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掌握历史结构特征;通过年代尺进行主题探究,可以把握某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可以利用年代尺进行比较、分析,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等。

美国1996年颁布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时序思维能力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如果没有历史地看待时间的明确意识,学生肯定会把诸多事件看作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没有强烈的年代学意识,学生就不可能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解析历史因果联系。年代学是组织历史思维的智力前提。

综上所述,紧紧抓住历史的时序性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教学中使用历史年代尺可以直观地体现历史的时序性,点线结合来展现历史,直观简洁,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有利于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有利于学生必备品格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的形成。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以时间为序,结合历史事件,制作历史年代尺,有利于打破教材的通史体系,以专题的形式重新进行整合、审视相关历史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历史年代尺可以作为轴线,串联相关历史知识,梳理某一主题的发展脉络。利用历史年代尺,可以使繁杂的知识变得条理清晰起来,便于我们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年代尺主要呈现的是纵向历史,同时需要认真分析历史阶段特征,归纳阶段内的专题,对同一时期或相同类型的历史事件作横向比较。年代史有利于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强化对历史知识点和历史事件的识记、理解和分析,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制作年代尺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争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获取成功的喜悦。历史教学中运用年代尺,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自主运用年代尺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研究过程

1.宏观建构历史,在历史时序中培养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年代尺的制作就是把历史时序和历史事件结合起来,按时序主题编排、整合历史,强化学生的历史时序性知识;学会使用年代尺使学生懂得如何利用历史的时序性去归纳历史知识,为学生把零散的、相关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奠定基础,体会历史发展规律,树立唯物史观。

为了让学生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分期有整体认识,以年代尺的制作体现出来。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_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_素养学科核心培养历史研究方法

图1年代尺宏观建构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发展进程,年代尺上的关键词体现了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终于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便于学生以宏观的视角来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从而能够正确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树立唯物史观并感悟家国情怀。

2.微观建构历史,以特定的时间点来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事件具有时序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历史事件的建构可以从特定的时间点来构建。

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例,美国历史涉及不同年级的历史教材,时间长、跨度大。用反映美国历史特定时间点的“建国、巩固、腾飞、称霸”等关键词来制作年代尺,展现美国历史发展进程。年代尺如图2所示。

教师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

①1776年、1865年、1933年、1945年、1991年这些时间点为什么成为美国历史发展的关键点?

②从美国历史的发展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这些探究问题要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如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引导学生向往崇尚自由、平等的品格;1933年美国腾飞,学生从罗斯福新政中体会到罗斯福敢于突破资本主义原有的发展模式,培养学生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而从罗斯福身上所体现出来浓浓的家国情怀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3. 借鉴数学坐标轴来制作年代尺,呈现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

历史的发展往往呈现出连续的过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年代尺,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来概括其发展趋势。单向的时间轴年代尺虽然简洁明了,但历史事件发展变化的历程用单向的时间轴年代尺无法涵盖。因此年代尺的制作可借鉴数学中坐标轴来呈现历史事件,横坐标的正半轴标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点,纵坐标的正半轴呈现历史发展过程。

案 例

以《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为例,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用坐标轴年代尺展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和重大史实。

A阶段,议会斗争;B阶段,内战、克伦威尔;C阶段,共和国、克伦威尔独裁;D阶段,王朝复辟;E阶段,《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_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_素养学科核心培养历史研究方法

如图3所示,该坐标轴年代尺既直观地呈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和重大史实的时间点,又清晰呈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束的曲折过程,以及新旧两种制度的激烈博弈。

教师可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

①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什么采用“光荣革命”这种方式?

②以史为鉴,我们从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中得到哪些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①新的制度取代旧的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②新制度的建立要与本国的历史传统和国情相适应,英国一直有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历史发展的规律,确立唯物史观。

案 例

“我国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相关历史事件涉及不同年级的历史教材,在学习完“我国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历史事件后,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我国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有必要把分布在不同章节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整合。

根据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短暂发展、发展困境、消亡这六个阶段,用数学坐标图呈现其发展趋势,形成如图4所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微专题。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_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_素养学科核心培养历史研究方法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涉及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一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大改造”等相关历史事件,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整合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而且可以明晰这些历史事件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师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

①1895年甲午战败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获得初步发展?

②从1912年到191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什么只是短暂的春天?

③从1937年到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什么陷入困境?

在这一年代尺设计中,关键要把握我国民族资本主义每个阶段的发展状况,然后用数学坐标图作为年代尺的工具。这一年代尺的设计直观地反映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现代全面、完整的动态发展趋势,让学生感受其“曲折”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影响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在近现代史上如何推动我国发展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体会到在近代民族危机的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当时新生的一股力量为我国救亡图存做出的贡献,从而领悟家国情怀。

研究成效与反思

研究成效与反思

成效

教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年代尺制作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历史年代尺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年代尺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时学生容易出现的历史时序混乱的现象。有了准确的时间定位,才能基于这个时代展开分析,才能让自己站在那个时代的高空,得出不脱离历史实际的结论。年代尺往往呈现着比较丰富的历史时间、 历史事件等历史信息,在呈现形式上却比较直观、简洁明了,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可以非常清楚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脉络,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从而为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奠定基础。

1. 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教学”为“做中学”

学生对教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制作年代尺能促进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从而获得活动的经验。动手制作年代尺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给予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让学生学会制作最基本的年代尺,适应教学的新常态。以时间为序、以一课时为单位,学生能够利用课本相关的历史时间根据相关的历史事件制造出相应的历史年代尺。

以《巩固新生政权》为例,本课涉及的历史时间点从1950年到1953年,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等。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_素养学科核心培养历史研究方法_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该年代尺如图5所示,直观明了,学生动手就可以学会简单的年代尺制作方法,满足教学的常态化发展。

2. 以历史年代尺作为轴线,整合相关知识,梳理某一主题的发展脉络

运用历史年代尺进行复习,使得繁杂、无章的知识变得条理清晰明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某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可较为清楚地体现,从而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部分“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探索”时就可以用图6年代尺整合相关知识。

素养学科核心培养历史研究方法_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_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年代尺轴线上方的历史事件呈现近代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轴线下方的历史事件呈现的是近代中国人民寻找革新的探索。这样将年代尺和历史事件结合起来,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之下是如何觉醒并如何探索强国之路的。我们从中也更容易归纳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从技术学习到制度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同时让学生感悟家国情怀,树立唯物史观。

3. 历史年代尺可以比较两个主体之间的共时发展

时序观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时序观也是理解历史史实、形成历史思维、发展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年代尺作为两个不同主体的共同内容性质的比较器,可以使学生学习思维得到发散。

年代尺主要呈现的是纵向历史,需要认真分析历史阶段特征,归纳阶段内的专题,对同一时期或相同类型的历史事件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强化对历史知识点和历史事件的识记、理解和分析,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的能力得到提高,历史核心素养逐渐养成。

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_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_素养学科核心培养历史研究方法

图7的年代尺是两个不同主体的共时发展的比较,从1500年开始欧美与中国两个不同的主体在相同时间段里的发展比较来看,近代欧美先后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然后进行工业革命,中国政治上依然是君主专制,经济上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停留在农业社会。通过比较,学生能自然而然地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来解释近代中国为什么落伍,从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肩负起时不我待的历史责任,感悟家国情怀。

4. 注重时间思维能力,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将时间思维能力视为“历史推理的核心”,认为“如果没有历史地看待时间的明确意识,学生肯定会把诸多事件看作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没有强烈的年代学意识,学生就不可能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解释历史因果联系”。

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_素养学科核心培养历史研究方法_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如图8所示,以“从1840年到20世纪初我国历史发展”为例,通过观察年代尺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一次又一次遭受外敌入侵,我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该年代尺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外敌入侵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有着怎样的联系?

教师设计一些探究问题:

①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时间点为什么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

②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点为什么是在甲午战争以后?

③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与民族危机存在什么逻辑关系?

学生通过探究,明白外敌入侵使我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我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出路,从而推动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学生不但从历史时序中体会到时间点上历史事件的逻辑联系,而且感悟到家国情怀,培养了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反思

历史年代尺简洁明了、直观形象,但仅靠年代尺上的时间点来直接进行历史探究还不足以达到目的,因此精选与年代尺上匹配的史料作为年代尺的补充尤为重要。

但我们对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年代尺的研究还不够透彻。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制作不同要求的年代尺,从而使年代尺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从而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此外,个别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不高,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制作年代尺的兴趣和调控班级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不再把学生看成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而应使之成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在发挥年代尺的作用上,不再把年代尺仅仅当成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而应使年代尺成为学生的认知、启迪思维、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上还有待提高。

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_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_素养学科核心培养历史研究方法

上一篇: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驱动式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下一篇: 洪刚:全面推进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有的放矢)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