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锦绣西域 万里同风——新疆丝路文化特展”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共同举办,集中呈现了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涵盖先秦至宋元时期的134件(套)精美展品,包括精美的丝绸毛纺织品、珍贵的多民族语言文字的简牍文书,以及壁画、金币、珠宝、彩陶、青铜器等国家宝藏。
其中一件唐代彩绘伏羲女娲麻布画,于1966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画面中的伏羲和女娲均为彩绘人首蛇身,蛇尾相交。
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伏羲和女娲是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和创世神。四川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也有诸多伏羲女娲形象。
而在新疆阿斯塔那墓地群,共出土了73幅较为完整的伏羲女娲绢麻画。其中,一些图将伏羲女娲描绘为汉人的形象,另外一些图将伏羲女娲描绘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汉胡两种风格同时出现,说明新疆地区各族先民在祖先认同上与中原地区达到了深刻统一。
展览中,不少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人俑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这些人俑或骑马或站立,妙趣横生。还有成套的“唐代女工”——彩绘劳动妇女俑群(复制品),非常罕见且清楚地呈现了从舂粮到烙饼的全部过程,是研究新疆古代社会生活、雕塑艺术及饮食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作为本次展览的点睛之笔,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创造性地展示新疆与四川两地间,以蜀锦为媒开展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唐代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三首》中曾描述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诗句所指的“白练”便有着相当一部分是产自蜀地的蜀锦。
在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上,蜀锦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支撑。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蜀锦有着“天下母锦”之称,其命名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从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锦护膊,到成都老官山汉墓的出土的织机模型,以及在丝绸之路沿线遗址中出土的工艺水平极高的文字锦,可以看到成都产的蜀锦大量向外输出的路径。流转于丝绸之路上的蜀锦不仅对传统丝织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出土于尼雅遗址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锦护膊是古代射箭时所用护膊,锦面色彩绚烂,纹样诡异神奇——在祥瑞云气纹样间,有序呈现出多个瑞兽图案,并依次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和圆圈纹表现的“五星”图案。经研究发现,锦护膊使用蜀锦工艺织就而成,体现了汉代织锦独具匠心的设计和高超的技艺。
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出土7年后的2012年,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一座西汉时期的墓地中,首次发现完整的提花木织机模型,为世人揭示了蜀锦织造作坊的缩影。
不同于西方以手工为主的毛纺织业传统,老官山提花织机运用机械的方法可重复进行批量生产,开创了大批量提花织锦生产的先河,为丝绸之路上的丝绸贸易奠定了技术基础。而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模型,是截至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提花织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
2013年,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尝试以模型为基础复原汉代勾综式提花机。2016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用复原出的织机复制出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如今,这块远赴丝绸之路的蜀锦,以复制品形式回到了她的“故乡”,并和老官山汉墓的织机模型一起,在“锦绣西域 万里同风——新疆丝路文化特展”中,讲述丝绸之路的雏形、华章以及流传至今的文明回响。(摄影:安之)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黄志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