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市四中】这样学历史,想不得高分都难!——历史老师告诉你5个办法

【市四中】这样学历史,想不得高分都难!——历史老师告诉你5个办法

【市四中】这样学历史,想不得高分都难!——历史老师告诉你5个办法记好背好了,就可以学好历史?老黄历啦!

记好背好了,就可以学好历史

老黄历啦!

2019年10月17日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

在这里隆重举行

会议的主题是

"落实立德树人,推进历史教学"

探究历史问题的启示_历史问题探究_探究历史问题应秉持怎样的精神

都有哪些历史教育界"大咖"出席呢?

张海鹏教授: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原会长、

叶小兵教授: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执行总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杨宁一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考出题人之一。

笔者有幸参加这一盛会,通过三天学习,笔者收获良多。高考历史怎么考?高中老师该怎么教?高中学生怎么学?在此,笔者谈点体会。

一、历史怎么考?

历史问题探究_探究历史问题的启示_探究历史问题应秉持怎样的精神

让我们先来看一道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题目。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判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啊?这是考历史吗?对!考的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戏曲艺术;京剧及其特征。"

正确答案为B。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I第26题:

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解读能力。

正确答案为C。

你做对了吗?

从这两个题,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死记硬背,不知道变通、不知道材料信息的提炼与解读是行不通的。那么新时代的历史考试究竟是考什么呢?

首先,在考试主题上主要贯彻四大主题: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命题者会把这个作为价值取向。②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③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命题路径上将由知识立意、主题立意、能力立意转换到素养立意。具体来说就是从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出发来命题。

再次,考试的试题设置上将发生变化:一方面,情境设置的多样性,试题的情境设置有简单情境,也有复杂情境、综合情境。另一方面试题将体现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过去的"综合性"主要是指知识的综合,现在要体现在素养综合上。"探究性"要学生整合现有知识后得出新的结论。"开放性"要求学生多维度回答,答案不再是唯一的。

唉!这些也太学术化了,我听不懂。

那就再给你举个例子吧!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第42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有兴趣的"童靴"可以做一做。当然,没有"标准答案"哦!

二、历史怎么教?

新时代,老师要怎么教历史课呢?专家教授只给了我们一句话:要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进行课堂教学。

首先,我们来说说教材。下面就是新教材。

探究历史问题应秉持怎样的精神_探究历史问题的启示_历史问题探究

探究历史问题应秉持怎样的精神_历史问题探究_探究历史问题的启示

历史问题探究_探究历史问题的启示_探究历史问题应秉持怎样的精神

历史问题探究_探究历史问题应秉持怎样的精神_探究历史问题的启示

历史问题探究_探究历史问题的启示_探究历史问题应秉持怎样的精神

探究历史问题应秉持怎样的精神_探究历史问题的启示_历史问题探究

探究历史问题的启示_历史问题探究_探究历史问题应秉持怎样的精神

看到了吗?第一课有7个页码。新教材内容非常多,如果还按照原来的做法,按照教材一目一目地教,给再多的时间也讲不完。所以呢,我们必须需对教材进行分析整合,化繁为简,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那么,分析整合的标准是什么呢?

答案只有一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我们先来看个课例。

历史问题探究_探究历史问题的启示_探究历史问题应秉持怎样的精神

西南大学附中的杨泽新老师执教统编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之《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课

杨老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度的文本研读,对史料进行了合理的选择和理性分析,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重组,整合为 "经济重心大转移"、"经济发展新高度"和"经济社会新变化"三个部分。在历史史料的运用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的解读。最后叶小兵教授给予该堂课以高度评价,认为杨泽新老师的教学用心了,把历史教活了,面对新教材,广大历史教师都需要像杨泽新老师那样,敢于对教材进行整合,确定明确的主题,并培养学生怎么看历史,解释和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听了这两堂课,也听了若干个讲座,对于历史教学,笔者有几点启示:

1.一定要改变观念。

每年高考之后,都有历史老师吐槽:怎么出这样的题?复习的全不考,考的都是没复习到的。道理何在?命题者与教学一线老师在观念上不对称。

老师往学生脑子里塞一个知识的大楼,命题者根本不考这个楼,考楼就是考知识,所以命题人把楼给炸了,拿几块砖,再给几块砖,再加水,加泥;学生能不能盖一个别墅?待来年高考,好了,老师教会学生盖别墅了,可是,高考题又变了:让学生修路、架桥、挖地道;

高考考什么?就考复杂、陌生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你拿知识这块砖,永远解决不了新情境下的新构建。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训练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就不难了。所以,我们的观念一定要改变。

2.一定要改变教法。

原来的历史教科书是给学生展示有关世界风景的一幅画,老师教这幅画,学生记住这幅画,但真实的世界远远不是这一幅画能囊括的。新教材容量大、跨度大,是想帮助孩子打开观察与感受大千世界的窗口,窗外风景无限。

传统的历史教学,老师不是聚焦在学生个人,而是聚焦在知识上。老师备课讲课,围绕知识、排列知识、解读知识,练习也是对知识的练习,纠结在知识的多少和难易上,想方设法怎么化难为易,怎么删繁就简,怎么重点突出,我们所有的精力都在知识这个问题上。

所以,我们一定要想清楚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历史教育。

3.一定要注重情境。

学生要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验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进而对历史进行探究。

对此,叶小兵教授举过一个例子:

讲戊戌变法,会讲到谭嗣同拒绝逃亡、从容就义。他发现,很多孩子认为:"谭嗣同真傻,要是我就跑,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论,也不是没有道理,生命诚可贵,这是人性本能的反映。

那么,怎么样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应该补充讲解:谭嗣同出身官员家庭,湖北巡抚之子,非常了解并且痛恨官僚制度的腐败,具有反叛精神,拒绝科考,拒绝走仕途,潜心钻研学问的同时,广交社会进步人士。他认为,中国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必须要变革。恰逢维新运动,积极投身其中,希望由此改变中国命运。但很不幸,变法失败。别人逃走时他说了一句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从他的角度,他就是要迎着死亡,用自己的死,来警醒国人,继续改变中国。他是笑着走向刑场的。他不是傻,他是非常理智的。

什么叫做舍生取义?什么叫做大义凛然?在生死面前,当国家、民族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之间需要抉择的时刻,他的这一选择是一种英雄的选择。这种精神、这种情怀,恰恰是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所共有的。荆轲的"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近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一直到共产党员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他们的生死观,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认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身份,竟是高度的一致!

这都是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东西。这些人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才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才能形成史料实证的素养,才能落实历史学科育人价值。

4.一定要深度阅读。

在历史课堂上,要进行深度拓展:进行史事的前后联系、对生成性问题的解决、所学内容的换位思考……要做到这些,首先老师要提高自己的历史核心素养。

如何提高?老师需要持续地学习,尤其要进行深度阅读。人的成长与深度阅读密切相关。只有深度阅读,老老实实读一本书,才有感悟,才有思考,才能获得成长必须的精神食粮。

三、历史怎么学?

高中历史怎么学?下面依次递进的办法,供高中选历史方向的同学参考。

一、抓住课堂

要说实在的东西,课堂是很实在的。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聪明的理科生不听课,照样可以考好;但是一个文科生如果不听课,他什么成绩都别想拿到。

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我认为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你理解的这一课的知识框架和系统大致构建出来,充分去领会书上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框题是为了说明什么。

然后在听课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听课笔记,课后再与参考书上的知识重点、知识框架进行对比补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二、掌握常规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里面其实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很多概念我都可以用"三条"或"两条"来总结,比如:

了解一个事件我们通常是从"背景(原因)、内容(经过)、影响和意义(结果)"来记忆;

分析问题我们总是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维度来思考;

分析背景时我们会分"国内环境,国际环境"来进行;

评价意义时我们有"正面(积极)和负面(消极)"两个方面。

你在答大题时会轻松地发现这些既定的思路可以迅速帮助你理解题目和入手分析。

三、宏观地学习历史,形成知识网络

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历史很烦琐,细节很多,有没有什么主线可以把它们串起来?

当然有!你可以适当地进行发散思维,把历史事件串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受课本的限制),比如说把一整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整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理解和思考,这样一来你会发现你的历史知识非常有条理,不光可以从宏观上解答很大的问题,也可以随便拿出一个部分进行微观细致的分析,这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了。

比如:整个历史是由中国史和世界史构成的,中国史里又分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阶段整体由四次大型侵华战争(鸦片战争,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三次中国人民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组成,期间经济方面的显著特点是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实践(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历经四次大型论战(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守旧派,革命派与保皇派,问题与主义)……

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被我这样拿出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具体到每一个事件和人物都是如此,所以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上一篇: 九年级历史备课组长工作总结
下一篇: 夏朝到底存不存在?上个世纪,胡适提出了一条简单的验证办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