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台湾史青年学者研讨会7月30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开幕。活动由孙中山基金会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联合主办。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位学者与青年学生参会。
第一届台湾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广州开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秘书长、《台湾历史研究》主编李细珠在开幕式上表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我们在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山大学举办第一届台湾史青年学者研讨会,为两岸和平统一贡献青年学人的心力与智慧,是对孙中山先生毕生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具有特别的意义。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谢湜在致辞中表示,中山大学历史学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努力开展台湾史及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广东是对台工作资源大省,有研究台湾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我们愿意与学术界同仁特别是青年同仁共同努力,促进学术交流,拓展研究平台,推进台湾史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台籍教师侯彦伯表示,此次研讨会共收录22篇论文,主题多元,时期从清初至20世纪60年代,主办单位邀请在大陆高校任职的台籍老师与青年学者开展对话,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两岸台湾史研究的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鹏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台湾史研究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正确的史观,那就是台湾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青年学者要牢牢把握这一点。台湾史的研究,目前来说开展得还不是很深入,未来我们寄希望于青年一代。此次举办第一届台湾史青年学者研讨会体现了青年学者在台湾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深度与学术潜力。我们也欢迎更多台湾青年学者参与学术研讨,共同推动台湾史研究。
据介绍,台湾史青年学者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台湾历史研究》编辑部发起,旨在培养台湾史研究的新队伍,推动台湾史学科建设,将每年举办一届。
两岸青年学者交流台湾史研究成果
福建师范大学讲师郭满在会上介绍《诸罗县志》中《番俗图》的文化与政治意涵。他认为,《诸罗县志》是台湾纳入清朝版图后的首部县志,不仅在编纂体例上开台湾方志修纂先河,卷首附有的《番俗图》形式直接借鉴《贵州通志》,彰显出彼时官方将台湾视为边疆的认知观。
通过研究台湾历史资料,郭满认为,作为居处清朝边疆的“社番”(台湾少数民族),其在国家政治序列中的定位即是“边地之民”,清廷在制定“理番”政策中,参照已有的边疆治理经验,这也是清朝官方理解“社番”的出发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灿在研讨中分享1790年台湾“生番”头目怀目怀等12人觐见乾隆帝恭贺八旬万寿史实。她介绍,怀目怀等番目先后于避暑山庄、圆明园、紫禁城全程参加庆祝活动,在君主专制鼎盛时期,国家礼法制度森严,清廷以礼制化导边疆部众背后,反映出台地番屯制度的建立,也体现清朝统治者彰显海疆永靖的意图。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苏岩通过研究蒋介石60年代日记发现,1962年蒋介石策划“反攻大陆”期间,虽然就此与美方达成一系列合作,但美方对其军事援助许诺沦为“空头支票”,美方并不愿见台海出现战争。
“国民党当局单方面推进相关工作时,美方采取了停止贷款、暂缓军事设备出口等一系列措施反制,若挑战美国底线,其势必遭受美方强力压制”,苏岩认为,当台湾方面试图挑起战争时,美方多采用“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法。
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周琳回顾学界有关澳门与台湾交流往来历史的研究。她认为,澳门在两岸交流中扮演一定的中介作用,长期以来澳门与台湾的民间交流持续不断,但学界研究成果不多,这也是青年学者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助理研究员刘青峰、珠海澳科大科技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宾睦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黄佳作等青年学者分别分享交流张之洞、容闳和许南英等涉台历史人物的理论研究成果。
在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担任副教授的台湾教师尤淑君在大陆工作已逾十年,她对记者表示,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大陆青年学者研究台湾历史,从此次研讨会也可以发现,青年学者们关注的领域越来越广,他们不只致力历史研究,也关心现实需求,试图发现和解决问题,十分令人欣喜。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副主任程朝云认为,本次研讨会体现出青年学者受到良好而扎实的学术训练,他们试图在研究中寻找新视角,在台湾史研究的资料发掘和运用方面都有可取之处。台湾史学科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我们希望通过研讨会帮助年轻人成长,从而共同推动台湾史学科不断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