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 60年来历史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与柯林武德的比较, 但是, 历史上没有两件事情是完全一样的, 历史有类似没有相同, 更不会重演。 中西古代史学原本是在互不了 解、 互不交叉的不同的文明渊源中各自发展的, 如果过分强调进行具体地两两对比, 忽略中西史学间存在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差异, 往往最终会出现是否有可比性的疑问。 中西古代史学在各自的发展中都涌现了 许多史家, 出现了许多史著, 形成了 各自的历史意识和史学传统, 对史学的认识以及史学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既然比较的对象各自 独立, 就有可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比较者的理论构想, 由比较者以其设定的比较范围或比较概念将中西古代史学的某个方面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 因此, 在比较研究中尽管存在着 /可公度性0和 /不可公度性0的讨论, 但是将特点各异的中西古代史学作共时性比较, 从中西史学间的史学理论特点、 理论思维方式的不同、治史旨趣与史学精神的差异进行比较, 关注深刻影响史学发展的中西间各自 的文化传统, 探讨中西史家对历史发展动因、历史发展进程、天人关系等历史理论问题和史学功用、 撰史原则、据事直书等史学理论问题的基本结论、 思维路径、表述方式的特点, 其可比性可能就要大得多,比较研究的空间就会显得更为广阔。
目 前看来, 中西史学比较研究的趋势值得肯定: 从中西史学间的个案比较发展到对中西史学发展过程的总体性比较; 从中西史学间诸问题的谁先谁后、谁有谁无、谁优谁劣的简单对比, 发展到从双方史学在观念、 编纂、 文化背景、内在价值、影响等多重角度进行综合性比较。 其二, 再看晚清以后的中国近代史学, 情况则发生了 变化。 中国史学在输入西方史学的同时, 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史学, 并努力在结合中西史学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的新史学, 而西方史学也开始知道并了 解了中国史学 (尽管这种了解还十分有限, 还存在着曲解、误解 )。 一百年来, 中西史学不再是不通声息独立发展, 至少中国史学在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西方史学的明显影响。 相对而言, 中西近代史学的比较研究比中西古代史学的比较研究在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及研究理论上更具复杂性。 目 前所见的中西史学比较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中西古代史学的比较上, 比较近代以来的中西史学还不多见, 即说明了近代中西史学比较的难度更大。史学史学科的意义, 不仅仅是对历史学发展的纵向回顾, 更在于通过总结不同时段历史学的发展过程, 深化对历史学自 身 的理性认识。 以史学史研究为基础, 继续深化对中国史学史和中西史学比较方面的研究, 将会有助于史学理论、历史编纂、 历史叙事等一系列围绕历史学而形成的思辨式的和方法论层面的探讨。
新中国建立 60年来的史学史学科建设成就斐然, 更多的问题仍然需要研究者继续探索、继续努力。建国以来的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黄朴民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军事在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 对此,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早就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所谓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0 ( 5左传 # 成公十三年 6)云云, 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与揭示。 与之相联系, 中国军事历史也有丰厚的积淀, 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构成部分。 在今天, 人们要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总结中华1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