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著述。其中最主要的部分集中在《邓小平文选》。三卷本的文选反映了邓小平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初长达半个多世纪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政策策略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第二卷、第三卷在内容上相互贯通,汇集了邓小平在形成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富有独创性的重要著作,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了解一些邓小平著作特别是《邓小平文选》的编辑背景情况,对邓小平著作的编辑出版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些思考,对于深入学好邓小平著作,把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引向深入,无疑是会有帮助的。
一、关于邓小平著作的编辑
邓小平著作,主要指文选、专题文集、论述摘编、讲话单行本和文章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200多种不同版本的邓小平著作。在这里,我只就中央文献研究室参与的一些邓小平著作的编辑工作,作些回顾,发点议论。
《邓小平文选》的编辑工作是从1981年上半年开始的。当时即考虑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形势需要,计划由近及远,先编辑出版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重要文章和讲话,然后出建国以后的,再出建国以前的。后来,《邓小平文选》的编辑出版,基本是按照这个计划进行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后,党内外要求出版邓小平著作的来信多了起来。例如,一位山东的同志在来信中讲,出版发行邓小平同志的著作,对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历史,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对改变党的领导的涣散软弱状态,根治“文化大革命”的后遗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编辑工作开始后,编者在1982年初给中央书记处和邓小平写的报告中讲,这本文选收入的文稿时间近,现实针对性强,出版后将产生很大政治影响,因此对文稿中某些政治性、政策性的内容提法和文字用语,需作反复斟酌。文稿力求精选精编,使之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保持一致。这个报告邓小平看后表示同意。在编辑《邓小平文选》的同时,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重要文献集《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在十二大召开前夕先行内部出版,在党内产生很大的影响。经邓小平同意,这本书收入了他自1978年12月至1982年7月的16篇文稿。
1982年9月,十二大召开后,编者根据十二大精神和有关负责同志的意见,将邓小平在十二大上致的开幕词收入文选,作为全书的结束篇。到1983年2月,《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的编辑工作全部完成。同年7月1日,《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出版发行,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7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学习《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的通知。这本文选收入的47篇文稿,反映了邓小平在1975年针对“四人帮”的破坏,领导进行的全面整顿;粉碎“四人帮”后,为纠正“两个凡是”的错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而进行的斗争;为正确总结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正确评价毛泽东和肯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所作出的历史性的伟大贡献;为开启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而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这本文选的出版,为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上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学习和宣传《邓小平文选》的热潮。
十二大以后,中央文献研究室继续按预定的计划先着手收集、整理邓小平在建国前和建国后17年这两个时期的文稿。邓小平对历史文献的编辑出版,态度非常严肃。有些文稿和电报,是邓小平和其他同志联合署名,一时难以确定作者,于是,文献研究室向邓小平报告,请他回忆一下,以便确定选目。他就在上报的文稿目录旁边,用铅笔注明哪篇是他写的,哪篇不是他写的,哪篇多半是他写的,哪篇记不清了,哪篇是其他同志写的,交待得清清楚楚。这一时期的文稿编辑历经数年,在数千件文稿中精选了39篇,于1989年5月交付出版社出版。8月,新华社播发了《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出版发行的消息;中宣部发出做好《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发行、宣传工作的通知。这本文选的出版,为研究邓小平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17年这几个历史时期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党建等方面的思想理论,提供了重要文献,而且文选中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见解,对于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也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中央文献研究室在编辑《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的同时,一直没有停止对邓小平在十二大以后发表的讲话、谈话等文稿的编辑。
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之后,思想非常活跃,连续发表新的思想观点。1984年6月30日,他在同外宾谈话时明确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这篇谈话一经报道,就引起社会广泛注意。《��ND062�M�》周刊1984年第34期发表了《邓小平谈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认为这篇文章很重要,责成宣传部发出通知,要求旗、县以上的领导干部学习。这之后,中央有关负责同志批示,要求把邓小平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汇编成册。根据领导同志的批示,中央文献研究室立即从邓小平在十二大以后发表的数十篇讲话、谈话稿中进行挑选并作文字整理。最后选定22篇,文稿起止时间从1982年9月至1984年12月;书名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本小册子在1984年底出版,发行了几百万册,引起很大反响。
此后,中央文献研究室对邓小平不断发表的讲话、谈话都及时地进行研究,并对有的文稿及时作了整理。1985年7月,根据形势的需要,经邓小平同意,将他当年3月至6月的五篇谈话汇编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内部出版。1987年初,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书进行增补,将邓小平1983年10月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和1984年12月至1987年2月发表的21篇文稿收入这本书,篇目由22篇增加到44篇,报经邓小平同意后,出版了这本书的增订本。增订本的出版,为稳定学潮和中央重大人事变动刚刚过后的国内局势,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全面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1987年上半年,邓小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要求改革的步伐要加快,阐明我国的方针政策有两个基本点,即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相互依存。他还提出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等重要观点。鉴于这些思想观点对于将要召开的十三大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央文献研究室将含有这些思想内容的九篇文稿整理汇编成《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1987年2月—7月)》,报经邓小平同意后于8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内部出版。这本书出版后,受到党内同志高度重视。到10月十三大召开前夕,又改由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和《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1987年2月—7月)》,是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出版后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前,反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重要论述的最重要的两个版本。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编辑工作,是从1990年4月开始着手准备的。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同年召开的十四大,把邓小平理论归纳为九个方面,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在这种形势下,编辑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成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同年11月,邓小平同志办公室正式通知,决定编辑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从12月起,编辑组便开始了紧张的编辑工作。1993年2月,中央办公厅转发的中宣部《1993年宣传工作要点》特别指出,要编辑新一卷邓小平文选,争取年内出版,并把这列为1993年宣传工作要着重做好的首要工作。邓小平非常重视这本书的编辑工作,亲自主持编辑和逐篇审定了拟收入这本著作的119篇文稿。在审完全部文稿后,他又指示将文选清样本,分送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其他有关的同志征求意见。已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和《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1987年2月—7月)》这两本书中发表的文稿,在收入第三卷时,又做了文字整理。1993年11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这本著作以邓小平在十二大上致的开幕词为开卷篇,以南方谈话为终卷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书的主题。这本著作的出版,为进一步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积极、全面、正确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最好最有力的教材。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后,经邓小平同意,中央文献研究室对《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和《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进行了修订增补。这两卷修订增补后,改称《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二卷,于1994年11月出版发行。修订增补的原因,笔者觉得,最主要的是经过十余年学习和研究,编者对一些未收入《邓小平文选》的文稿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新的感悟。经过筛选和再三斟酌,第一卷增补了四篇文稿,其中三篇是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的讲话。这卷文选经过增补后,更清晰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发展轨迹;第二卷增补了14篇文稿,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这卷文选经增补后,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某些重要思想。包括: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提出;关于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关于在20世纪末实现小康;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关于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关于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关于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关于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关于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关于中国永远不称霸,等等。其次是邓小平在十二大上致的开幕词移入第三卷后,第二卷的篇目自然要调整。这两卷文选对全书正文的文字、标点和题解作了少量校订和统一体例的工作,同时增补了一些新的注释。第二卷有的文稿根据原记录对个别地方作了必要的修订和增补。如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有一句在第一版的表述是:“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第二版根据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出版的单行本,恢复了作者当时的说法:“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邓小平文选》第一、第二、第三卷的出版,为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提供了最权威的版本,进一步推动了从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编辑邓小平专题文集和有关论述摘编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出版的各种邓小平专题文集和摘编共有40多种,大多数是中央有关部委编辑的。如,论人事、论行政管理、论工会、论财经、论青年工作、论精神文明、论旅游、论侨务、论党风廉政建设等;在这些著作集中,也陆续发表了不少未收入《邓小平文选》的重要论述。出版邓小平专题文集和论述摘编,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更多的是从指导实际工作需要出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按专题合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有关论述,到90年代进一步升温。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论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毛泽东邓小平论党的民主集中制、论实事求是、论中国国情等。1997年起,又转入主要按专题编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有关论述。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论为人民服务、论教育、论党的作风建设、论思想政治工作、论干部监督、论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等。合编著作集的出版,为指导当前工作,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思想理论一脉相承与不断创新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文献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文选》三卷本出齐后,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两本重要图书,一本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这本书把邓小平有关论述分20个专题作了集纳,既有助于全面把握邓小平理论体系,又为读者学习和查阅提供了方便。另一本是《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这本书虽然不是文献集,但它公布了许多未公开发表的论述,是对《邓小平文选》的重要补充,也是研究邓小平理论必不可少的重要读物。
二、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
从20多年来邓小平著作的编辑出版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一是《邓小平文选》和其他种种邓小平著作的编辑出版,都为把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同时,其本身又都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二是邓小平著作的编辑出版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相互作用,并使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这里,我仅就其阶段性,发点议论。
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开始酝酿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阶段,邓小平就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方针、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民主法制、统一战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所发表的讲话,已经成为全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重要思想武器。虽然这个阶段还没有出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这样的概念,但是要用邓小平的这一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统一思想,是全党大多数同志的共同认识。对邓小平的思想观点,要作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以及这种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意义,政治比较敏锐的思想理论界认识得就更比较清楚。因而在这阶段,虽然只公开出版了一本邓小平著作的单行本,就是邓小平1980年初发表的《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但对邓小平一系列讲话的学习研究文章还是有的。在党内已经有了要求出版、学习和研究邓小平著作的强烈呼声。
第二阶段:从十二大和《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的出版到十三大,是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初始阶段。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对邓小平理论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全党在学习《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的过程中,进一步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什么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全党同志一样,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随着改革的全面铺开,他考虑得更深,看得更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和《邓小平重要谈话(1987年2月—7月)》这两本书,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在这几年对这个问题的理论思维。围绕邓小平的这三本著作,报刊发表了一批理论宣传和研究的文章。在这个阶段,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思想理论界及时学习和研究邓小平不断提出的新的思想观点,就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两个文明建设,培育四有新人,坚持两手抓方针,“三步走”发展战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国两制”,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等论述,发表了不少文章,也开始出版了一些辅导读物。虽然这个阶段的理论研究,还是初步的、不够系统的,但对于促进全党不断深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的认识,还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十三大正式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概念,并将这个理论归纳出12个基本观点,第一次勾画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虽然十三大没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邓小平的名字联系起来,但毕竟这是这一阶段邓小平理论研究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
第三阶段:从十三大到十四大,是全党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邓小平理论认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内发生了1989年政治风波,国际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岿然不动。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有邓小平理论作指导,我们党有一条以这个理论为基础的基本路线。认识到这一点,全党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邓小平有关论党建、论统一战线、论民主法制、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论教育、论四个坚持、论改革开放搞活等一系列专题文集和论述摘编纷纷出版。特别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不仅把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带进一个新的思想境界,而且以其深邃的内涵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已经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围绕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展开的学习和研究,开始系统化,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著数量大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到十四大召开前后,国内主要报刊发表的学习研究文章已达5000余篇。国防大学出版社组织编辑的《邓小平的思想研究丛书》和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生平思想研究丛书》,收入的文章、论著比较多,影响比较大。从学习宣传发展到召开一定规模的专题研讨会,进行学术性交流,形成一些有社会影响的学术成果,是这个阶段不同于前一阶段的新特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经济要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关于要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反对腐败,关于要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关于要解放思想、用新的观点发展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新的论断,成为这个阶段研究的热点。十四大将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归纳为九个方面,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明确肯定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十四大在作出这些论断的同时,还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和这个理论的指导意义取得了一致的认识。这也是这一阶段邓小平理论研究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
第四阶段:从十四大到十六大。在这个阶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经修订增补后的第一、第二卷的出版,为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提供了最重要最权威的版本。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直接领导和组织对邓小平著作的学习,把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推向高潮。特别是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肯定了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些论断,标志着全党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98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通知》指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把全党的理论学习提高到新水平,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正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推动下,这个阶段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研究队伍大大加强。先后成立了七个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全国各地的社科界、党校和高校,许多也成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小组或学会组织,还出现了《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专刊和许多社科刊物开办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专栏。
从高级干部到大学生,从中央到基层,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表现为高度的组织性和广泛的群众性。二是全党学习邓小平著作的积极性极大提高,研究的空气更加浓厚。不仅出版了许多不同版本的辅导读物,而且论文和专著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质量大大提高,出现了一些很有造诣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三是研讨会由地方、高校和部门举办,发展成全国性研讨会。从1993年起,中宣部等部委已经联合主办了多次邓小平理论研讨会。这些研讨会推动和引领邓小平理论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四是编写学习纲要。1995年中宣部编写《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这个纲要分16个专题,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这之后,中央有关部委分别编写出了有关经济、外交、科技、教育、人才人事、人口思想、后勤思想、党的建设、军队和国防建设、统一战线等方面的理论学习纲要。这些学习纲要,政治性政策性非常强。江泽民为这些学习纲要写了序言,指出这是把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引向深入的一项重要举措。十五大之后,中宣部理论局又组织编写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要》。这本纲要结合十五大报告提出的许多新论断,分26专题对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和指导意义作了阐述。
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根据我们党在20世纪90年代面对世界格局发生大变化后的机遇和挑战,在解决农业问题、国企改革、经济过热、亚洲金融危机、法轮功邪教组织闹事、国际反恐斗争、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等重大问题上,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的应对政策,结合江泽民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执政党的建设所作的一系列新的论断,把研究重点移向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上,特别是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系统深刻地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学习、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成为邓小平理论研究新的热点。十六大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取得的成就,总结概括出了十条基本经验。指出这十条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疑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些新的认识,表明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与时俱进,在与实践、时代和科学的结合过程中,坚持理论创新,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应该看到,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有世界影响的一件大事,引起其他一些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的关注,是很自然的;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讨论和争鸣也是很正常的。但就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来说,决不可能是纯学术性的,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和实践性。这是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特性之一。因为,学习、研究和在实践中贯彻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下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我们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总结和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回顾20多年来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是相互作用、同步前进的。正是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丰富和发展的土壤和养料;也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研究对丰富邓小平理论的内涵,作出了贡献。邓小平理论不仅体现了邓小平高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智慧,也是全党集体智慧和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结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高度重视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为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相信随着全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研究,必然会使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原载《邓小平研究述评》(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