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为中国历史研究院院刊,创刊于1954年,是党中央决定创办的全国性史学刊物。毛泽东同志亲自确定“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郭沫若同志出任首届编委会召集人。创刊60余年来,《历史研究》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百强报刊”等荣誉和称号,为推动中国史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史学界的一面旗帜。
目 录
·笔 谈·
百年考古视野下的中华文明及其世界贡献
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
戴向明(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研究馆员)
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
江林昌(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中国考古学与世界古代文明图景
施劲松(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专题研究·
晚商“畿内田猎区”考论
唐英杰 邹芙都(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秦汉里吏与基层统治
陈侃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
南宋中后期的土地清查和地籍攒造
戴建国(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
从行政整合到政治整合——明代荐举及地方实践
解 扬(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朱鸿林工作室”特聘研究员)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外交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
侯中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岗位教师、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古希腊城邦疆域及其权力秩序
张新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学系教授)
17—19世纪日本的皇权主义思想
许晓光(四川师范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
里根政府的冷战战略及其后果
夏亚峰(暨南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读史札记·
《永乐大典》正本流传史事考辨
高树伟(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
·笔 谈·
百年考古视野下的中华文明及其世界贡献
编者按:2021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来,中国考古人接续奋斗,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编辑部策划了本组笔谈,以期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汇聚智慧和力量。
·专题研究·
晚商“畿内田猎区”考论
唐英杰 邹芙都
摘 要:“卜辞地名系联法”与“文献对照法”是研究田猎地理的重要方法,定点地的选择对于构建田猎地分布体系至关重要。先秦时期黄河流路相对稳定,可作为研究商代地名的参考坐标。据卜辞内证可知,柚、靠近商王都“大邑商”,柚、粪、黎、鲧、襄、协、就、向在黄河左近。以它们为定点,卜辞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敦、疐、梌、宫、盂、丧等地可系联在一起,构拟出一个以黄河为中心的田猎地分布网络。该网络基本位于晚商王畿地区,即今河南省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及周边区域,可称之为“畿内田猎区”。
秦汉里吏与基层统治
陈侃理
摘 要:秦汉国家在自然聚落的基础上划分行政区“里”,选任里吏,辅助官府统治基层社会。秦在灭六国的过程中,改变以社会自治领袖为里吏的传统,规定里典、里老原则上由无爵年长者出任,以期消除民间秩序对官僚行政的阻碍。这一举措导致国家与社会之间产生激烈冲突,加速了秦的灭亡。汉初调整政策,设置三老官属,有意扶植、利用社会领袖。但里老一职被废除,三老官属人数有限,影响力无法深入里中。西汉中期兴起的循吏政治,推动在里中增设“父老”一职,并使之成为通制。里父老却迅速偏离原定的教化职能,转而负担诸多日常杂务,趋于差役化和卑微化。此后,里吏与社会领袖事实上趋于分离,使得汉末魏晋的国家难以有效控制基层社会。
南宋中后期的土地清查和地籍攒造
戴建国
摘 要:南宋中后期较大规模的土地清查主要有两次,分别为中期始于嘉定十五年的经界和后期始于景定五年的经界推排。嘉定经界以丈量土地法为主;景定经界推排则因国力孱弱,采取变通措施,改为户主自实法。以常熟县为代表的经界法逐块丈量田亩,登记业主、税赋信息,制成核田簿,绘图编号制成鱼鳞图,复经类姓簿类析,再汇总为物力簿,构成一套完整的土地清查作业程序,具有典型意义。鱼鳞图册功效明显,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亦存在局限性。南宋中后期的土地清查是对绍兴经界法的完善和发展,土地簿籍制度更趋成熟,对征调赋税、纾解财政困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世田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行政整合到政治整合——明代荐举及地方实践
解 扬
摘 要:明初荐举盛极一时,后成为祖制,被赋予了在有明一代推行的合法性。此后,荐举弊端渐生,但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仍与吏部铨选并行。明中叶,荐举权逐渐从京官群体收束于吏部,各地贤良的推荐与任用逐渐制度化。明后期,地方主动荐举的例子渐多,这是明初以来朝廷通过行政手段,自上而下整合地方政治、文化资源的结果。荐举从朝廷主导转为地方政府主动,说明中央政府整合地方资源,经历了从行政整合到政治整合的过程。其间,皇权作为维系国家存在与政府运行,以及保持地方政府向心力的根本动力,始终是实现政治整合的主要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外交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
侯中军
摘 要: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最初采取不抵抗政策,寄望于国联等外部力量阻止日本侵略。英法主导的国联有意联合美国,将中日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避免波及其自身利益。各方围绕日本撤兵问题展开的交涉,以及国联陆续出台的三次决议,并未能阻止日军的侵略,这促使国民政府逐步认清了国联的作用和局限。在日本罔顾国联决议、继续扩大侵略的情况下,中国国内掀起反侵略浪潮,国民政府认识到中日问题非经决战不能解决,其对日政策开始向“一边抵抗,一边交涉”转变。
古希腊城邦疆域及其权力秩序
张新刚
摘 要:疆域是古希腊城邦组织的基本要素。古希腊城邦疆域一般由城区和乡村构成,不同城邦疆域的构成及居民分布差异较大。城邦疆域的边界不易确认和划定,存在自然山川、人为建筑以及悬置的边境地区等复杂形态。疆域不仅体现城邦的空间秩序,还反映了城邦的权力秩序。在城邦内部,公民权与土地所有权绑定在一起,疆域变动与城邦内部权力秩序密切相关。斯巴达和雅典两大城邦,除固定的本土疆域外,均拥有受各自权力支配的“城外疆域”,这是它们在古风和古典时期主导希腊城邦秩序的重要基础。
17—19世纪日本的皇权主义思想
许晓光
摘 要:近世日本朱子学和国学在继承了古代“记纪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神化皇权的理论,强调天皇为神的后裔,本应拥有“神圣至尊”的地位和权力。德川幕府末期,面临内忧外患的复杂局势,日本思想界祭起“皇权主义”大旗,深入论证并广泛传播天皇及皇权“神圣至尊”的思想,使天皇成为凝聚民心、发动“尊王攘夷”运动的精神领袖。与此同时,日本思想界还出现了“尊皇扩张”的政治主张。明治维新后,皇权主义思想继续演进并被推向极致,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日本近代化的障碍,但也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精神动力。
里根政府的冷战战略及其后果
夏亚峰
摘 要: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制定并实施了一套冷战战略。此战略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所谓“以实力求和平”,确立美国对苏联的实力优势地位;二是所谓“静默外交”,通过低调谈判,解决两个超级大国间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双管齐下,通过军备竞赛,企图拖垮苏联;利用外交手段,企图逼苏联就范。与此同时,里根政府冷战战略留下了后遗症,一是造成美国严重的财政负担,二是为后冷战时期世界动荡不安埋下种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