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娟,朱琳,唐昭沛,甘依霖.武汉市文化遗产的社会记忆演化特征——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J].经济地理,2019,39(07):225-232.
[2]黄克忠.石质文物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文化遗产,2018(04):4-12.
[3]方毛林.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古迹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4]朱爱琴,周勇,陈君子,胡红兵.湖北省文化遗产时空演化研究——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11):184-191.
[5]张美芳.图书保护、档案保护、文物保护学科整合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04):69-73+42.
[6]叶丹晓. 广州市越秀区文物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7]张心. 城市遗产保护的人本视角研究[D].山东大学,2016.
[8]周虎. 传统糯米灰浆在砖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D].安徽大学,2016.
[9]刘丽华,何军,韩福文.我国东北地区近代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化解读——基于文物保护单位视角的分析[J].经济地理,2016,36(01):200-207.
[10]裴胜兴. 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11]周伟强. 石质文物表面污染物微粒子喷射清洗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
[12]金慧. 郑州博物馆纸质文物保存保护调查研究[D].郑州大学,2015.
[13]杨浩祥. 文化线路视野下井陉古道遗产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15.
[14]王燕燕. 南京明城墙遗产廊道保护与构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
[15]黄家平.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16]黄厚圣.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4.
[17]胡衡. 文物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4.
[18]安丹丹. 改善文物古建筑保护区划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14.
[19]赵东. 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0]李梅英. 糟朽丝织品文物和饱水竹木质文物劣化降解机理及化学保护研究[D].武汉大学,2014.
[21]荣山庆二(Sakayama Keiji). 日本文物建筑保护及维修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3.
[22]吕宁.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推动下的石窟遗产保护[D].清华大学,2013.
[23]常海青. 西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文物影响评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4]周璐璐.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中的保护区划问题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
[25]贺欢. 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3.
[26]谷岩. 论我国文物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完善[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7]奚雪松,许立言,陈义勇.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特征[J].人文地理,2013,28(01):75-79.
[28]余慧. 汶川地震灾区历史文化名城灾后价值分析与保护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29]刘家真,廖茹.我国古籍、纸质文物与档案保护比较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04):88-98.
[30]刘敏. 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1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