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第二节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节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节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方法概述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方法自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寻求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途径以来,就有了方法之说。黑格尔认为

第二节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方法

自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寻求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途径以来,就有了方法之说。黑格尔认为,方法是认识的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通过这个手段使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在中文词义学中,方法是指关于解放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就现代科学意义而言,方法是指人们从理论或实践上把握现实,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

(二)什么是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和发展教育理论的重要工具,其本质特征就是要保证教育研究的正确有序进行,也就是保证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客观、可靠、准确,能解释和解决所要探讨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如果用三个层面来刻画教育研究方法的话,应该是范式(paradigm)—方法论(methodology)—具体方法(method)。范式最早由美国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库恩(T.Kuhn)在 1962 年《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在他看来,科学发展就是从一种科学研究传统过渡到另一种科学研究传统,范式就是科学研究传统中那个公认的理论。范式是一种世界观,它既指研究者的哲学立场,包括本体论、认识论等,也指他们的社会政治倾向,即价值观问题;研究方法论是一种广义的科学探究的方式,它规定着研究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回答这些问题,这包括世界观的考虑、对研究设计的一般喜好、抽样的逻辑、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策略、做出推断的准则等;研究方法包括实施研究设计的具体策略和程序,包括抽样、数据收集、收集分析、结果的解释。特定的方法由研究者的整体方法论倾向决定。

综上所述,范式是一种世界观,包括哲学和社会政治方面的问题;方法论是一般的科学探究的方式;研究方法是进行研究的具体策略。基于此,本文从研究方法论的视角将科研方法分为两大类:一是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包括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混合研究;二是思辨/理论研究(philosoph-ical/theoretical research)。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教育研究方法经历了一个孕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它始终伴随着人类教育的发展全过程。对这一过程发展变化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从而具体揭示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沿革

从教育的整个历史发展来看,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基本线索是从经验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与实验研究,再到现代系统科学方法研究的发展过程。具体来说,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1.经验主义时期(古希腊—16 世纪)

从古代文明的产生至 16 世纪近代科学产生之前,古代先哲往往依靠不充分的直觉观察,对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并直观地认识教育现象,因此带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该时期教育研究方法论思想的最高成就主要体现在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教育观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逻辑学中的方法论思想。这一时期是把教育当做一个整体从总体上进行观察研究的,带有原始的、自发的、朴素的性质。先哲们的研究只是描述整个教育的一般变化,还不能对这种变化的具体过程、原因作出分析,也就不能对教育的一般性质作出完备和清楚的了解。

2.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 世纪—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这是从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原理的提出为标志的近代教育科学产生到「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以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时期,主要深受培根、洛克、笛卡儿、康德等人的影响。该时期的教育研究方法开始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示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即归纳法和演绎法,推动了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发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倡导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

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

该时期是随着西欧「新教育」运动的出现以及杜威教育理论的产生并形成实用主义研究方法为主的潮流开始的,这些变化使得该时期的教育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受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较大,在研究方法的探讨中,明显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同时深受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在教育研究方法形成独立学科的同时,教育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同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当然,该时期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他学科移植而来的,还未形成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构体系。

4.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

西方科学哲学的巨大变革使得人们更多地用动态的、多元互补的思维方式代替了过去那种静止的、单一的观念去把握复杂客体的运动过程。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方法论的这种深刻变革,给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现代科学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道路,在方法论方面产生了共性与个性的不同要求,如何处理好一般方法与具体方法、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教育研究中不仅要采用定性分析研究,而且要使用定量分析研究手段,随之而来的是处理质与量、观察与实验、科学事实与因果性解释、归纳和演绎、类推与概括、假设和理论的关系问题,等等。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研究本身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研究方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趋势。作为研究者,若能很好地把握并顺应这些发展趋势,站在教育研究的前沿,将会更有助于教育研究取得良好成效。具体而言,教育研究主要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有机结合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有机结合这一大趋势主要是从研究的「范式」方面来说的。这是教育研究方法整体思维模式发展的最显著趋势。

一般来说,量化研究方法有如下优点:适合在宏观层面大面积地对社会现象进行统计调查;可以通过一定的研究工具和手段对研究者事先设定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可以使用实验干预的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研究;通过随机抽样可以获得有代表性的数据和研究结果;研究工具和资料收集标准化;研究的效度和信度可以进行相对准确的测量;适合对事情的因果关系以及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它也有如下缺点:只能对事物的一些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不能获得具体的细节内容;测量的时间往往只是一个或几个凝固的点,无法追踪事件发生的过程;只能对研究者事先预定的一些理论假设进行证实,很难了解当事人自己的视角和想法;研究结果只能代表抽样总体中的平均情况,不能兼顾特殊情况;对变量的控制比较大,很难在自然情境下收集资料。

质化研究方法一般比较适宜于下列情况:在微观层面对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对小样本进行个案调查,研究比较深入,便于了解事物的复杂性;注意从当事人的角度找到某一社会现象的问题所在,用开放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当事人看问题的方式和观点;对研究者不熟悉的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注意事件发生的自然情境,在自然情境下研究生活事件;注重了解事件发展的动态过程;通过归纳的手段自下而上建立理论,可以对理论有所创新;分析资料时注意保存资料的文本性质,叙事的方式更加接近一般人的生活,研究结果容易起到迁移的作用。同时它的缺点是:不适合在宏观层面对规模较大的人群或社会机构进行研究;不擅长对事情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进行直接的辨别;不能像量化的研究那样对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进行工具性的、准确的测量;研究的结果不具备量的研究意义上的代表性,不能推广到其他地点和人群;资料庞杂,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整理,给整理和分析资料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研究没有统一的程序,很难建立公认的质量衡量标准;既费时又费工。

上一篇: “北京人”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考古发现
下一篇: 飞碟探索杂志投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