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熊月之等《中国城市史研究综述(1986-2006)》

熊月之等《中国城市史研究综述(1986-2006)》

熊月之等《中国城市史研究综述(1986-2006)》上海社会科学院为上海综合性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建立的社会科学院,是首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研究异军突起,发展很快,相当繁盛,表现为研究人员众多、研究对象广泛、研究成果繁富与研究方法多样。它通过对单体城市、城市群、城市与城市关系、城市与乡村关系的研究,分析中国城市的功能、结构、地位、作用、精神与特质,既参与、回应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史的研究,也具有中国自身特色。

一、研究概况

中国城市史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其渊源可追溯到古人对于都城、城市的记录和考察,《洛阳伽蓝记》、《长安志》、《唐两京城坊考》、《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均可归入广义的城市史著述。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史研究起步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26年,梁启超发表《中国都市小史》、《中国之都市》等文,实开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史研究之先声。②20世纪30年代,陶希圣、全汉舁等人关于长安、古代行会制度的论文为城市史研究的起步。(甄侯仁之潜心于古代城市研究,其对于古都北京的研究,对后来古都学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以柳亚子为馆长、以胡怀琛、蒯世勋、胡道静等为骨干的上海通志馆学者悉心搜集资料,进行上海城市史专题研究,于1934年、1935年各出版《上海市通志馆期刊》4期,涉及沿革、气象、地文、风土、公共租界、法租界、政治、党务、外交、实业、金融、工业、交通、文化、新闻、体育、学艺、人物、教育、社会事业等,资料翔实,考订细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实开对于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之先河,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通志馆于1945年9月恢复工作,1946年改组为上海市文献委员会,先后编写、出版《上海事物溯源》、《上海外交史话》、《上海城隍庙》、《上海人口志略》、《上海胜迹略》等著作。

19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大陆学者或对洛阳汉唐城址进行开拓性勘查,对洛阳在汉唐的形制变迁进行研究(阎文儒);或对古代城市兴起与发展进行系统探索④,或对近代上海城市功能进行资料梳理和初步研究,编成《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1961年),《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1966年)、《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1960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1958年)、《大隆机器厂的产生、发展和改造》(1958年)、《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1921—1957》(1958年)、《恒丰纱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1958年)、《上海钱庄史料》(1960年)、《荣家企业史料》(1962年)、《上海民族毛纺织工业》(1963年)、《永安纺织印染公司》(1964年)、《上海民族机器工业》(1966年),资料都相当扎实,有很高的价值。有些资料,还包括了对历史事件当事人的访问、调查,为他书无法替代。这些研究均因十年动乱而中断。同期,许倬云等台湾学者,探讨了周代都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发达等问题。⑤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呼唤着城市史研究的繁荣。建国初期,中国城市化水平仅有10.6%,当时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29%,欧美发达国家则超过60%。从1950年到1978年,我国实行严格的城乡二元体制,城市化率缓慢增加到18%。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数量迅速增多,体量增大,城市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比重日益加大。到2005年,中国城市化率提高到43%,城市人口达到5.63亿。⑥与此相适应,中国学者加强了对城市史的研究,有关科研单位与科研管理机构加大了对城市史的重视与投入,城市史逐渐成为中国史学一门新的分支,日益兴盛。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城市史论著量多面广。

据张利民统计,自1979年至1994年,国内出版的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史的专著、资料集、论文集等共计534部。⑦以城市史、城市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期刊逐渐增多,如天津的《城市史研究》(1—23辑)、上海的《上海研究论丛》(1—17辑)、《都市文化研究》等。一些历史专业期刊上,与城市史研究相关的论文日渐增多。据笔者统计,自1986年至2006年,《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林》等八家主要历史专业期刊中,共刊发城市史及相关研究文章390篇,占总数的3%。其中《史林》刊发的城市史及相关论文最多,占其总篇目7%,《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分别占4%和3%。《史林》专门开辟了“城市史研究”专栏。此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期刊也有大量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相关的论文。

其二,城市史研究基地逐渐形成。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均从1980年代就从事城市史研究,承接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城市史课题,汇聚了一批从事城市史研究的学者,已经成为研究城市史的基地。与此同步,以城市史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此伏彼起,蔚然成风。从1988年到2006年,上海、重庆、武汉、天津、青岛等城市举行过15次比较大型的关于城市史的学术讨论会。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比较城市史研究网”、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主办的“城市中国网”、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网站、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都市研究网”等城市研究相关网站,在交流研究信息,共享学术资源方面起了很好作用,成为城市史研究兴盛的标志之一。

其三,城市志编撰蔚为壮观。

历史综述论文题目大全_历史研究综述_历史综述选题

历史研究综述_历史综述选题_历史综述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志是地方志的一部分。中国地方志以起源早、持续久、类型全、数量多而享誉世界,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保存至今的宋至民国时期的方志就有8264种,11万余卷,占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指示各地“编史修志,为历史研究服务”。胡乔木代表中央书记处在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上提出,要继承修志传统,要大声疾呼,予以提倡。1980年,修志工作开始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198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文件。1986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按照中央的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各个城市都成立了地方志办公室。这是政府规定的文化项目,有经费,有人员,有资料,这极大地推动了地方史研究。截至2005年11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未统计)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划编纂6000余部,已出版5000余部。其中,省级志书规划2615部,已出2176部,完成83.2%;市级志书规划288部,已出261部,完成90.6%;县级志书规划2506部,已出2371部,完成94.6%。全国省、市、县三级志书总共完成了规划任务的88.8%。同时,编辑出版4万多种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

城市志不等于城市史。城市志以行政市为范围,城市史以城市实体的历史为研究对象,但毋庸置疑,城市志的主要部分,可以归入广义的城市史范畴。经过二十多年的修志努力,可以说全国已经无市无志。即使是一些以县命名的地方志,其主体部分也是城市志内容。城市志一般说来,具备地方性、资料性、连续性、百科性特点。相当一些参加者熟谙地方典籍,了解风俗民情,更增强了这些志书的史料价值。

二、城市起源、特征与分类研究(略)

三、从秦汉至宋元城市研究(略)

四、明清城市及江南市镇研究(略)

五、单体城市、类型城市与区域城市研究(略)

六、“冲击—反应模式”与口岸城市研究(略)

七、城市比较、通论性研究与中外学术互动(略)

上一篇: 【环球网】2023年中国亚非学会年会暨第二届中国非洲研究年会在穗举行
下一篇: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对非洲文学的译介、研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