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毒药君去了上影节。
遗憾的是,由于戛纳片单的缺席,今年影展的内容并没有去年精彩。
而唯一几部重点关注的影片,又怪毒药君手速不争气,没有抢到,遗憾错过。
但是,就在这时,一部老片的重映立刻弥补了心中的不爽。
那就是在过去十年,有“最硬科幻神片”称号的 ——
Interstellar
最重要的事情说在最前面。
如果你要去影院回味这部影片,一定要选择IMAX,普通屏幕会让你的观感大打折扣。
为什么?
因为,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有着严重的胶片主义偏执。
在他的坚持下,《星际穿越》全片采用35mm胶片+70mm IMAX胶片拍摄。
普通电影屏幕的宽高比是2.35:1,数字IMAX是1.78:1,而胶片IMAX是1.44:1。
也就是说,当你看到1.44:1的宽高比撑满七层楼高的IMAX巨幕,才能完美感受到影片所带来的极致视听效果。
当然,你可能不明白毒药君在说什么。
下面一张图,你可以直观体会到,在不同胶片格式下,影片在银幕上所呈现的效果。
随着IMAX公司大力推行数字化,全球拥有70mm的IMAX胶片放映设备的影院已经不足5%。
在全球数字中间片技术的不断提高,数码摄像机不断换代升级的背景下。
《星际穿越》很有可能成为最后一部采用70mm IMAX胶片拍摄的商业片。
如果要列出过去20年最受欢迎的科幻电影榜单。
那么在中国观众心中,《星际穿越》一定会排进前三。
事实上,这并不是影片第一次和中国观众重逢。
早在去年上影节,《星际穿越》IMAX版重映同样是一票难求,在网上黄牛票也炒到了几百元一张。
迄今为止,这部作品在豆瓣评分高达9.3分,打分人数114W+,排名第16。IMBD8.6分,排名第31。
票房方面。
2014年影片上映,北美票房取得1.88亿美金,全球票房6.5亿美金,排名当年全球票房第9名。
而排在它之前,都是漫改超英片和IP大电影。
当年在中国内地上映后,影片连续8天票房占比突破50%,最终票房7.5亿。
在科幻电影中,《星际穿越》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对比其他硬科幻片,如《2001:太空漫游》、《地心引力》、《降临》等。
虽然它们都很经典,甚至有的是名垂影史,但也只停留在一小戳科幻迷群体中。
换句话说,《星际穿越》作为硬科幻片破圈了。
而影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步,和导演诺兰对影片类型、故事内容,叙事结构,情感共鸣等多方面的精准把握有关。
从类型上划分,《星际穿越》 不单单是一部科幻片,同时还是一部家庭片和悬疑片。
科幻片主要对应世界观和各种前卫概念,悬疑片主要对应叙事结构,家庭片则负责对应情感共鸣。
正是这种复合类型片的方式,让《星际穿越》满足了不同群体的观影需求。
抛开复杂的科学设定,毒药君再用简单的文字,概括地讲述一下影片的故事。
距今不久的未来,地球环境恶化,沙尘暴肆虐。
农作物在枯萎病的影响下相继灭绝,玉米成为了人类最后赖以生存的食物。
库珀曾是NASA优秀的宇航员,现在也只能在家务农。
他的妻子因病离世,如今和女儿墨菲,儿子汤姆,以及老丈人相依为命。
女儿墨菲在书房中发现了重力场现象,她把这些现象看成有幽灵在身边。
而库珀则在重力场形成的特殊图案中,破解出了一个神秘坐标。
通过这个坐标,库珀发现NASA的一个秘密研究基地。
这里,库珀遇见了布兰德教授,以及他的女儿艾米尼亚·布兰德。
库珀从他们的口中得知,这个基地在执行一项名为“拉撒路计划”的星际探索任务。
拉撒路计划有两个方案。
A计划,破解引力公式,把地球上的人类都送往宇宙空间站。
B计划,宇航员带着人类的胚胎,寻找下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在库珀的认知里,整个太阳系根本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点。
而以人类的技术,根本无法达到一千光年以外的星系。
刚好,科学家在土星附近发现了一个“人造虫洞”,能够为人类提供星际探索的隧道。
而放置虫洞的人,在片中称为“他们”。
影片并没有明确说“他们”是谁,可能是其他文明的高维度生物,也有可能是未来的人类。
库伯曾经是优秀的宇航员,在布兰德教授看来,他能够通过神秘代码找到基地,就是“他们”的指引。
布兰德教授极力劝说库珀驾驶飞船,去寻找新的家园,拯救人类。
库珀最终答应了邀请,成为了拉撒路计划的宇航员。
墨菲舍不得父亲离开,她按着“幽灵”的提示,破解了书架上的密码,得到的答案是“留下”。
这时,一心想要拯救人类的库珀不以为然。
走之前,库珀把一只手表送给女儿,表示等执行完任务回来时,两人或许已经一样大。
在他离开的那一刻,一本书又从书柜上掉落了下来,好像在传递着什么讯息。
但库珀继续选择了无视。
和布兰德等一群专家踏上了星际之旅后,他们的任务是探索三个可能有生存条件的星球。
而在此之前,人类已经派遣十一位科学家提前去调研这三个星球。
在飞船接近光速运转时,时间逐渐变慢。
当库珀一觉醒来时,此时地球上的儿子已经考上了大学。
女儿墨菲因为他的离开,依然不肯和他交流。
库珀一行人来到了第一个星球。
遗憾的是,这个星球由于重力原因并不适合人类生存。
同时,他们遭遇了巨大海浪,在星球上多停留了一个小时。
而这一个小时,对于在空间站上等待他们的队友来说,就是二十三年之久。
当库珀再次打开从地球上传送的视频时,儿子汤姆已结婚生子。
曾经的一句话,没想到一语成谶。
女儿墨菲如今已是库珀离开时的岁数,但父亲却依然没有回来。
坐在屏幕前的库珀,看着视频录像泣不成声。
饰演库珀的马修·麦康纳,在这场戏中贡献了其表演生涯里最精彩的一场哭戏。
看过这场戏的观众,无不被他的表演所折服。
遗憾的是,第二年的奥斯卡却没有给马修影帝的提名,意难平啊。
在另一端的地球,墨菲已经成为了NASA的科学家。
布兰德教授在弥留之际告诉她关于“拉撒路计划”的秘密。
事实上,宇航员的星际之旅本身就是有去无回,地球上的人类已经被抛弃,他们不用再回来。
所谓的A计划,只是让宇航员安心离开的谎言。
库珀和剩下的队友一同前往第二个星球,在那里,他们唤醒了冬眠的曼恩博士。
曼恩博士同样知道拉撒路计划的秘密。
但是,他害怕孤独地死去,于是欺骗库珀他们说这个星球适合生存。
他抢走了飞船,准备强行霸占返回地球的空间站,最后落得个机毁人亡。
经过了这一切,库珀成功把布兰德送往了最有可能生存的第三星球。
而自己则选择飞往黑洞内部,试图搜集破解引力公式的数据,从而拯救远在地球的女儿。
在无尽的黑暗之中,库珀来到了一个神秘领域。
这个领域,是生活在五维空间里的“他们”,专门为库珀打造的三维空间。
这个空间,与任何时间中女儿的书房相连。
库珀试着推倒书架上的书,留下密码,让女儿留住曾经的自己。
可是历史无法改变,他只能隔着书架,眼睁睁看着自己离开女儿。
此时,在地球上的墨菲依然没有放弃研究引力公式。
她在书房里,找到了曾经的笔记本,反复思索着什么。
隔着书架的两人,同时想到了一个物件,那就是库珀留下的手表。
库珀通过引力,控制手表的指针,将关键的数据通过莫斯密码告诉给墨菲。
直到这时墨菲终于明白,陪伴她身边的幽灵,就是父亲。
最终,墨菲通过父亲的数据,破解了引力公式,拯救了人类。
父女俩也终于在未来,再次重逢。
《星际穿越》的剧本是由诺兰和弟弟乔纳森·诺兰共同操刀完成。
纵览全片,你会发现有着明显的悬疑片叙述方式。
即一一埋藏线索,然后直到最后半个小时全部揭开。
但影片又不单单只是制造悬念,而是把这些伏笔同人物情感紧密打包在一起。
比如,幽灵,神秘的重力现象,莫斯密码,墨菲让父亲留下时所说的“stay”,手表。
这些事件、道具、台词,最后又从库珀的角度再次展示了一遍。
这样的编排,既能让观众感受反转结局带来的爽感。
同时,又能在解谜时,让人物之间的情感一遍又一遍加深,从而完完全全地感染到观众。
当然,作为一部硬科幻片,《星际穿越》也有着十分严谨的科学理论支撑。
为此,影片邀请到了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基普·S·索恩。
他因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在201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星际穿越》中,有许多场景的展现,完全遵从于基普所提供的理论。
比如,在以往的科幻电影中,黑洞总是被展示成一个漩涡状的空间漏斗,但事实上这并不准确。
因为,光在黑洞周围是弯曲变形的。
基于引力镜透效应,再通过数学模型的计算,最后才有了影片中黑洞的样子。
虽然,影片有着过硬的物理学理论。
如果一部硬科幻片里面充满了虫洞、黑洞、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等大量术语,那么势必会让影片变得枯燥晦涩。
事实上,《星际穿越》的确是一部信息量巨大的电影。
几乎很少有人,能够一次性理解影片的所有情节。
但是,经过导演对理论的拆分重解,让观众即使在不理解的情况下,也能够明白剧情的发展方向,以及核心事件。
比如,在最后一阶段中,大多数观众都不理解五维空间上的三维空间是什么,它为什么会穿越维度和时间,为什么可以控制引力。
这些问题都不重要,观众只需要知道,此时此刻库珀正在通过自己方式拯救女儿。
所以说,在情节推动发展的时候,观众并不需要理性的思考,而是站在人物的立场上处于感性的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说,《星际穿越》的基础是严肃的科学理论,但是落脚点却是大众的情感逻辑。
这个主题在影片中,有两处对应的情节。
一个是在中段,众人在选择飞往那个星球时,布兰德选择了距离最远,但是是科学家男友所在的星球。
作为科学家需要理性严谨,但是布兰德此时选择跟着心走。
布兰德接着说:“爱不是人类发明出来的东西,它一直存在,而且很强大。”
而从最后的结局证明,布兰德对于爱的直觉没有错,第三个星球的确适合居住。
第二个对应点,则是在结局。
当机器人问库珀,你怎么知道墨菲一定会看表时。
库珀回答道:“因为是我给她的。”
同样是在危机时刻,库珀也选择了相信爱。
说这里,毒药君还想起了当时电影上映时,在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段子。
在观看《星际穿越》时,男生无法向身边的女友解释电影中的理论和术语,你只需要说一句话,那就是:“在我们生活维度,唯一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只有爱。”
虽然是一句土味情话,但是确实从侧面展现了,《星际穿越》如何在表达方面做到了照顾最大公约数。
其实,去年的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也同样走的是硬科幻+情感的叙事路线。
但是,最后刘培强牺牲的桥段,对于英雄主义和父爱的呈现,就显得十分做作和尴尬。
这一方面和演员的表演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物情感刻画过于套路和浅显所致。
除了精彩的剧情编排和严谨的科学设定。
《星际穿越》在制作方面也做到了极致。
有“实景狂魔”称号的诺兰,让这部科幻片的实景实物拍摄比例占到了90%。
片中库珀生活的农房,是剧组在精心挑选过地址后,设计搭建的。
房屋外的环境,房屋里的装饰摆设,都要做到符合剧情,但又不单调。
为了达到最好的拍摄效果,工作人员还建造了一个迷你模型观察它,从而找到最合适的采光点。
最让人叫绝的是,为了满足剧本中的设定,诺兰专门要求制片设计内森·克劳利种上500英亩的玉米地。
而这些玉米在拍摄完后,还以农作物的价格卖了出去。
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机器人塔斯和凯斯,其实并不是机器操控的。
特技演员比尔·欧文,每次要全身穿着灰色衣服,携带着90公斤重的不锈钢机器行走,
正是他的付出,才赋予了塔斯这样一个无生命体以个性。
最后库珀所处的神秘领域,其实是一个“超立方体”。
所谓的超立方体,是四维超立方体被打开的三维空间的影子。
这是全片最复杂抽象的设定,而诺兰却坚持实景搭建。
从最终呈现的结果来看,场景的设计不仅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了抽象的概念。
同时,也成就了全片最为经典的瞬间。
当然,谈到这部电影,就不得不说到汉斯·季默的配乐。
主题配乐既有浩瀚宇宙的苍茫孤独感,又在黑暗中赋予一种人性微光。
汉斯在创作最初的旋律时,融入了对现实中父子亲情的表达。
虽然影片不是一部宗教影片,但在配乐中,他却加入了教堂管风琴元素,,
风琴代表了一种超越日常领域的,人类对神秘或超自然描绘的尝试。
在创作配乐中,汉斯·季默与诺兰讨论了只身一人在宇宙中漂泊的状态。
距离地球越远,人的记忆也开始损伤,渐渐失真、变形、模糊。
配乐最终选用真管风琴或真小提琴的演奏。
这种有机的木质声音,时刻在提醒着观众,宇宙中人们是孤寂和渺小的。
不光是置景和配乐,《星际穿越》像这样用心创作的细节,在影片的各处都有体现。
感兴趣的观众,还可以去看看《《星际穿越》的幕后》、《星际穿越中的科学》这两部纪录片。
看完之后,或许会让你对影片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
总而言之,《星际穿越》作为一部商业片,在情感共鸣和试听观感上都是极致优秀的。
在它成功的背后,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有着超强工业化体系的支撑。
仅这两个方面,就值得中国科幻片深度学习借鉴。
P.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