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关于各种镇痛药的使用历史、分类以及作用机理,有谁能全面解答一下?

关于各种镇痛药的使用历史、分类以及作用机理,有谁能全面解答一下?

关于各种镇痛药的使用历史、分类以及作用机理,有谁能全面解答一下?老存草稿里也不是办法,先发一部分出来占位置吧,不保证我会填这种巨坑,因为我就是我,不负责任的烟火,想知道答案你先点赞啊!

老存草稿里也不是办法,先发一部分出来占位置吧,不保证我会填这种巨坑,因为我就是我,不负责任的烟火,想知道答案你先点赞啊!

==================自大的分割线===================

这个问题很值得回答,不过题目太大了。很难回答全面(尤其是使用历史方面),加上在老家手边也没有资料,所以就从简单的开始,先草率回答一部分。

分类:常见分类是这样分的,1.非甾体抗炎药;2.中枢止痛药;3.麻醉性止痛药;4.解痉止痛药;5.抗焦虑止痛药。通常我们老百姓说的止痛药,更多是前三种。

1.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这几类我们相当熟悉的药物,就是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止痛药,功效较多,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等功能,各种品种基本都有强弱不等的止痛功效,但有的品种没有抗炎、抗风湿功能。NSAIDs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yclooxyge2nase,COX)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从而抑制了发热、疼痛和炎症反应。如下图所示: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_阿司匹林发展史_阿司匹林发展历史及现状

如果你想知道的话,NSAIDs通过其化学结构来分,大体可以分为六大类:

①水杨酸类:代表药物阿斯匹林;

②苯胺类:代表药物扑热息痛;

③吡唑酮类:代表药物保泰松;

④芳香烷酸类:代表药物消炎痛、布洛芬、优布芬;

⑤灭酸类:代表药物双氧灭酸、甲灭酸、氧灭酸;

⑥昔康类:代表药物炎痛昔康、美洛昔康。

非甾体抗炎药的发展史简直就是人类与疼痛抗争的历史,早在数百年之前,古埃及人用桃金娘科植物的干叶子煎药涂于背部和腹部,缓解子宫疼痛;然后,希腊人用其白杨木树皮/柳树皮提取物治疗眼疾;咀嚼柳树皮提取物缓解分娩疼痛和退热。NSAIDs的鼻祖是阿司匹林 :1899年,德国拜尔公司的化学家霍夫曼(Hoffmann)成功合成了具有抗炎和解热镇痛作用的乙酞水杨酸— 阿司匹林。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至于其他制剂的发展,简略的见下面的年史:

所以NSAIDs的使用历史可谓悠久,虽然止痛效果总体来说偏弱,但是应用广泛,基本头疼脑热都能用得上。安全性在各个品种间也参差不齐,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都是儿童退烧的常用药,罗非昔布却因为其心血管副反应而昙花一现。现在临床选用的许多选择性抑制环氧合酶2(COX-2)的NSAIDs制剂,增强了药效的同时也减少了不良反应,但这不代表这类药就可以随意使用,肝、肾损害,胃肠道副作用、隐藏着的心血管风险,在临床上不难看到因为使用NSAIDs不当而住院的病人,基本是对乙酰氨基酚在剂量不当的情况下也可以有严重的肝损害报道。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我看了一篇国外研究表明,心梗、心衰的病人在使用NSAIDs后的五年内,心血管风险都比未用的病人高(回头我把原文找找),而我感觉身边的临床医生在使用NSAIDs的时候还是比较少考虑到它的一些长期心血管风险的。讲跑遍了,最后说一点是这类药不成瘾,因为它作用的位点不引起戒断反应,这样说和没说一样,我还是直接承认这个机制我讲不来好了。

2.中枢性止痛药。以曲马多为代表,它主要是抑制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吸收,同时还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而起作用。它的两种对映异构体分别发挥不同的镇痛作用,药物本身是一种阿类结构类似物,对阿片μ受体有弱的选择作用,但其代谢产物则对阿片μ受体有较之更强的选择作用。所以,可以说曲马多是一种阿片受体低亲和性的中枢镇痛药,它有着与哌替啶、喷他佐辛类似的镇痛效果,且口服注射两相宜,起效快,作用时长与吗啡类似。但是成瘾性较麻醉性止痛药低很多(正常人如每天服用曲马多200毫克,大约半年后会产生药物依赖,而如果每天服用300到400毫克甚至更多,可在短期内上瘾)。

历史的话,据说是这样的:

1962年 K.Flick,Grunenthal 合成曲马多;

1963年 E.Frankus,Grunenthal 说明曲马多特性;

1973年在德国其注射剂及栓剂上市;

1981年首次出现口服剂型;

1991-1994年展开多项临床前几临床研究;

1994年-至今,在世界更广的范围内注册上市。

3.麻醉性止痛药:要分类的话,可以分为:1)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就是吗啡、可待因它们几个啦;2)人工合成镇痛药:哌替啶、芬太尼之类的,还有题主说的海洛因现在已经从药品沦为毒品了,在没节操的百度百科里可以看到这个传奇的故事,如果你留意下的话,你会发现,研发出它的那位科学家的名字很眼熟,不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个合成了阿司匹林的费利克斯·霍夫曼吗!这故事总共就这么几个角色吗?当然你也可以用别的维度来分类。

这类药物的药理机制是:激动阿片受体,与脑啡肽结合,激活脑内“抗痛系统”,阻断痛觉传导,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

至于这类药物的发展,讲起来又没完没了的,随便找一篇我同事老师的文章,有兴趣的自己阅读吧

王卓:痛之选与选之痛——阿片类药物的起源与发展

接下来说说“成瘾性”,顺便为这类止痛药正正名。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经不再使用“成瘾性”这一术语,而是改称为“药物依赖性”。

过去,在WHO关于药物滥用术语的定义中,将“成瘾性”和药物依赖性等同于躯体依赖性。定义忽略了躯体依赖性在癌性疼痛治疗中普遍存在,也没有考虑到躯体依赖性和“成瘾性”在治疗中是可以相互独立出现的。在1969年,WHO的药物依赖性专家委员会修改了药物依赖性的定义,定义药物依赖性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因其精神作用而导致强迫性用药:因机体和药物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一种精神上,有时也是躯体上的状态,以行为改变和其他反应为特征,通常包括持续性或周期性强制服用药物,服用药物是为了体验药物的精神作用,或避免因不服用药物而出现的不适。耐受性可出现可不出现。在这个定义中,精神依赖性是药物依赖性的唯一必要条件,“躯体依赖性”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这是WHO的药物滥用命名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重要变化。

所以,引用这么一大段是想告诉大家这么一个道理——“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以止痛治疗为目的,阿片类药物在常规剂量规范化使用情况下,疼痛患者出现成瘾的现象极为罕见,长期服用吗啡和其他阿片类药物的患者中,成瘾的患者只占0.029%和0.033%,也就是说成瘾性非常罕见的。”我是否有必要强调一下,这个结论说的是“以止痛为目的”的使用,而非瘾君子以获得欣快感为目的的滥用。

即便是在医疗机构里,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对这类止痛药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和担心,也正因如此,很多癌痛病人在止痛治疗上没有得到足够剂量的药物,这是很遗憾的。尽可能的减少癌痛病人、手术病人所承受的痛苦,不正是我们所应该努力的方向吗?

4.解痉止痛药最早多是一些植物中提取出的天然物质,后来就有人工合成的品种,通常我们不怎么分类它们。而它们大都能够作用于人体内的相应受体(譬如胆碱受体),松解紧张的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平滑肌,所以主要用于治疗胃肠和其它平滑肌的痉挛性疼痛,比如阿托品、颠茄、山莨菪碱、溴丙胺太林、胃疡平等。历史什么的也真没啥好追究的,不说了。(任性脸)最后提醒一句,因为人体内的受体并没有特异性的分开,所以这类药通常在起药理作用的同时,也会作用于不相干的地方的同种受体,惹一些麻烦,所以要谨慎呐。

5.抗焦虑止痛药:改天再填吧,谢谢大家毫不吝啬的鼓励。

上一篇: 课题研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下一篇: 2015史学研究史观部分选择题专项训整理.doc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