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光辉历程 探讨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使命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使命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本报记者 钟华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重要时刻即将到来,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历史时刻,一个历经风雨,焕发青春活力的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坚强;一个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中华文明古国更加步履从容。
社会各界都在以各种方式热烈庆祝建党90周年,这是中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的辉煌历史和功绩值得我们长期的研究、总结和宣传。而出版界则将写作和出版各种优秀出版物来为建党90周年的总结、研究、宣传作出自己的贡献。
6月19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京沪学术论坛暨《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使命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承办。京沪学者围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使命丛书》,围绕我国建党90年来,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理论发展的脉络和思想价值,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精彩的对话。
理论界对建党90周年的献礼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沈国明教授担任了《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使命丛书》的编委会主任。据他介绍,上海社科联精心组织推出了29本学术著作,50多场研讨会议,100多篇学术论文,期望以丰富厚重的理论研究成果,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而《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使命丛书》是上海市社科联本次纪念活动推出的重点之一,这套丛书是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合作完成的。丛书分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卷,作者们以各自的学科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光辉历程作了回顾和理论分析。
“一个先进的政党,必定是勇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理论上不断创新与完善的政党。在已经过去的风雨动荡的90年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内忧外患的历史条件下,取得革命的胜利,能够引导一个四分五裂、满目疮痍的旧中国,走上独立解放的复兴之路。能够在新的世界格局下保持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因为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而理论的探索与创新,理论的研究与宣传,离不开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倾力奉献。”沈国明说,“这套丛书字里行间透露着我们上海学术界的学术责任和深度的理论思考,体现了作者为党和国家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的拳拳赤子之心。”
说到这套丛书的策划缘起,不得不提到3年前的“改革开放30年”丛书。200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丛书,是由上海市社科联组织上海市社会科学界主要的学科专家对改革开放3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伟大成就作学术专题回顾的重大项目成果,是图书界较早出版的有关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龚莉说:“2010年的年初,上海市社科联在中共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开始筹划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这套丛书。他们在第一时间就与我们取得联系,希望我们双方能够再次牵手,由我们出版社作为丛书的出版方,而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和期待的。经社委会研究决定由郭银星博士领衔的学术著作分社负责该项目的策划与实施。”
此后,编委会针对丛书选题组织召开了两次专家策划座谈会,认真广泛听取各类学科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多次讨论逐渐聚焦和形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和中国百年历史变迁的这样的主题和主线,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使命丛书”这一主题和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卷本的基本框架结构。沈国明说:“三卷丛书从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先后召开大纲讨论,中期讨论,初稿讨论等多次会议,通过认真严谨的组织和抓好各项工作环节,确保丛书成果达到比较高的学术水准。”
在京沪两地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成功申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特别委托课题,并列入中国出版集团纪念建党90周年重点图书系列,国家出版总署“十二五”重点规划项目。经过一年多的组织编纂工作,《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使命丛书》于今年5月顺利出版。
理论创新的重大学术成果
《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使命丛书》各卷从学理层面,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程与经验,社会变迁的结构与整合,经济改革的转型与增长等进行总结与分析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不少独到和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了学术界在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使命方面进行思想和理论探索创新的气魄和实力,具有相当的学术分量和思想生命力。
政治学卷从大的历史角度指出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独立立国、发展新国三件大事,是历史上任何一支政治力量都不曾做到的,并由此出发,提出了至关重要的、一直困扰西方学者和政要的三个问题:革命为什么会成功、中国为什么没有解体、中国文明为什么会崛起。而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革命后,国家构建和发展的原则并没有构成对革命的根本性否定,全球化时代的创新与崛起也不是对改革开放前国家构建原则的根本性的颠覆。因此,中国是在没有隔断大传统和灵活确定边界修复边界的基础上,通过关键性创新、制度性创新、政策性创新、机制性创新以及结构性创新,不断为中国的现代化注入新型的动力。这样的论述可谓高度、深度、新意俱得。
而经济学卷则针对中国发展模式,在实践上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以共容性组织,以激烈性经济增长为分析的框架,将中国经济百年复兴与增长放在中华崛起的长期历史事业中,客观、全面地分析了政党推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中国经济增长与现代化成长模式、路径和特点。
社会学卷不仅连接模式有所突破,努力超越国家与社会范式理论。从制度与生活的视角认识中国共产党90年发展历史,重点落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获得社会的认同并使之接受自己的领导。党与社会在互动中如何自我改变、自我调整等问题。
独辟蹊径的选题设计
沈国明强调说:“这套丛书不是简单的满足于梳理和回顾90年历史,更加注重于共产党领导下90年来中国道路所蕴涵的实践价值和学术理论。”因此,政治卷围绕的核心问题是革命为什么会成功、中国为什么没有解体、中国为什么会崛起;经济卷提出如何从90年看中国发展模式、如何解释经济增长中的政党因素等等;社会卷观察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被社会接受的、有效整合中国社会并使之处于有序状态的制度和基础是什么、党与社会在互动中是如何自我改变和调整的。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盛赞《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使命丛书》的选题设计有胆有识,有独辟之境,有很强的创新,“政治学卷《创新与修复:政治发展的中国逻辑》、经济学卷《复兴与增长:共容性组织推动的经济制度变迁》、社会学卷《从弥散到秩序:“制度与生活”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变迁》,三卷的三个主题既抓住了突显的历史表象,又切入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设上是创新与修复的历史,这是历史的表象,核心的问题是中国逻辑。在经济建设上是复兴与增长的历史,核心问题是经济制度的变迁。在社会建设上是弥散到秩序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制度与生活。可谓实与论相生,辞简而意远。”
沈国明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解析了《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使命丛书》的特点。“丛书三卷从纵向的历史逻辑和精神看,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的建设与发展融入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百年变迁的历史进程。把党的建设与发展作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千年之变的逻辑基点。从横向的结构和比较看,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与政治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作出融会贯通的整体性把握,形成给全球近现代历史中各个国家不同政党发展系统的比较分析。”
三次伟大的历史性结合
“从学者的角度看,中国过去的90年意味着当代中国先进政党的成长和成熟,正是这样一个先进政党的出现以及它的成长和成熟,推动了我们这样一个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说这个党是当代中国一个基础性的,独到性的核心力量。”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世伟说,“我们清晰地看到在90年里面这个党完成了三次历史性的结合。”
第一次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结合起来。这次结合的产物就是诞生了一个先进的政治力量,也就是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这个政党引进,吸纳了外部知识体系当中的重要的分支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其后在使用学术的过程当中,对它作了本土化的改造,这改造就体现了我们这个党选择性的智慧和变通性的能力。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取代了国民党等资产阶级代表性的力量,成为变革中国的主导力量。更重要的在实践当中我们找到了不同于欧美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独特道路,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终结封建的这么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第二次结合是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与中国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新的国情相结合,由此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创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新的国家政权、新的发展道路,并且在极其困难的内部和外部的情况下,解决了这个新型国家、新型制度、新型政权本身的问题。这种构建不能说是一种原创性的、突破性的成就。
第三次结合我们大家非常熟悉,就是把现代化和随之而来的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能够结合起来。这就意味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也接管了现代化全球化的领导权,承担了在欧美国家当中通常由资产阶级政党来扶持的现代化的领导使命,有效地顺利地推进了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而且总体上的成本和代价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传统的现代化模式和全球化模式,由此开辟了人类历史上非资本主义方式、非欧美方式的人类现代化发展的第二条路径,从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那种转换性的、共容性的、发展性的智慧和能力。
“所以说在90年中,我们看到这三次结合的实践及其成功,应该说不能不归功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主导性的政治努力,这是回顾分析和评判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本质所在。当然我们清醒地看到无论是在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还是全球化的应对,还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方面,都存在非常紧迫、严格的挑战。我们相信有亿万人民的信任,有美好理想的召唤,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辉煌的未来。”潘世伟说。
学者观点
上海复旦大学副校长、著名政治专家林尚立教授:
从历史现象来看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和一个历史契机,从现实课题来看它还面临中国道路以及模式的问题。中国道路的问题在现实的发展当中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未来的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当中给予很好的回答,那就是面对新的调整、新的历史现象的问题。
一句话,历史是成功的,现实的挑战是巨大的。但是基于成功的历史我们完全可以在现实的挑战当中走上真正的道路,还需要在很多理论上面、制度上面作一些实践的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
《从弥散到秩序:“制度与生活”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变迁》是一本把党史、国史和社会史非常紧密地结合起来的著作。首先他要反映90年,90年本身它要写党的历史的过失,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史这么长的阶段。上世纪初,梁启超在倡导史学革命的时候,就提出生活史、社会史对这种治史方法的颠覆和革命。这次他们从一个日常生活的角度重新反映和解读党史和国史,现在等于是延续了我们解读历史的这种史学革命的传统,等于是重新接续这种断裂,所以我觉得从方法问题上也是研究方法和视角的一次革命,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探索。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左学金:
用一条线来总结中国共产党90年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这一卷经济卷从共容性组织这样的视角来总结,我感觉至少为我们总结共产党90周年的经济思想提供了一个非常新的视角。
2003年以后我们国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了,这个阶段我们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说经济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问题,社会利益分化、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特别是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在某些地区、某些方面有所激化这样的问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来使我们具体政策更好地与我们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我们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更好地一致起来。在未来的改革中需要中国共产党发挥自己的政治智慧,充分利用全国的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来迎接我们面临的挑战,把未来的问题解决得更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