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胺H : 受体拮抗剂研究历史、 进展及临床应用李俏“, 任义胜(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品科, 江苏南京210 0 0 2)【摘要]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7 0 年代H , 受体拮抗剂的问世, 开创了溃疡治疗的新时代, 是目前消化性溃疡治疗中较为重要的一类药物。 本文对其研究历史及进展、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关键词】 H z受体拮抗荆溃疡是- 4 十常见病多发病, 是一种具有慢性雨I复发性临床过程的疾病。 发病率较高, 每10 人中就有1人曾患过溃疡。 已经有20 0 年的历史对其病理机制和治疗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至今仍未彻底解决。 传统的溃疡治疗方法, 是用抗酸药中和胃酸, 但该类药物的副作州人, 疗效不确切。 在近代揭示了胃酸分泌机制后, 出现了新的抗溃疡药。 7 0 年代H 2受体拮抗荆的问世, 开创了溃疡治疗的新时代,现己广泛_ }I= |于if 『疗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卓一艾氏综合症,胃食管反流等疾病,是目前消化性溃疡治疗中较为重要的一类药物。1研究历史及进展20 世纪6 0 年代中期, 在发现胃壁细胞里存在促进胃酸分泌的组胺H 2受体后, 就试图得到拮抗H 2受体的抗胃溃疡新药。
因H . 受体拈抗荆都没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故研究T 作从组胺的结构改造开始,保留组胺的咪唑环, 改变侧链取代, 把合成得到的人量组胺衍生物进行药理试验。 在早期合成的20 0 多个组胺衍生物中发现侧链端基胍的类似物N “一胍基组胺有拮抗H 2受体的作用, 证实了原来的设想。 以后将侧链端基换成碱性较弱的甲基硫脲, 将侧链增长为四个碳原子, 得剑咪J‘硫脲( B u rim a m id e), 比最先得到的N 。 . 胍基组胺拮抗作用强10 0 倍, 选择性好, 成为第一个H 2受体拈抗剂, 但口服无效。为了得到口服活性高的H 2受体拮抗剂, 研究者采用动态构效分析方法, 将咪丁硫脲侧链中的一个次甲基换成电负住较大的硫原子, 形成含硫四原子链, 同时在眯唑环的5位接上供电子的甲基, 得到甲硫咪脲( M etia m id e), 体外试验结果, 其拮抗作用比咪丁硫脲强8 ~9 倍; 体|』 ! l试验中, 对抗组胺或五肽内泌素引起的胃酸分泌作川, 也强5倍。 活性强度和安全性都达到临床试用的要求。 但在初步的临床研究中, 观察到肾损伤和粒细胞缺乏症, 试验被迫终f j: 。 据分析, 可能与甲硫咪脲分子中存在硫脲基有关。
后心硫脲的电子等排体胍的取代物替换硫脲基, 因碱性强, 在生理条件t'- , 几乎完全为刚离子, 活性较小。 最后在胍的孤氨基氮上引入吸电子的氰基, 减小了碱性, 使阳离子减少。 制得西咪替丁( C im etid in e),研究终于获得成功, 成为第一个高活性的H 2受体拈抗剂。 19 7 6 年西咪替j在英国率先上市, 到19 7 9 年就在世界10 0 多个国家获得上市许可。西咪替丁的问世, 开辟了寻找治疗溃疡药物的新领域。 曾一度假定, 眯唑环是该娄药物与H 2受体识别的必要结构。 早期的结构改造一【作集中在侧链的变化上, 但未得到比“咪替r更优秀的药物。 雷尼替丁( R a n itid in e )的闯世, 突破了这一假定, 用呋喃环代替了组胺的眯唑环, 成了第一个上市( 19 8 3年)的H 2受体拈抗剂。既雷尼替丁之后, 19 8 6 和19 8 8 年相继上市了法莫替1’ ( F a m o tid in e )和尼扎替_ : r ( N iz a tid in e )。 随后义研究山乙酰罗沙替J。 ( R o x a tid in eA ceta te)、 乙溴替J‘( E bro tid in e、 艾伯替J。
)、 拉福替J( L a f u tid in e、拉呋替J。 )。法莫替r 冈剂量小, 相对妁效比雷尼替J‘强3~20 倍, 比阳咪替J‘强20 ~10 0 倍, 显示山强大持久的胃酸分泌抑制作用, 在作用强度及作刚持续时间方面均比西咪替J1和雷尼替JJ{ f 显蒋优势。作者简介: 李俏r e l: ( 0 25)58 9 138 6 7 南京市中山东路520 寸17 7 信箱邮编: 210 0 0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