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烏陵,是一名废墟探险者。“烏陵”与“土明”在古希伯来语中原意为“光辉”与“完全”,后被引申了含义,分别代表着“否”和“是”。我取这个词来意指“城市的背面”,也就是“废墟”。
废墟探险,就是一项探索城市背面的运动。我们常年游走在“第二象限”间,见证被时间啃噬的空间。
得益于父母对我的放养式教育,我从17岁就开始一个人旅行了。或许是出于想要锻炼我的生存能力,也可能只是懒得陪我出去玩,他们只给我推荐了旅行地点,便放心道:“你就自己去吧!”我便踏上了十天的桂林、阳朔之旅。
虽然现在回忆起来那段旅行经历略显平淡,但这种每天都和不同人做伴的旅行方式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2017年2月份,我偶然在网上看到Urbex这个词,也就是Urban Exploration的简写,又加到了一个Urbex微信群里,我的废墟探险生涯就正式开始了。
我探索的第一个废墟是亚洲最大的粮仓,民生码头粮仓,现在已经被改造成了艺术展览地。
Urbex是一个相对闭合的圈子,在废墟当中穿梭的群体很多,大家的目的各有不同。
每个Urbex群有自己的气质,有的偏向于历史,有的偏向于军事,有的偏向于艺术,我当时的群是比较偏艺术的,当时作为小白我是被微信群友带着进去的。现在我的队友大多数都是身边的朋友。
受两次强台风影响致使其搁浅
进而船体断裂成两截的台湾货轮
宛如幽灵船般漂浮在海中央
在Urbex圈,废墟的地址被叫做“点”,有人以点换点,也有人擅长自己搜点。地址找寻一般有四种方法,一是网络信息对照卫星地图,二是朋友告知或与朋友交换(我不交换是基于无法保证对方是否会用于再交换、废墟价值是否对等、废墟现状信息未明),三是询问当地人,四是路过。
作为一个废墟探险者,需要具备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地图判读能力和户外生存技巧,摄影不是必须的,但肯定是加分项。
在一个团队里,每个人的能力最好互有增益,像我作为团队一员能提供地址,但我体力有限,到现场又会有点路痴,所以我找队友的时候就倾向于身手矫健、方向感强的人,是否有经验对我来说倒是其次的。当然,找队友最重要的是人品,能做到地址保密是第一位的。
荒废的难民监狱
潜入相当困难,正如当年难民无法逃出一样
我目前为止已经去过了不到一百的大大小小的废墟,不算大神,但我对废墟的口味已经越来越刁钻了,之前我去过烂尾楼这类的地点,对于我来说,这种没有人文痕迹的废墟不再在考虑范围内了。
去探索之前,我会提前了解它的历史故事和成因,还有它的建筑架构本身是否漂亮,内在遗留物有没有探索价值来衡量是否要去这个地方。
电影《九层妖塔》拍摄地
因当地水资源污染而迁居新址“红柳湾镇”后
就荒废掉的石油小镇阿克塞“博罗转井”
对我而言,去废墟探索的是人文,目的是与历史和文化沟通,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它可能不光代表过去,也会代表未来,眼前的废墟或许是若干年后人类消失后的景象。我曾经在豆瓣上写过:“对于我们来说,被人类遗弃的地方叫做废墟,但对于大自然来说,人类文明就是一大片废墟,城市是自然的伤疤,废弃是毁坏还是归还?”
人类离开后
废墟重新变成了动植物的栖息地
凡是探险都是有一定危险的,在废墟里的危险源主要来自人和环境,环境包括气味、核辐射、有毒气体等,还有一部分是野生动物,野狗、蛇、鼠、马蜂都是一种危险。而来自人的危险就更加复杂了。
装备必需品是手套和手电,我倾向于带有闪烁的强光手电,一个是可以吓跑废墟里的人或动物,另一个是我的手电也有防身功能。
我自己一般还会带上口哨、护膝。口哨是预防掉到井里求救用,虽然希望用不上但还是以防万一,护膝是因为我膝盖曾经因为去废墟拍照摔伤了一年多才好,需要保护。另外还有雨伞、药包、马轧,报警器、甩棍、水、食物、垃圾袋、充电宝、相机、帽子、护目镜、驱蚊水、防晒霜、吸油纸等等。
还有几个比较有意思的,我会让男生多带几包烟作为公关用,有时候也会带上火腿肠,贿赂狗。
我最危险的经历就是差点被劫走。在北京郊区废墟的门口,我的三个队友在车上,我作为代表去跟门卫交涉,门口的广场很大很空旷,在门卫离开去问领导的时候,我就蹲在广场上等他。
这时候有一个人假装是问路上来和我攀谈,我正觉得有点莫名其妙,我的一个队友突然走下车,表情特别严肃的走到我面前也蹲了下来,我往后一瞥,对方那辆车又下来两个人正向我走来,看到我有同伴他们才离开,现在想想非常后怕。
我也有过非常温情和浪漫的经历,比如说之前我去北京大柳树鬼市夜探,每周三2点多开始,天亮即闭市,我们提前出来去了一个废弃游乐场,在大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们坐在干涸的河床上,队友还带点酒,有点野餐的感觉(当然我们后来垃圾都收拾好了),远处就是月光下的摩天轮,那个场景真的很浪漫。
还有就是老剧场里遇到的小蝙蝠、比指甲盖还要小的小青蛙,在水洼里跳来跳去的,特别特别可爱,新生的苔藓啊蘑菇啊,在那发呆都觉得很浪漫。
我每一次探险都会写游记、整理相册,真的建议每一个打算去旅行也好,探险也罢的人,把自己的经历按照逻辑梳理好,回头翻看的时候会有很强的成就感,二次观看也会带来新的体验。
废墟对我而言是一个表达自我的媒介。我从小就是一个不怎么合群的人,无论是想法还是行事作风上面都太特立独行了,我不喜欢集体活动,同学也都比较难以理解我,从小到大所有的老师对我的评价都是,她很怪。
我的大部分朋友都是在网络上认识的,我的队友来自各行各业,搞艺术的,尤其是搞电影的比较多,比较传统的职业也有在银行做HR的等等,我们因为废墟探险生出了许多共同话题。
废墟也给了我许多创作上的灵感启发,我大学毕设作品就是在废墟中完成的,我表达的终极观点是,废墟代表着一种人类的罪恶,是人心灵荒芜,精神堕落的外在表现形式,精神的废墟化导致了外在世界的灭亡。身处于废墟中,人能更勇于直面自己内心的废墟世界。
虽然废墟大部分还是在郊区,但是其实你会发现越发达的城市废墟资源越多。每个时代人们物质、精神需求都在改变,随着城市发展,人们欲望和野心的不断膨胀和扩张,这些建筑就一直在被更新替代,城市发展的越迅速废墟越多。
我也喜欢拍摄废墟,有时候是想要通过摄影作品去阐释人造景观和人类罪恶之间的关系,有些纯粹就是一种摄影上的表达。我是一个重感情,敢爱敢恨,非黑即白的人,我的作品也大都色彩张扬,艳丽浓重。
国外的Urbex圈子现在其实已经非常成熟了,而我们现在还处于婴儿阶段,流于表面的人多,关心废墟深层含义的人少。我最近买了无人机,也尝试了第一次用无人机拍摄,之后也有计划录制视频。
虽然文字或影像的记录都只能表现出废墟的一部分,但我并不主张宣扬废墟的美,呼吁大家都来。因为确实有很多废墟的成因是不好的,比如说战乱国家的人们,他们就生活在遍地废墟当中,这时候就不能说那个废墟是美的了。同时,我也十分不希望废墟地点被过度公开化,受到二次破坏。
目前为止废墟带给我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如果有一天这个影响变成负面的了,我想那就是我该放弃它的时候了。
撰文 韦希贤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烏陵豆瓣相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