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属于宏大叙事的研究。本文仅就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关系的几个问题略陈管见。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就笔者所见

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的关系问题,属于宏大叙事的研究。本文仅就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关系的几个问题略陈管见。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

就笔者所见,此问题约略有两类观点:其一,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实质上已经涉及到全球化问题,它向人们展示了全球化的前景。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多数论者通常仅仅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视为全球化理论的来源之一,认为世界历史只是全球化趋势的一个发展阶段。其二,认为马克思所讲的世界历史与当下的全球化趋势不具有同质性。理由为:一方面,从人的解放角度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强调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仅指国家间的相互影响,而且还包括使原先地域性的人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人,其理想状态是消除异化,实现人类解放。而当前的全球化并不具备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条件。另一方面,从交往的角度看,认为马克思讲的世界历史条件下的交往主要是直接的交往,而在全球化状态下,交往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媒介进行的间接交往,因而全球化与世界历史不具有同质性。

上述第一种观点,实际上是将马克思所阐述的世界历史视为当下人们所热论的全球化的相对低级的阶段,也即全球化涵盖了世界历史。第二种观点,实际上是认为马克思所阐述的世界历史远高于当下的全球化,也即真正的世界历史尚未到来。笔者认为,马克思所阐释的世界历史与当下人们所热论的全球化在本质上具有同质性,世界历史既不是全球化的低级阶段,也不是全球化尚未达到的未来历史阶段。

欲说明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的同质性关系,就必须了解何谓世界历史和全球化。关于“世界历史”(woddhistory),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而“全球化”(Globdization)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据统计其界说不下几十种。但不同界说也存在共性之点,即全球化的基本含义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世界市场的建立,整个世界经济日益紧密相联、相互依赖和相互融合,并由此导致世界各国在政治和文化上相互往来与交流日益密切。尽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而全球化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提出并流行的,但二者关于世界性、全球性联系和作用的思想却是共同的。如果按照对全球化的普遍性理解,当下的全球化与马克思所阐释的世界历史在本质上是具有同质性的。

第一,世界历史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首先,资本增殖的本性是世界历史和全球化形成的经济动因。追求“世界性”、“全球化”是资本固有的本性,正是资本驱动着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全球范围的主导生产方式,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具有了世界性意义,从而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使全球化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

其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及世界市场的建立是世界历史和全球化形成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18世纪后半期,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机器时代的曙光升起在人类历史的地平线上。“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们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川限76’“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履(代76)。马克思还强调,大机器工业品的低廉价格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由于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不断把落后地区纳人到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之中,造成了全球的紧密联系,使历史由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域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

第二,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使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人类揖别动物界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从起初孤立的发展逐渐走向联系的发展,期间经济的交往,文化的交流乃至民族的融合,都对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直到世界历史和全球化形成之前,各民族的发展在总体上依然是相对封闭的。世界历史和全球化造就了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从此,各国的发展就不可能再孤立地进行,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乃至相互依赖。首先,落后国家的发展受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强烈影响。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交通的便利、商品的低廉价格,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由资本主义所开创的世界历史与全球化进程,对落后国家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是造成了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性结构,落后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只能通过依附途径获得发展;另一方面,是西方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展示了发展的未来。“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其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中,融人世界市场和参与国际分工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因此,不仅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发达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发展中国家。马克思指出:“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也即是说,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代,对外开放就已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那么,在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信息革命)时代,发展则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胶着、密不可分了。

当然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的同质并非绝对等同,二者是存在差别的一致。但是,由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全球化运动的本质特征,因而对分析当下全球化问题具有方法论意义。例如,世界历史理论包含人的解放的思想,马克思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川(卿’。亦即世界历史进展的程度与人的解放程度互为表征。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或全球化,在使“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方面,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但是,它只是为人类解放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不可能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一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卿’。只有在共产主义时代,私有制和人的异化状况才能被消灭。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程度与世界历史程度一致性的观点同样可以分析全球化的进程,即人的解放程度与全球化程度也是一致的,是互为表征的。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也具有同质性。又如,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包含交往理论,这里的交往关键在于实质而非简单的形式。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在交往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现在不仅物质交往进一步扩大,而且信息交流达到了以往一切时代难望项背的程度。但是,无论是世界历史还是全球化,其交往的基本特征都是世界性和全球性,都是不同民族和国家打破地域界限,超越制度和文化障碍,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至于交往的形式和程度则是由生产力与科技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因此,就交往而言,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也具有同质性。综上可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趋势具有同质性。

二、科学社会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

由于资本扩张是全球化的初始动因,发达资本主义迄今仍控制着全球化的走向,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等原因,使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将全球化视为全球资本主义化,认为社会主义已“大失败”、“大溃退”。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甚至宣称“历史的终结”,即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和民主制度是历史的最终形式。在我国,亦有观点认为,当下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扩张。因此,从总体看,全球化有利于资本主义而不利于社会主义。这样就涉及到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否过时的问题。笔者认为,尽管全球化首先与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但是,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对历史进行大尺度前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终将与全球化结合而取代资本主义全球化,揭示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过时。

第一,全球化在本质上是世界性生产方式,它是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历史范畴。在社会结构要素中,有些社会要素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如生产力、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等;而有些社会要素则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如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形态等。全球化虽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但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世界性生产方式,因此它并不具有伴随资本主义制度始终的属性。笔者认为,对生产方式可以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角度考察。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生产方式具有以下类型:奴隶制生产方式、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个层面上,生产方式可以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因此,它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马克思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阐释生产方式的。但是,如果单纯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生产方式具有以下类型:自然地缘性生产方式、民族国家性生产方式、区域集团性生产方式和世界性生产方式。在这个层面上,生产方式并不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因而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全球化在根本上源于生产力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源于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它属于世界性生产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看,全球化并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它同市场经济一样,既可以与资本主义相结合,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相联系;既可以是资本主义全球化,也可以是社会主义全球化。而全球化究竟与怎样的社会形态相联系,则取决于历史条件及其发展的客观进程。

第二,全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全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正在形成统一的经济体系,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空间内自由配置,实现着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实现共产主义的首要条件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视为人性和道德的需要,对资本主义剥削的痛恨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憧憬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因此空想社会主义仅仅是一种价值理想。而科学社会主义则将共产主义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揭示出共产主义的实现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具有价值性,更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而全球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事实表明它正日益创造着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条件,因此,全球化发展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第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解决全球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全球化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全球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各种经济主体生产的计划性与全球经济发展的无计划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全球资源、市场、消费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最终解决则有赖于全球社会主义的实现。

首先,全球化愈发展,生产的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就愈加剧。因为,从一国范围看,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但是,从全球范围看,世界经济中的无政府状态则不是一国所能解决的,也没有什么“世界政府”能够对世界经济加以干预和调控。同时,尽管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向落后国家转嫁矛盾而获得生存空间以延缓衰亡,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资本扩张的空间将越来越有限。当资本关系的社会化在全球范围内达到饱和时,全球社会主义的时代就到来了。

其次,资本主义开创了全球化进程,但它并不能容纳全球化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不能将全球化推向更高的历史阶段。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狭隘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终将容纳不了生产力所创造的巨大财富,全球性生产力必将突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全球化的进程最终是矛盾冲突的。资本的全球化必将走到这一步,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化达到临界点和最终界限,再也无法驾驭全球化的大趋势,其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全球化。

第四,事实上,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全球化的矛盾已经显露。全球化趋势造成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已从单个国家扩展到全世界,从而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经济波动和贸易纠纷。一国的经济动荡会像冲击波一样引起连锁反应,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动荡。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处处可见。发达国家享尽全球化“红利”,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发展资金匾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落后,使发展中国家在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需要全球社会主义的实现。

综上所述,全球化趋势与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是冲突的,全球化不仅没有否定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相反将更加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的光辉。

三、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

有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建立在资本、市场、技术、生产、金融和通信的一体化之上的,因此,全球化只是经济的全球化,不能把全球化延伸到政治和文化领域,不存在所谓的政治全球化或文化全球化。这样就涉及到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在全球化问题上是否有效的问题。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说明,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经济是一个社会的基础,它决定政治和文化的性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笔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依然是我们分析全球化问题的科学方法。

首先,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并不囿于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社会结构关系,而是对各种社会形态中社会结构一般关系的阐释。因此,全球化时代也同其他时代一样,归根结底是经济状况决定政治和文化状况,所不同的只是全球化时代是由世界经济决定世界政治并进而影响世界文化的发展。马克思在论述世界历史理论时曾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川‘四“)他还指出,由于物质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

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也即是说,世界历史或全球化不仅反映在物质层面上,而且也表现在精神生活领域里。

其次,是否存在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全球化的实质以及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形态。一方面,如果把全球化视为无差别的世界一体化,那么不仅是现在,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存在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但是按照时下对全球化具有普遍性的理解,它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世界市场的建立,整个世界经济日益紧密相联、相互依赖和相互融合,并由此导致世界各国在政治和文化上相互往来与交流日益密切。那么,全球化势必也包含着政治和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政治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态不同,经济全球化表现为一体化趋势,突出的特点是各国经济互相胶着,互相依赖,不可分割。在经济全球化中,哪个国家要是淡出世界经济,它几乎就无法生存。而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并不是指各国在政治和文化上的一体化,而是在普遍联系普遍交流和多样性的统一这两层意义上全球化。一方面,政治全球化表现为多极化形式中的普遍联系,当今世界是不同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共存的时代,但各种制度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和紧密。而文化全球化则表现为多元化形式中的普遍交流。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各个国家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也日益表现出多样性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性,在政治上表现为对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的认同以及民主制度在现实中的普适化,在文化上则表现为对超越本土文化的有利于人类进步的价值观的认同。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不同民族和国家全然失去各自的特性,放弃自己的制度特征和文化特色。实际上,即或是经济全球化也不可能整齐划一,比如市场经济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分,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有英、美自由市场经济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之别。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更加带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特色。例如,政治上的民主国家,有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之分,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又有代议制民主和君主立宪民主之别。文化就更是如此,正如作家王蒙所云:“西方人过圣诞节,中国人过春节;你崇尚英语的牛津音,我善讲中国的普通话;你奏你的小夜曲,我唱我的信天游。”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中的全球化趋势,实际上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而不同,辩证发展,形成一个多彩的大千世界。

再次,从现实看,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现象已经出现并有所扩展。例如,在政治组织方面,联合国是全球性的国际组织,欧洲同盟、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等是世界性的区域组织;在政治理念方面,民主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选择。在文化方面,信息、科学、体育、艺术等已经进行了全球大交流,世界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产业,英语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世界性的通用语言。这些现象在以往任何时代都不曾出现过。这些共同性的存在和增多,反过来影响和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为经济的全球化提供了体制和观念上的前提,为各民族的求同和进步提供了可能。综上所述,马克思的社会结构及其关系的理论在全球化时代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仁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上一篇: 喜欢读"历史研究 增修订三版"的人也喜欢
下一篇: 左玉河:追根溯源——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论误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