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经、史、子、集指的是哪几部书?

经、史、子、集指的是哪几部书?

经、史、子、集指的是哪几部书?“经史子集”其实是涉及到古代图书分类的问题。最早对书籍作出分类的是汉代刘歆的《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经史子集”其实是涉及到古代图书分类的问题。最早对书籍作出分类的是汉代刘歆的《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后来班固写作《汉书》时有一篇《艺文志》专门介绍图书分类的,并把七略删减为六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

《汉书·艺文志》开创了史志目录的先例,汉代以后的史书一般都仿照它的体例而编有艺文志或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则是开中国古代图书著录四分法——经史子集命名的先河,确定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后来的史志书目基本沿用了经史子集的四分法,《新唐书·艺文志一》:“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历史和正史的区别_正史是研究历史不属于正史的是_正史是研究历史的

后来有名的《四库全书》就是指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或四库的所有书籍。不同时期,经史子集所涵盖的内容自然有所不同,按照《四库全书》的分类:

经部

指儒家经典及其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历史和正史的区别_正史是研究历史不属于正史的是_正史是研究历史的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 周礼》、《 仪礼》、《 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 孝经》、《孟子》。

十三经注疏: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 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 典制、史实等。

经学史及小学类:经学史即 经学历史,小学类分训诂、 字书、韵书。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

史部

指各类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正史: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 清 乾隆 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不久,又将《清史稿》合编其中,合称《二十六史》。

编年:按年代顺序编排史料、著作等。

纪事本末:史书体裁之一。以历史事件为纲,将重要史实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创始于 南宋 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别杂史等: 别史,图书四部分类中史部的一目。指不属于 正史、杂史的史书。杂史,旧时区别于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的一种史书体载。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

史评: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如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是评论史事方面的专著;刘知几《史通》和 章学诚《文史通义》则多载对史书的评论。

诏令奏议:诏令,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 册文、制、敕、诏、诰、策令、 玺书、教、谕等。奏议,文体名。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等。

传记: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史抄:摘抄一史或合抄 众史的书籍。《宋史·艺文志》始有“史钞”一门。有专抄一史者,如《 汉书钞》、《晋书钞》之类;有合抄众史者,如《 正史削繁》、《新旧唐书合钞》之类。此类史书,博取约存,对读者有一定的方便。

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以别于本纪和列传。

时令:图书分类目录名。 宋 以前有关时令的书籍,都入子部农家,但诸书所载,上自国家典制,下至民间风俗,不仅仅限于农事,故《中兴馆阁书目》,另列时令一类。 清 代修《四库全书》,沿用宋人旧例,仍立时令一目。

地理:地志县志,记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等文字。

职官:历代官制。如《唐六典》、《周官》。

政书:政书,是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政书之名源于明代 钱溥的《秘图书目》。政书可分成两大类,一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书”;另一种是记述单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断代式政书”,后世史书多以“志”来记述各朝典章制度。

目录:目录分类学的著述。

子部

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崇尚“ 礼乐”和“仁义”,提倡“ 忠恕”和“ 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後亦指崇尚黄帝、老庄之说者。

释家:释家即佛教。

法家:战国时的学派,为 九流之一。以尚法明刑为主,以李悝、 商鞅、韩非等人为代表。

兵家:古时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亦指研究军事的学派。

农家: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

杂家:寥寥不能成类者,并入杂家,杂之义广,无所不包……以立说者谓之杂学,辨证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敍述者谓之杂说,旁究物理胪陈 纤琐者谓之杂品......

术数:术数,谓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来推测人的气数和命运。也称“ 数术”。

医家:即医学。

艺术:泛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术技能。

书画:书法图画

谱录:记载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等的表册

类书:辑录经、史、子、集各类著作,所收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无所不包。综合性的大型类书,就是古代的 百科全书。类书起源于三国时代,有魏文帝曹丕命儒臣所编成的《皇览》。

蒙学:学童启蒙书籍。

集部

指各类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历史和正史的区别_正史是研究历史不属于正史的是_正史是研究历史的

总集:指汇集许多人的作品而成的诗文集。

别集:相对总集而言。即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

楚辞:为骚体类文章。

词: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 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诗文评:收录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书籍。

曲: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

小说: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上一篇: 《朱子文化》投稿须知
下一篇: 北京乐高探索中心全新景点盛大开幕,为长颈鹿洗澡开启清凉夏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