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原生态水鼓舞
苗族水鼓舞发源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仰阿莎街道大稿午村,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其特有的水与鼓结合这一表现形式在我国绝无仅有,被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坐落于县城内的大稿午村
相传六百年前,久旱不雨,为了寻找水源,吴家寨的老祖公告翌仲(苗语音译)独自一人来到寨旁干旱的河道边挖井,但不慎被倒塌的泥土所掩埋,献出了生命。
翌日,全寨村民按照习俗来到告翌仲被埋的井口边举行祭奠、踩鼓仪式。过程中,天空突降大雨,田里顿时积满了雨水,寨人们欢声雀跃,大家认为这是告翌仲的行为感动了上天,从此以后,便逐渐将“水中踩鼓”这一行为相沿成俗。
经过六百余年的变迁,吴家寨变为了大稿午村,但“水鼓舞”这一习俗却流传至今,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村民的心中。
每年农历六月第一个卯日后的第一个丑日,村里都会举行“起鼓”仪式,村中男人身着女人衣裙、头戴斗笠、倒披蓑衣,赤足在水中,由祭师领舞,众人辅以夸张的肢体动作,随鼓而舞,水花四溅,少女们则身着盛装在岸边高唱飞歌助兴。
“起鼓”仪式
较于苗族传统的踩鼓舞,大稿午村独有的水鼓舞更加豪放洒脱,展现着最原始的民族气息。
“水鼓舞不仅是个习俗,它更是一种对于我们村人的信仰。了解它,掌握它,传承它,更是我们的责任。”今年已85岁的吴滌安是大稿午村苗族水鼓舞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该村三位传承人中最年长的一位,其在十余岁时便跟随家中长辈传习水鼓舞,并深入研究水鼓舞的历史渊源。随着近年来水鼓舞知名度不断提升,他也成为苗族水鼓舞文化的重要传播者。
苗族水鼓舞三位非遗传承人(左起:吴丁里 吴滌安 方芳)
2009年,剑河县将水鼓舞从田间搬上舞台,获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群文组金奖,一经播出便惊艳全国,并于2010年受邀赴加拿大国家博览会展演,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很意外,但同时又很自豪,因为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今年76岁的苗族水鼓舞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丁里作为水鼓舞展演的领舞,多年来致力于将苗族人民的朴实与豪放向世界展现,也成了苗族水鼓舞对外宣传的使者。
水鼓舞现场 激情澎湃
从历史角度来说,水鼓舞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产物,与人民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承载着该支系苗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水乡农耕文明的特征,它的举行对于村落的团结、和谐,以及婚俗择偶和民间交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农耕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了农村,也让这一伴随着农田而流传的习俗逐渐被淡化。
2015年苗族水鼓舞被纳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为巩固和发展这一文化,剑河县文化部门一方面借助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契机,评选传承人,并在大稿午村建设了苗族水鼓舞专题馆、各村建设踩鼓场。
剑河县举行的万人水鼓舞现场
另一方面,还将苗族水鼓舞作为剑河县中小学校园课间操和群众健身舞在全县进行推广,并通过开设水鼓舞、苗语培训班、打造水鼓舞文化节日、开展万人水鼓舞展演活动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形成独特的民族品牌文化。
“从2008年开始,我就给周边的村民进行免费培训,教他们水鼓舞的鼓点和舞步。十三年过去,算下来已经培训了1000多人,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以后也将继续传承下去。”苗族水鼓舞县级非遗传承人方芳自豪地说道。
如今,剑河县会跳水鼓舞的人数逐年增加,每逢节假日,该县人民群众都会自发地举行水鼓舞踩鼓活动,逐步形成多民族参与,多地域传承的传统民间舞蹈,成为剑河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欧阳章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