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看·见|中国航天到底有多牛?

看·见|中国航天到底有多牛?

看·见|中国航天到底有多牛?欢迎回家!刚刚,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出差6个月的“太空三人组”翟志刚、王亚

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探索太空历史

欢迎回家!

刚刚,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出差6个月的“太空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返回地球。中国航天再一次登上头条。

中国航天近年来已经习惯了“上头条”,一枚枚火箭一飞冲天,一颗颗“中国星”闪耀苍穹。

“东方红一号”“风云一号”“天宫”“嫦娥”……

可以说,宇宙中每一颗闪烁的“中国星”,都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60余载波澜壮阔的历程。

五星红旗每一次在太空亮相,则是一个有着上千年“飞天”梦想的古老民族对浩瀚宇宙的致敬。

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探索太空历史

问天、问月、问星河……

中国航天,干得漂亮!

是的,很久很久以前,中国人就梦想着要“飞天”!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屈原“登九天兮抚彗星”的情怀,再到万户自制火箭飞天的尝试,中国人“上九天揽月”的梦想,一梦,就是几千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迫切需要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研制中国人自己的强大武器装备。

当时,远在美国的钱学森也在为回国而苦苦努力。经历重重险阻,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

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探索太空历史

陈赓大将曾问钱学森:“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

钱学森斩钉截铁地回答:“怎么不行?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探索太空历史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国航天事业毅然起航。

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探索太空历史_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当“东方红”的音乐在太空响起,中国人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序幕开启了。

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探索太空历史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从此,中国人叩开了太空的大门。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准确入轨,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

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探索太空历史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

探索太空历史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开始巡视探测。

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探索太空历史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他们成为我国空间站的首批“入住人员”。

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探索太空历史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在一次又一次的发射成功中,中国航天把千百年来的满天神话一步步变成了“手可摘星辰”的现实。

从前,当我们抬头望——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诗人屈原仰望苍穹,发出“天问”。

而今,当我们抬头望——

“天问”是我国行星探测任务之名,“天问探火”,开启了我国对地球之外一颗行星的深入探索。

从前,当我们抬头望——

嫦娥是奔月成仙的女神,玉兔是在清寂之月上与嫦娥相伴的仙兔,月亮上还有一处宫殿,名曰广寒宫。

而今,当我们抬头望——

“嫦娥”是中国探月工程之名,“玉兔”是对月球车的爱称,“广寒宫”是“嫦娥三号”探测器落月之后,“玉兔”月球车出去跑一圈,圈出的那块地。

从前,当我们抬头望——

“天宫”,传说是天帝居住的宫殿。

而今,当我们抬头望——

“天宫”是中国载人空间站,中国航天用“长征”“神舟”“天舟”“天和”“问天”“梦天”的超强组合回答出“世上本没有天宫,但我们可以自己建一个”。

远不止如此,我们还有卫星导航系统叫“北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叫“悟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穿越时空,中国航天发射的“星星”和千年前的古人遥相呼应,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中国航天,干得漂亮!

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探索太空历史

迈向航天强国,

中国航天创造的“世界级惊艳”

在“中国宫”遥望地球

13年前,有人在网上问:“国际空间站何时轮到中国人上去?”

下面有名网友回应称:“中国人要上就上自己的国际空间站,上别人的不好玩。”

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探索太空历史

探索太空历史_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

如今,这个梦想已经照进了现实。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这是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还有刚刚回家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他们在空间站中工作生活了6个月。

目前国际空间站是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16国联合,先后经历12年建造完成。

中国空间站在总体规模上不及国际空间站,但由我国自主建造,实现了部组件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

03:27

当中国空间站遇上日出,苍穹之下的壮阔,感觉良好!

到月球背面去

由于“潮汐锁定”的原因,月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相同,使它总是只有一面朝向地球。

甚至有科幻小说或想法认为那里是外星人监视地球的基地。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嫦娥四号着陆点被命名为“天河基地”,此前只有美国阿波罗11号着陆点被命名为“静海基地”。

探索太空历史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

玉兔二号巡视器全景相机对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像。

“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

多年来,火星一直是人类深空探测的热点,但火星探测并非易事。

火星被称为“探测器坟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实施了40余次火星探测任务,在历次挑战中,成功率不到50%。

曾有人比喻称,要让探测器在火星精准着陆,相当于从法国巴黎击出高尔夫球,落在日本东京的一个洞里。

在着陆火星过程中,探测器要在约9分钟内将时速从约每小时2万千米降至零并实现软着陆。虽然此前中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火星环境比月球更复杂,且通信时延单程达20分钟左右,意味着只能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这“生死9分钟”的程序,堪称步步惊心。

最终,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的精准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

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探索太空历史_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

2020年10月1日,天问一号发回首次“自拍”,向祖国报告平安。

北斗指路、羲和逐日、“慧眼”探索宇宙奥秘……这些“世界级惊艳”,一篇文章可是说不完。

我们相信,今后,越来越多的天体上,会出现那一抹“中国红”。

探索太空历史_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

千年飞天梦圆

中国航天,凭的是什么?

60余载风雨兼程,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中国航天为什么能?凭的是什么?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在内弱外患中,挺起民族脊梁

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之时,一批热爱祖国的科学家,克服重重险阻从海外回归祖国的怀抱;一批志存高远的青年人,满怀着忠心赤胆从全国各地加入到航天队伍。

他们一步步创建起中国的航天事业,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几百年走完的发展道路。

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探索太空历史_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

他抵得上美国5个师,被软禁5年,用香烟纸发求助信,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探索太空历史

他是火箭专家梁思礼,参与了中国航天的诸多“首次”。只有同学百分之一的工资,他依然坚持回国参加建设,因为他心中记着父亲的话:“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

探索太空历史_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

从东风一号导弹,到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航天“总总师”任新民却说,自己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因为石子的承受,才有了人走的路,相伴着人生辉煌……”这些幕后英雄,如同一颗小小的石子,铺就了中国航天通往辉煌与成功的跑道。

中国人去看宇宙,要用中国人的方法

联合国认可的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都有哪些?

美国GPS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欧盟伽利略系统,还有就是中国的北斗系统。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北斗系统创新的道路崎岖坎坷,早期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压和遏制。

北斗一号首颗卫星差点因美国人的频率阻挠而夭折,而与欧洲围绕伽利略系统开展的合作,也因核心技术问题而被迫中止。北斗卫星核心部件原子钟的进口也受到遏制和封锁。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下决心搞国产化,不要他的了”。

从北斗分步实施的战略决策,到中国特色北斗卫星导航体制的设计,再到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和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的突破,无不折射出中国人的创新志气和追求。

这个红色按钮,20多年无人按下

浩瀚太空令人神往,但是它对人类的要求极为苛刻。

为了心中的飞天梦,中国航天员们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

探索太空历史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

低压缺氧耐力检查,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被提升至海拔5000多米,航天员冒着氮气在血管中形成气泡甚至气栓的危险,忍受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的反应,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

在超重耐力训练中,航天员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

进行这项训练时,航天员手边都有一个红色按钮,觉得自己挺不下去,按下就可以停止训练。然而,自中国航天员大队1998年成立以来,20多年过去了,没有一个航天员按下过这个按钮。

探索太空历史_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

航天员翟志刚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挥舞国旗。

深邃的太空中,是过硬的本领、无畏的勇气、承载的使命,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齿轮咬合般的全国大协作

航天工程从来都是“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

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例,“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工作的研究院、基地、研究所一级的单位就有110多个,配合参与这项工程的单位则多达3000多个,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

西安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推进器、四川的元器件……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工厂的设备第二天就送到了北京的总装车间。

齿轮咬合般的全国大协作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助推中国航天跨越一个又一个科技的高峰。

“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心声。

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探索太空历史

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让人热血沸腾。

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探索太空历史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

中国航天人奔赴星辰大海永不止步。

仰望星空,中华民族探索宇宙之旅,如同那枚乳白色火箭的名称——长征。这条路,必然伴随困难,挫折,甚至牺牲。

在这条路上,唯有理想信仰可以撼乾坤,只有科学精神可以破苍穹。

探索太空历史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

你觉得中国航天很牛了?

未来还有更牛的!

“过去的神话是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现实又将是未来新的神话。”

面向未来,中国航天将会写下哪些新的精彩?

每五年发布一次的中国航天白皮书,是国内外了解中国航天领域政策方针、已有成就和未来规划的重要渠道。

今年也不例外,2022年1月28日,《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文中指出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

航天强国在各个领域均有重要的标志或指标,其中天地往返运输能力就是很重要的一项。过去五年,我国通过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使中国的航天运载能力跟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也必须看到,美国研制的土星五号重型运载火箭在上世纪60年代就实现了120吨以上的运载能力,苏联研制的能源号运载火箭在上世纪80年代也达到了百吨级运载能力,美国目前还在研制“太空发射系统”和“星舰”等重型运载火箭。

因此,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直径超过9米的重型运载火箭,将是中国在空间运输领域实现航天强国目标的重要标志。

载人航天历来都是最为引人瞩目的航天活动之一。2021年,我国通过实施天和号核心舱发射,以及两次神舟载人飞船和两次天舟货运飞船发射,为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奠定了良好基础。2022年,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建造完成和正常运营,将是我国成为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

回顾中国航天的发展历史,是从过去追赶先进国家的“跟跑”,到目前很多领域已经能够实现“并跑”的过程。尤其是《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重点总结的过去五年,已经有局部领域能够实现“领跑”。

要实现航天强国的目标,中国需要在更多领域实现“领跑”。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所描绘的前景,让我们看到了成为世界航天强国的具体举措,航天强国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不远的地平线上。

探索太空历史_人类太空探索之路(中国篇)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

“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

走过60余载的中国航天事业,或将再次开启“超级模式”。

“宇宙级浪漫”未完待续,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编辑 |徐曼

视觉|吴海燕

策划 | 房淑婧 苏浩军

-资料来源-

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纪检监察报、解放军报、

中国航天报、我们的太空、共青团中央

上一篇: 【原创】第十篇:遨游太空的中国“航天梦”
下一篇: 太空探索的意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意义何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