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视察,参观了侨批文物馆后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我们侨批工作者以巨大鼓舞,引导和激励我们更努力地投入侨批研究工作。
诞生于清末的侨批,是国际金融的组成部分。当年泰国政府鉴于侨批业务量之大,还专门设立了第八邮政局管理侨批业务。潮汕侨批,寄托着潮人的亲情,记录着侨胞对家乡的贡献,涉及到海外移民史、海上交通史、经济社会史等等领域,信息量极大,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华侨华人社会的“百科全书”。
早在1994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就着手开始侨批的征集工作。2000年11月,著名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指出,潮汕侨批可与徽州契约相媲美,应该作为潮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于2003年开始筹建侨批文物馆,并创办了全国首份侨批学术刊物《侨批文化》。2004年4月侨批文物馆开馆,2013年7月又迁址扩容。
2007年,我们率先投入侨批“申遗”工作。国家档案局2012年5月以侨批16万份的收藏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中国侨批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其中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收藏量为10.3万份,约占64%,潮汕侨批为中国侨批档案“申遗”成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我们一共举办了三届侨批文化研讨会,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联合举办一场“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研讨会”,均编有论文集。还相继出版了十几种潮汕侨批研究专著。通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潮汕侨批集成》四辑共139册。承办拍摄了专题纪录片《海那边——潮汕侨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反响热烈。我们先后征集到12万封各类侨批,与中山大学合作创建侨批数据库,并成立了侨批研究会,开设“侨批研究”微信公众号。迄今为止,已出版了《侨批文化》期刊35期。
作为本土极具价值的民间档案文献,随着2013年6月侨批登上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潮汕侨批的研究者已超出了潮汕族群,打破了地域和国界限制。然而,由于潮汕侨批承载着浓浓的乡土文化,批信内容夹杂着很多潮汕方言,有不少俗语乃至僻语,还有一些专用术语,这无疑给不谙潮汕方言的外地学者在研究中造成诸多障碍。有感于此,我们觉得亟需编写一部潮汕侨批工具书,诠释与侨批有关的词语,以方便不同地域的研究者,以推进世界性的学术文化交流。于是,我倡议并参与启动编写《潮汕侨批辞典》文化工程,作为重点课题,列入《潮汕文库》出版项目。从2019年开始,组织侨批研究会会员进行编写。
该辞典收录与侨批、侨批文化、侨批研究的相关词语1831条,包括主条和附见条。主条是词语的主要形式,每条均作解释,部分以实寄侨批为书证举例,辅证词语的源流。附见条是词语的其他表现形式,不另作解释,仅提示与之相对应的主条名称。该辞典以现代汉语和潮汕地区通行的意义为标准进行释义。普通话以《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为基础,潮汕方言以张晓山《新潮汕字典》、林伦伦《新编潮州音字典》的释义注解。释义后部分举实寄侨批例为证,其出处均系侨批文物馆馆藏潮汕侨批原件或采集于原件的电子数据。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约二十万字的书稿。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顾问、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百岁寿星陈伟南先生欣然命笔题签书名。2021年8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第一部潮汕侨批工具书终于面世。
《潮汕侨批辞典》的出版,希望对读者解读侨批能有所帮助。因能力所限,第一版的《潮汕侨批辞典》还比较粗糙,下来,我们将会再继续修订完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