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书评.doc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书评.doc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书评.doc“设异明通&#183通中求异”——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044409122马丹【摘要】长期以来

“设异明通·通中求异”——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044409122马丹【摘要】长期以来,我们****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历史的尺度;我们重视史料的编纂整理而不重视理论思维的创建;我们****惯了历史研究的静止观,总在试图寻找“总体发展规律”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读罢《中国历史研究法》,笔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有其发展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分期有其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侧面有其特色,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我们要注意在“通中求异”。【关键字】历史研究、中国历史、通、异《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这本书,是汇集钱穆先生在香港某大学八次讲演而成,依次以中国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史、文化史为研究对象,对于如何研究中国历史提出了自己观点。通读全书,对比梁启超的《中国国历史研究方法》,笔者认为钱穆先生此本书有两大亮点:一、在篇章结构上“设异明通”;二、在讲解内容上“通中求异”。设异明通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主要论述了史学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旧史的改造,历史的因果和动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内容,其侧重的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工具性,针对性强但略显分散。

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从中国历史的八个侧面论述讲解,其中前七讲均可属于为第八讲蓄势,所有的这些都包含在了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这一大系中,“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1】。并提出“文化整全体”“文化即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个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2】)概念。在每个章节内,都基本上遵循“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明观点——中西对比立论观点——阐明方法——呼应中心论点”这样一条思路,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让读者如醍醐灌顶。如:《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这一章,首先阐明本章要讲的内容——“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继而解释为什么讲这一编;其次提出政治与政事的不同,进而阐明研究政治制度的方向与必要性;再次,通过中西对比,传统与沿革对比,阐明作者自己关于中国封建制度内涵与特色的理解;最后,提出具体研究政治史的方法,再解释方法运用时,时时注意呼应中心论点。同时,正如作者说的:“真有得于史学者,则未有不能融贯时间相,通透空间相,而综合一视之者。

”【3】在本章研究中作者开篇便提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而不弊。因此遂为后世所传袭,此即中国历史传统一种不可推翻的力量与价值之具体表现。因此中国人把此项专讲政治制度的书,也称为通史了。”【4】可见,作者虽为研究政治却也注意时时抓住“通”史之纲。二通中求异“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所谓有事即是有变。无变就不见有事。”【5】“如何研究历史,贵能从异求变,从变见性。”【6】㈠打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研究观,以中国特色为发端;1、打破西方理论束缚,注重中国历史自身的民族性在第三讲《如何研究中国社会史》中作者提出:“我们决不认为世界人类历史,乃遵循同一轨道演进,而相互间可以更无异致者。不幸的是,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在辛亥革命前后,大家说中国

上一篇: 盘点 11 款不容错过的寻物解谜游戏
下一篇: 王一鸣: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