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余世亮
玄武池(玄武池在哪里)
2018年曾在《三国余记》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华佗小传:乱世名医》,共有18个小节:
01.神医形象02.儒生华佗03.全科医生
04.五禽戏05.同病异治06.心理疗法
07.子病治母08.外科手术09.驱虫术
10.巧治蝎毒11.胎死腹中12.料病如神
13.养性慎欲14.生死有命15.曹操头疾
16.华佗遇难17.徒弟二人18.华佗之误
一、华佗之死的相关史料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
华佗长久地远离家乡,心里思归,于是说:“才收到一封家信,正要暂时回家一趟。”他回到家中,以妻子有病来推辞,多次请求延长假期,不返回朝廷。太祖曹操屡次写信叫他,又下令郡县派人送回。华佗倚恃自己的本领,厌恶食朝廷俸禄而被官府役使,还是不肯上路。太祖大怒,派人前往察看。若华佗妻子确实病了,就赐他小豆四十斛,宽容限定的日期;若是他弄虚作假,就将他逮捕押送到京城许都。于是华佗被用囚车解押投进许都监狱,经过拷打审问,自首伏罪。荀彧向太祖请求说:“华佗医术实在高明,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应该包含宽宥他。”太祖说:“不用忧虑,天下难道就没有这类老鼠一般的贱人了吗?”终于把华佗拷打致死。
二、华佗死因的五种说法
在《华佗小传》第16节“华佗遇难”里,就华佗死因梳理出五种说法:要挟说、性格说、医患纠纷说、社会因素说、滥杀无辜说。
第一,“要挟说”认为,华佗心理失衡,本想做官未成,最后当了医生则深感耻辱,这说法与史实明显不符,华佗有机会做官,他不做;他对医学痴迷,乐于为人治病。另外,还认为华佗夸大曹操的病情,就是为了养病自重,其目的就是为了要挟曹操,这一说法非常荒唐,曹操的病能治但难以根治,不存在华佗有意为难曹操之事实。故华佗要挟曹操之观点,不能成立。
第二,“性格说”认为,曹操本性多疑,认为华佗未真心为其治病,甚至可能借治病杀害自己,这一说法暗合《三国演义》的观点。《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就认为,华佗是为了给关羽报仇,趁机给他“开颅”杀了自己。曹操与华佗之间的矛盾,有性格冲突方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华佗崇尚自由自在的游医生活,相比目空一切的祢衡要好很多,曹操不杀祢衡,而杀能救自己的华佗,仅凭性格冲突来解释,是得不出合理结论的。
第三,“医患纠纷说”认为,因华佗不愿为曹操治病则导致医患关系失谐,这从陈寿提供的《三国志》史料中,就能判定这一观点不能成立。对曹操,华佗没有鄙视,也没有谄媚。曹操病“每发”,华佗“随手而差(通瘥,治愈)”可见他是尽心尽力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患者的焦虑、猜疑可以理解,这种心理一旦畸形化必然激化医患矛盾。由此得出,华佗没有注意沟通,曹操也缺乏自制力,最终医患矛盾演变为医患悲剧的观点。其实,曹操与华佗根本不是正常的“医患关系”,拥有生杀大权的曹操,视华佗为“鼠辈”,华佗就是想沟通也不可能达到沟通之目的,故医患纠纷不能成立。
第四,“类别化说”①认为,华佗的死与曹操有关,但并不是全部原因,事实上,华佗之死是封建社会的局限性所酿成的一场悲剧。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的群体。在东汉时期,行医者即使身怀绝技,也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可,不受士大夫阶层的尊重。比如,《三国志》虽然为方士(包括行医者)立传,却都放在官宦士人之后,即《魏书》的末尾。也就是说,曹操将华佗归之为低一等级的人。其实就算医者不受当时社会所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曹操就可以滥杀无辜。以“类别化说”为曹操洗脱杀害华佗之罪,不能成立。
第五,曹操滥杀无辜。我认为曹操杀华佗的真正的原因是,曹操认为,华佗该杀,因为他不听话;华佗能杀,因为当时医生的地位低下,杀了华佗不会给自己添什么麻烦。华佗之死,只不过是曹操又一滥杀无辜而已,正因为如此,就算曹操最信任的谋士荀彧,为华佗求情也没起任何作用。
在《华佗小传》里,对曹操为何要杀死无辜的华佗没有展开分析,近来再读《三国志·华佗传》,就曹操杀害华佗之因进行梳理,补充说明如下:
三、曹操杀害华佗的深层次原因
在《三国志·华佗传》里,华佗是一个有才、有德、有个性的医者,他一生行医数十载,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针灸等方面均有极高造诣,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神奇医技广为流传,他发明并掌握的中医麻醉术———用酒冲服的“麻沸散”,是世界首创,这一发明比西方国家的使用乙醚或笑气进行麻醉早1600多年。
华佗医术高超且与曹操同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就因为他不肯成为曹操的专用“御医”,就将他杀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第一,从实用角度来说,曹操杀了不听话的华佗,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枭雄曹操的赏罚理念是:杀一人能警示众人,哪怕此人是至亲也得杀;赏一人能鼓舞众人,哪怕此人是至憎也得赏!如果说华佗有错,错就错在神医华佗眼中,权臣曹操、郡县官员、一般小吏和庶民百姓,都是他的病人。他没有把曹操视为权臣,在治病时更没有对曹操高看一眼,也不存在比其他病人多点关心。华佗对病人一视同仁,在普通人眼里,华佗具有不媚权贵、不贪钱财的品德,而在曹操等权贵眼里,华佗的做法则是大逆不道。特别是,曹操想让华佗做他的“御医”,为他一个人服务,可华佗偏偏喜欢周游四方,救治天下病人,这更让曹操不能容忍,对华佗这种不听话的人,就得杀一儆百。
第二,从自卑心理机制分析,能力特强的华佗就该死,华佗之死能抚慰曹操脆弱的心灵。“当发现自己高傲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人们常常会以打压他人的方式来应对,有时甚至是以暴力的方式反应。”②由于曹操出生于宦官之家,其成长环境靠造就其自卑心理,故曹操的为人处世往往相当矛盾:你可以打我,甚至杀我,这些伤害过曹操的人,反而能成为曹操敬重的英雄;可是曹操接受不了他人的轻蔑,谁轻蔑曹操则死无葬身之地。如果你问我这是为什么?这是曹操自卑心理在作怪!由于华佗医术神乎其神,在百姓中有良好的口碑,这让曹操自愧不如。再加上广为流传“手到病除”的华佗,却未能将曹操的头痛病予以根除,加上华佗借妻子有病而回老家谯县而不愿再回许昌,这就加深了曹操误解,华佗是看不起自己而不愿意给自己看病。曹操的自卑心理,最后以杀死华佗而得到排解。
第三,从权力对人的心理影响来分析,权力令人产生虐待倾向,当曹操拥有绝对权力时,华佗正好撞上枪口。1971年夏,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和同事开展了由一群大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试验。他们分成两伙人,一伙人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些人则扮演囚犯,在24小时内开始模拟监狱里的日常生活。结果证明,扮演狱警的人在模拟监狱的情境中,开始变得有暴力倾向,而扮演囚犯的人则预谋造反。这个实验就被称为“斯坦福监狱实验”。
实验之后,津巴多教授写了一本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路西法曾经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担任天使长的职务,但是后来他举起反旗,被赶出天堂成了撒旦。津巴多的结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和诱因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善恶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斯坦福监狱实验表明,没有获得过权力的人,永远体会不到权力究竟有多么诱人;一旦一个人体验过权力带来的优越感之后,就会深陷其中。只要给人一个权力的位置,人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本性。不管他原本是多么的善良淳朴,当他面对权力的诱惑时,很容易就失去自我意识,变得贪婪而可怕。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征大破乌桓,荡平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彻底扫除后患。并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建造了一个人工湖泊,即玄武池,专门用来训练水军,意欲南征一统华夏。当时曹操位居高位,独揽大权,其麾下部众,谋臣如雨,猛将如云。此时位高权重的曹丞相,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不分亲疏,求贤若渴的曹操,他不在乎多一个人才还是少一个人才,而他心里只有自己的威严是否被冒犯。华佗在三召五令下仍然背却君意不肯回到曹操身边,这实际上已经触怒了曹操那自视甚高的王者之心。硬碰硬的结果是,曹操以拷打的方式让华佗慢慢地死在牢狱里,不给他人以口实。
四、曹操因曹冲病死而忏悔
华佗之死,曹操还想为自己杀人找个借口: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意思是说,华佗能够治愈我这个病,但这小人让这个病保留在我身上,想借此来增加他自己的身价,我若不杀这个人,他也终究不会为我断了这病根。
然而,曹操最为宠爱的儿子曹冲(字仓舒)生病了,到处求医问药而不能挽救其生命,此时的曹操只能一声叹息:“吾悔杀华佗,令此兒强死也。”(译文: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孩子死得冤枉呀!)
曹冲这一死,曹操对自己杀死神医华佗只有深深自责,然而,这一切都太迟了,人死不能复生,华佗如此,曹冲也如此!
古人讲究,因果报应。曹操无辜杀害华佗,冤死的华佗,无处伸冤,但老天爷将报应在曹操的儿子曹冲身上,这其实比老天爷直接降祸于曹操更让曹操痛苦,同时也更让世人警醒:
所谓因果有轮回,善恶终有报!
(二〇二二年五月八日星期日于丽水)
注:
①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63页
②同上书,第45页
③本文“华佗”图片来自网络外,其余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