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传记学是一个建立在心理学、历史学等诸多临近学科基础上,采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个体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试图增进人类理解自身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一书的出版为心理传记学研究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为心理学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该书从心理传记学的视角窥探历史名人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轨迹,能使后人以史观人,以心通史。具体来看,本书具有如下几大特色:一是以整体的“人”为分析单元,体现出心理学研究生活化的特点;二是以动态的心理动力体系为分析核心,体现了交叉学科的特色,三是体现出通过悬疑性问题对心理学研究边界拓展的特点。
关键词心理传记;历史名人;心路历程
分类号B84-05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9.007
尽管心理传记学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正统的心理传记学传统却开启于1910年弗洛伊德对达·芬奇的研究。百余年来,作为心理学中人文研究取向的一种努力,心理传记学在历史学、心理学和文学等诸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走向成熟。1982年,Runyan的《生命史与心理传记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作为该领域第一部专著出版物,标志着心理传记学摆脱了蒙昧的早期探索阶段。2005年,由Schultz主编、数十位国际知名心理传记学家联袂撰写的《心理传记学手册》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将该领域的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纪元(舒跃育,2018a)。国内的心理传记学研究开启于民国时期。近二十年来,国内心理传记领域的期刊论文、学术论文大量涌现,《生命叙述与心理传记学》期刊也开始发行,大量严肃的心理传记学译著相继出版,心理传记学越来越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但遗憾的是,几十年来,国内尚无心理传记学领域的专著出版。心理传记学领域的专著在国内的缺失,即意味着这个以关注人格差异性的研究领域,在这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并占据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度尚未全面展开。此前国外的著作,都是用心理学理论来解释西方的名人,这种对异文化的解读,让中国读者在接触国外心理传记学作品的时候感受到隔阂。国内心理传记学的全面展开,势在必行。
2017年9月,由舒跃育博士牵头、西北师范大学心理传记学研究所成员集体完成的《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人民网,2017),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我国第一部心理传记学领域的专著,该书以严肃的史料为基础,通过文学化的笔触和心理学质性研究模式,展现了心理学最神秘和最富有魅力的一面。可以说,该书无论是在推进质性研究发展的心理学专业领域,还是对于推动心理学走向大众的应用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科角度,该书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框架为背景,以分析中国历史名人为目标,对中国人对自身的理解,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大众影响方面,该书集科学性和文学性为一身,同时,将对心理学理论与人性最隐秘的一面相结合,它的出版受到各大网络媒体的广泛关注,可以预见,这种关注将极大推动心理学的进一步普及。
心理传记学是一个建立在心理学、历史学等诸多邻近学科基础上的试图增进人类对自身理解的领域,它主要是通过对“非凡人物”的心路历程的剖析,使用科学心理学研究成果对历史名人生命周期中的人格形成和变化进行专业解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历史名人人格影响下的重大抉择,尤其是存在历史谜团的“悬疑性”事件的关注,反思历史上每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和因果性,让我们能触摸到一个个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历史伟人。从心理传记学的视角窥探历史名人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轨迹,能使我们以史观人、以心通史,在读史过程中了解那些历史名人平凡的一面,深刻理解那个历史环境下他们的心路历程与对现实的无奈。
舒跃育博士的《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作为一部心理学与历史学紧密结合的学术专著,用生动活泼、想象力丰富和艺术化的语言讲述了那些历史名人的心理成长轨迹,用心理学原理追本溯源历史名人自己亦无法察觉的人生隐秘真相。总体而言,本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在本书第一部分,作者以设问的形式引出心理传记学,对心理传记学的形式以及它与心理学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对九位非凡历史人物进行了心理传记分析,试图回答这些非凡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与他们人生发展之间若隐若现的必然联系。具体来看,一方面作者试图对非凡历史人物的人生阅历、心理发展和重大行为决策进行阐释,实现对人性本身的深刻理解,进而回答“人格心理学中的人去哪里了”之问。另一方面作者试图通过对项羽、李白、多尔衮、武则天、皇太极等非凡历史人物心路历程的剖析,探究其人格特质与人生抉择、人生成就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当代人的人生发展提供启示。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本书在活泼笔触下同时兼顾了思想性——这种思想性更多的是从大家熟悉的材料出发,从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引入艰深的人生疑题。在对林徽因的研究中,作者通过“林徽因到底爱不爱徐志摩”设问,借助大量的史料,从而引入爱情与婚姻关系这个古老的问题。在对项羽的分析中,作者通过“项羽为何将绝对的优势用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设问,来讨论非智力因素对个人成败的影响。在对李白的分析中,作者通过传主对出世与入世的徘徊,来解析诗仙人生中的无奈。在对多尔衮的分析中,作者通过皇太极、多尔衮和福临间的复杂关系,来诠释“心理意义上的父子关系”对生活的启示……纵观本书,可以发现该书体现出几大特色:
第一,以整体的“人”为分析单元,体现出心理学研究生活化的特点。
心理学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这是本学科当代社会心理服务的重要职能。但长期以来,为了追求学科的科学性,心理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往往以零散的心理现象为基本单元,使得心理学对人类自身的探索迷失于大量的经验材料之中。如何让心理学重新回归生活?如何让“人”重新回归心理学?以具体社会历史文化下活生生的人为对象,是让心理学回归初心的必由之路。《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无疑是心理学生活化的一个典型,该书以九位历史名人为分析对象,在分析的过程中,传主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的分析总是以个体为基本单元的,同时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为我们呈现了历史中那些非凡人物的心理發展轨迹与人生际遇的种种关联。与以往心理史学类研究不同,该书不是以时间纵轴直陈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是从心理逻辑展开,在呈现过程中使用心理动力学、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诸多观点,对非凡人物及其历史事件进行了生活化的心理学解读,使读者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思考非凡人物的心理与行为变化。例如,作者在“谁言女子非英雄”中对武则天的心理与行为分析,一方面强调精神分析的心理动力学对武则天男性心理品质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强调社会心理学中安全感和控制感追求对武则天权力欲求的深刻影响。但与此同时,作者并没有将对传主命运的解释仅停留在心理层面,而为外在环境的变迁(比如李治被立为太子、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等偶然事件)保留了一定的空间。在武则天死后大周王朝归还李氏王室的事件也凸显了她骨子里对男权屈服的集体潜意识。由此可见,心理学理论被生活化之后,不但彰显出了心理学自身的魅力,而且还能加深我们对历史上非凡人物抉择行为心理动机的理解。 第二,以动态的心理动力体系为分析核心,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色。
本书在以整体的人为分析单元的基础上,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了行为动机之上,又将对行为动机的原因追溯到个体早年的发展经历,这样一来,整个人生就成为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与此同时,本书的交叉学科特色非常显著,该书在写作中不但运用了当代心理学较为成熟的理论成果,而且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取材和论证都极为严谨翔实,真正做到了“以史观人、以心通史”。例如,作者在“多尔衮:传奇一生的艰难抉择”中,不但大量引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分析心理学的集体潜意识理论等心理学成果,而且对历史事实的介绍中引用了大量《清世宗实录》《清太祖实录》《武皇帝实录》《清史稿》等正史史料,这无疑保证了这部专著的学术性和科学性。此外,作者还将宏观视野的历史事件浓缩成微观的心理事实,在心理学的视野中窥视历史中非凡人物的心理与行为变化,这对当代人起到了“以史为镜”的借鉴和启示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学与历史学相互融合后,不但使历史更有趣味,而且使那些历史上非凡人物的心理世界不再神秘,实现了普通人与非凡人物的现实对话。
第三,体现出悬疑性问题对心理学研究边界拓展的特点。
该书作为心理学领域第一部心理传记学著作,以悬疑性问题为研究起点,不但增加了专著的故事性和可读性,而且也拓展了人文科学领域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对“悬疑性问题”的分析是心理传记的重要特点。所谓悬疑性问题,是指传主人生经历中那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舒跃育,2018b,44),比如,项羽为什么会将军事上的绝对优势用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林徽因在香山养病期间的诗作表明了她与徐志摩之间的精神依恋,但为什么当初没有嫁给徐志摩?李白既然“天子呼来不上船”,但为什么一生都在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问题,正为我们展现了人性最复杂和矛盾的一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该书的思想性更进一步。以悬疑性问题作为切入点也使该书的问题指向性更强,这使读者能带着对悬疑问题的困惑和好奇心来阅读每一个历史人物的非凡经历,作者结合每一个非凡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以动机-行为-人性逻辑,深刻分析每一个历史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并从人性的高度诠释了非凡历史人物的人生观。由此可见,该书试图从那些非凡历史人物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中,追寻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这种心理学与历史学融合渗透的写作风格和研究取向,无疑为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另辟了一条十分有价值的蹊径。
总体而言,该书的出版对心理传记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心理学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并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正如乐国安教授对该书的评价:“如何用中文讲心理学?那就首先用心理学的知识成功地分析中国人,要实现心理学的中国化,深入分析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中国非凡人物是不可或缺的一步。”然而,本书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心理传记学学术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在研究体系上缺乏对心理传记学完整理论体系的介绍,虽然在第一章作者简要介绍了什么是心理传记学,但却没有
对心理传记学所基于的理论基础进行明确的阐述,这可能导致人们更多关注故事的趣味性而对心理学的专业性认识不足;二是研究中对非凡历史人物的心理传记分析的展开逻辑并未做有意安排,如没有遵循古今或今古的时间序列展开分析,亦没有遵循主要的“心理症结”以专题形式铺陈叙事,这使该书的聚焦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心理传记学学术专著,该书基本体现出了心理学与历史学相互融合的主要研究思路,增加了心理学心理分析的应用价值,也在方法学上拓展了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