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太空探索、“从鱼到人”探源研究,第十年的腾讯WE大会探讨了这些前沿科学

太空探索、“从鱼到人”探源研究,第十年的腾讯WE大会探讨了这些前沿科学

太空探索、“从鱼到人”探源研究,第十年的腾讯WE大会探讨了这些前沿科学记者 | 崔鹏编辑 | 111月6日下午,2022腾讯科学WE会举办,这也是WE大会的第十年。腾讯高级副总裁郭凯天在现场宣布,腾讯正在深圳前海总部建造一座开放的

记者 | 崔鹏

编辑 |

11月6日下午,2022腾讯科学WE会举办,这也是WE大会的第十年。腾讯高级副总裁郭凯天在现场宣布,腾讯正在深圳前海总部建造一座开放的永久科技馆。

此外,腾讯还表示将联合顶尖科研机构,运用人工智能和全真互联技术,打造一棵数实融合的人类百年“科技树”。腾讯将以开放机制,邀请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创“科技树”,持续记录科学进展。

太空历程探索人中国有几个_太空探索中国_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

腾讯高级副总裁郭凯天

本届WE大会运用游戏科技的引擎渲染和腾讯CDD虚拟影棚拍摄技术,高精度还原呈现“人造太阳”、中国空间站等代表国家科技突破的宏大科学装置,让观众可以360°观察装置,跟随嘉宾演讲感受“太空出舱作业”、“大海万米深潜”等场景。

“从洪水频发到热带气旋和高温干旱,几乎地球的每个角落都见证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在开场演讲中提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来指导人类如何保护地球,如何让生态系统更可持续。”

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离子体物理学家李建刚分享了中国“可控核聚变”能源研究的前沿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东方超环(EAST)是国际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有“人造太阳”之称。

去年,EAST两次刷新世界纪录,实现了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7000万摄氏度1056秒的离子体运行。

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太空历程探索人中国有几个_太空探索中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离子体物理学家李建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讲述了中国空间站“天宫”近十年密集攻坚系列关键技术的发展之路。

梦天实验舱入轨后顺利转位,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合体,“天宫”由此完成“T字构型”组建。

“独创的三舱构型可以整合重构多舱段、多航天器的系统,大幅提升整体运行的可靠性,也为后续扩展打下基础。”杨宏表示。

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历程_太空探索中国_太空历程探索人中国有几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

宇宙大爆炸后发生了什么?作为迄今性能最强、造价最高的红外波段太空望远镜,“韦布”在距地球150万公里的“拉格朗日2点”帮助科学家探索早期宇宙的奥秘。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韦布空间望远镜高级科学家约翰·马瑟介绍了韦布的系列观测成果。对于探秘早期宇宙,他称“韦布望远镜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诞生及发展,我们将能以此更好地预测未来。”

“中国天眼”(FAST)是目前全球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主要以接收宇宙电磁信号、检测星际分子和星际通信讯号等方式,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巨大工程体量与毫米级动态控制精度的矛盾,是贯穿FAST整个建设阶段的核心难点。”FAST总工程师姜鹏揭秘了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

在展示FAST探测到迄今最大原子气体系统、发现660颗脉冲星等观测成果时,姜鹏也分享了他对拓展探测视野的思考,“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阻止不了下一代‘观天巨眼’的到来,未来会将人类视野再往前拓展一步。”

近日,约翰·马瑟还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及巡天空间望远镜光学设施责任科学家詹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以及游戏AI技术专家、“全变源追踪猎人星座计划”(CATCH)腾讯方面负责人邓大付探讨宇宙探测的未来可能,包括韦布空间望远镜、中国巡天望远镜、CATCH计划等大型天文观测项目的工程突破、观测计划,以及如何应用游戏AI技术辅助天文观测及处理观测数据。

托马斯·林达尔在2015年因“DNA修复机制研究”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他发现的“碱基切除修复”为理解癌症等疾病的发生机制、癌症预防和治疗打开了新窗口。

这次,林达尔带来了癌症治疗的最新研究,“我们希望尝试‘暂停DNA修复’,将癌细胞的DNA短暂地暴露于平时不怎么起作用的破坏介质,来获得打击癌细胞的好机会,从而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鱼类学家朱敏展示“从鱼到人”探源研究的最新成果时表示,“我们通过亿万年前的化石实证、多学科交叉,模拟重建过去的生命世界,可以加深对有颌类重要器官和身体构型演化的认识,也有可能揭示环境因素之外,生物间相互作用对各主要类群兴起与灭绝的影响。这是人类认识当今地球生物和环境协同演变规律的重要途径。”

9月底,《自然》杂志以封面形式同期发表朱敏团队的四篇论文,详细报道了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它改写了有颌脊椎动物崛起的传统认知,将若干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化石鱼类。

每年新发现的生物物种,80%以上来自海洋。“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展示了中国载人深潜从“蛟龙”号开始,自主攻坚构建起全海深潜水器谱系的历程,以及重要的科学发现。

“去年,‘奋斗者’号在海底采集到一批珍贵的深渊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参航科学家团队基于此发起《马里亚纳共识》倡议,并启动‘马里亚纳海沟生态环境科研计划’。”叶聪表示,“我们为科学家提供了1000多条海洋环境、生物的数据量,这应该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深渊数据库。”

上一篇: 王瑞来|它山攻错——地方学者与乡土历史的古与今
下一篇: 加强历史文化研究 共创共建美好家园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