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时间和标志是1840年与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时间和标志是1949年与新中国成立,因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国的社会性质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人民在中国近代史上面临的两大任务即中国近代史的两大时代主题是:反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反封建,实现民主富强。
革命的任务决定了革命的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决定了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抗争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领导阶级不同,1919年的五四运动又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两大时期:1840—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中国近代史的三条主要线索是:外国侵华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现代化)史。
一、外国侵华史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对华正当贸易和鸦片走私先后受挫后,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英法不满足于既得权益,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火烧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美也趁火打劫,尤其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蚕食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世纪60年代,英俄支持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
1894-1895年,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日本对华发动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的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为攫取更多的利益,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于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至此,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列强通过扶植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维护并扩大它们在中国的利益。最初是清政府,接着是袁世凯。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混战局面,列强对中国实行扶植各自代理人、“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主要成为英美尤其是美国利益的代言人。所以,在蒋介石当政时期,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不断膨胀。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是“扶蒋反共”。
日本一直没有放弃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一战期间,它独霸中国。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朝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方向上升。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这也成为中国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主要原因。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在侵华期间,日本对中国犯下了如发动细菌战、进行南京大屠杀等诸多令人发指的罪行。
列强在侵华过程中,侵略手段不断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五口通商”的条款体现了列强商品输出的经济侵略手段;甲午中日战争后的《马关条约》中割地和开办工厂的条款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分割世界和资本输出的侵略手段;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中对镇压反帝运动不力的官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的内容则反映了列强对中国“以华制华”的侵略政策。“以华制华”政策的使用体现了除日本外,其他国家基本上放弃了灭亡中国、直接统治中国的计划。
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领土、贸易、领海、关税等主权不断丧失,中国的统治者日益成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秩序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控制和奴役的国家或地区。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
1.地主阶级的抗争和探索。
地主阶级的抗争主要表现在反抗外来侵略方面。我们应重点关注民族英雄,像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关天培,收复新疆的将领左宗棠和外交官曾纪泽,甲午中日战争时在黄海大战中为国捐躯的邓世昌等。地主阶级的探索主要有开眼看世界和开展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等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导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他们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创建了三支近代化海军,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尤其是经济的近代化,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由于近代中国落后的两大根源是外国的侵略和腐朽的封建统治,而地主阶级不可能改变封建制度,故地主阶级不能挽救中国。
2.农民阶级的抗争和探索。
农民阶级的抗争和探索主要表现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这两大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反抗清政府的统治,但也开始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侵略者,幻想扶持清政府一起抵抗外来侵略。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如无法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这两场运动都失败了,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但是,这两场运动,尤其是义和团运动,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成为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针、中国没有走向亡国的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旧式农民运动的终结,新式农民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
3.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主要表现为进行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翻译《天演论》,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论证维新变法的道理)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主张通过维新方式确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随着民族矛盾的不断加深和清政府反动面目的进一步暴露,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主张通过革命方式确立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也推动了社会习俗的文明化。随着民主共和与尊孔复古逆流矛盾的激化,陈独秀、李大钊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除了上述三场运动外,资产阶级还在经济领域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希望通过积极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实现民族独立富强的目的。由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和束缚,发展很不充分,这就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具有妥协性,也最终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挽救中国。
4.无产阶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1918年,李大钊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f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使命,因此,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完成创建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领导工人运动当作党工作的重心,在192l一1922年领导了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遭到北洋军阀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必须与其他革命阶级合作开展武装斗争。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高潮是北伐)。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最终由于中国共产党放弃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等原因走向失败。国民大革命留给中国共产党的教训是必须坚持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开展武装斗争。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十年对峙,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由于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通过政治谈判,后通过解放战争争取和平、民主的光明前途,最终通过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在抗争与探索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日益深化的过程:学习主体上由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到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学习对象上由英日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到美法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再到俄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内容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学习方式由照搬外国模式到与中国国情结合,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三、中国的近代化史
近代化(又称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还包括思想科学化、生活习俗文明化等。中国各阶级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
“工业化”的主要含义就是使用机器生产。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自己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我国的近代民族工业萌芽;一战期间,主要由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民族工业日益凋谢、萎缩。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工业总体水平低,主要发展的是轻工业,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2.政治民主化。
戊戌变法主张通过维新方式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大提出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二大提出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七大提出把中国建设为独立、自由、民主、统~、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解放战争推翻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为民主制度的真正建立开辟了道路。
3.思想科学化。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人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又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被认为是思想近代化的开端。五四运动后,弘扬科学精神成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使命。《狂人日记》、《孔乙己》、《屈原》、《小二黑结婚》等作品对封建专制、愚昧思想进行了抨击。《愚公移山》、《奔马》(徐悲鸿画)、《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则表达了抗日的主题。
4.生活习俗文明化。
生活习俗文明化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新式的称谓和礼节受到推崇。生活近代化还包括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报、电话成为人们加强联系的重要工具,报纸、杂志、电影、照相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等内容。
其他方面的近代化成就还有:科技近代化的主要成就有京张铁路和侯氏制碱法;教育近代化的主要成就有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期间的京师大学堂、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等;军事近代化的成就有洋务运动时期创建的三支近代海军,北伐期间建立的国民革命军等。
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阶段和四大探索是:学习西方的技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旧中国为实现近代化所经历的艰辛探索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有: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