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晚,由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担任主讲人,并连线航天员刘洋、陈冬的《一堂好课》航天课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
如今八十六岁的戚院士,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获2019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项。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导弹、第一次两弹结合,到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有很多个第一,都有戚发轫的参与和贡献。
这堂课中,戚发轫院士以“我的太空”为主题,围绕“中国人和天的关系”以及“航天的意义和精神”等话题展开,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航天故事,向同学和观众讲述中国进入太空、利用太空、捍卫太空的能力,传递中国航天事业铸就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今天就跟小编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堂好课吧~
人类为什么要探索浩瀚宇宙?
航天科技对于普通人有什么意义?
宇宙是无边无际的,人类在浩瀚的宇宙中显得很小;但人类又是伟大的,人类永远要去探索太空。探索太空,是我们不断地去认识自己、不断地向着未知领域前行的一种永远的渴望和永远的追求。
天是人类生活的第四环境,是国家主权的第四个疆域,也是人类资源寻求的一个重要方向。认识宇宙、开发宇宙、利用宇宙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航天成果给老百姓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航天事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科学的进步。
中国航天具备哪些能力?
中国航天具备了三种能力:进入太空的能力、利用太空的能力、捍卫太空的能力,而且这三种能力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前几名的,所以我们说我们是航天大国。
戚发轫院士回忆了“东方红一号”背后的故事:
研制“东方红一号”的时候,要保证《东方红》乐曲不变调,不出问题。周总理亲自过问,这东方红卫星上了天,《东方红》乐曲会不会变调乱叫?
确实我很难回答,但是我们确实将能想到的、能做到的实验都做了,都没有问题,就是没上过天。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很困难,要做低温实验,没有低温实验室,就在海军放鱼放肉的冷库里头做,夏天穿着的塑料鞋出来以后都变脆了、都碎了,就在那种环境下完成任务。
1970年4月24号,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把东方红一号卫星送上了天,能唱歌、能看得见。
我们是世界上第五个具备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虽然是第五个,但是我们首次进入太空的能力是最大的、是第一。苏联是八十三公斤,美国是八点几公斤,法国是三十八公斤,日本是九点几公斤,四个国家加起来,一百四十几公斤。我们是一百七十三公斤,比前四个国家的卫星重量加起来还要大。虽然我们晚了,但是我们进入太空的能力是比较大的,也值得自豪。
利用太空的能力主要指什么?
利用太空的能力很多很复杂,大概涉及三大领域:应用卫星、载人航天技术、深空探测技术。
第一个领域就是各种各样的应用卫星。现在我们国家在太空中,有通信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减灾卫星等各种各样的卫星300多颗。
1975年,中央决定要搞自己的通信卫星,叫“331工程”,花了九年的时间,在1984年4月8日,用长征三号火箭把东方红二号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送到36000公里赤道上空。
现在我们的通信卫星不仅中国在用,而且已经整星出口到南非的尼日利亚、南美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欧洲的白俄罗斯、亚洲的老挝和巴基斯坦,走向了全世界。
2003年的时候,我们没有中继卫星,所以杨利伟上天后,在地球的背面是不能跟家人通话的。现在我们在赤道上空,每120度放了一颗中继卫星,现在的航天员,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和家里联系。
第二个领域是载人航天技术,解决人上天生活、工作的一切技术问题。中国人第一个敢于冒险上天。400多年前,明朝的万户敢于实践,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虽然他最终失败,却是世界航天的先行者。现在,中国的载人航天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第三步就是空间站阶段。预计在2022年前后,中国将建成自己的空间站。
第三个是深空探测技术,要探索浩瀚的宇宙,利用它们的资源。中国从月球开始。月球也是“三步走”,第一步是绕月飞行,第二步是落月,第三步是从月球上拿一些东西回来分析。今年还要去火星。探索火星,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只有火星离地球最近的时候去才最方便,这个时间每隔26个月才有一次,今年就有这样一次机会,所以选择在今年。
中国航天事业铸就了什么精神?
中国航天事业60年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精神,这是一种无形的、看不到也摸不到的东西,这是一种特殊的巨大的力量推动我们队伍克服困难。
首先是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航天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核心。当年需要,现在更需要。现在中国要赶超,面临的挑战是比当年更大的,更要努力,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第二是“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爱国不需要讨论、不需要教育、也不需要上课,我们那一代人都感受到了中国落后、挨打、受气的形势,没有人教我们,我们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思想,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
爱国现在提倡教育,我们要主动接受这个教育,做到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团队、爱我们的岗位。不要把爱国看得那么神秘,高不可攀,就把我们的智慧、把我们的时间,把我们的能力献给自己的岗位。每一个人把工作搞好了,国家就强大了,这就是爱国。
第三是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从1992年到2003年,我们用11年时间把杨利伟送上天了。我是亲历者,国家有特殊需要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这种精神。
我们跟航天强国的差距在哪?
一是空间科学技术我们跟航天强国差距很大,二是我们卫星用得不够好,没有形成一个大的产业给国家创造财富,要想在第二个一百年成为科技强国、要在2035年左右成为航天强国,挑战很严峻。
最后,戚发轫院士寄语全体同学:
一定不要忘记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的苦难的历史,会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梦、要有一个信念、要有个理想。希望大家都努力,我相信你们干得一定比我们好。
本次课堂中,航天员刘洋和陈冬也通过连线的方式,解答了现场“小小航天员”的很多问题:
1.在太空中看星星跟地球一样吗?
看到的星星大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没有大气遮挡,会看到更多、更亮的星星。在地球看到的星星是闪烁的,在太空中看到的星星像“灯泡”一样,不会闪烁。
2.在太空中会不会觉得冷?
太空舱内的温度可以调整,非常舒适。舱外的温度因为太阳光照会忽高忽低,温差会有几百度。
3.太空中有没有见到外星人?
目前还没有见到过,不过宇宙有很多未知的奥秘,也许会存在另外一种生命体,需要去探索发现。
4.在太空上吃什么?
太空上的主食非常丰富,除了主食,还有比如像巧克力、奶茶、牛肉干、冰激凌等小零食。
5.在太空中如何上厕所?
在太空中“拉粑粑”是项技术活儿,会用到类似小朋友“拉粑粑”时用到的小盆,上完厕所后,还要把“粑粑”装在袋子里,扎上口密封好,然后把它处理掉。
6.在太空中飞行会害怕吗?
在太空中飞行会想家,想念我们的地球,想念我们的祖国,想念我们的家人和朋友,但是在太空中看我们的地球、看我们的宇宙,是我们的梦想,为了梦想可以勇敢去做任何事情,是不害怕的。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热点 | 戚发轫主讲——探索太空是人类永远的渴望和追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