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联免疫技术的发展与进展;内 容;一、免疫分析的发展历史;;;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 多种病原菌被发现; * “病原菌致病”概念的提出; * 疫苗的发明; * 细胞吞噬作用的发现(细胞免疫); * 免疫血清具有抵御病原菌的作用(体液免疫); * 免疫化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 初步认识多种免疫学现象的本质。;Eli Metchnikoff (1845-1916); 实际上,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除了微生物之外的其它物质也能引起??疫现象,过敏现象有了进一步认识,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血清病等;Koch在发现了结核杆菌之后,试图用注射的方法使动物产生免疫,但注射局部却出现了组织损伤和坏死。;三.近代免疫学和现代免疫学时期( 20 世纪中叶—现在);克隆选择学说(clonal selection hypothesis)的基本观点:;鸡法氏囊及哺乳动物胸腺的免疫功能的认识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确认巨噬细胞抗原提呈作用的揭示细胞因子的研究免疫网络学说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问世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单克隆抗体标记技术、免疫转印技术、分子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
; 20世纪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免疫学家年代 学者姓名国家获奖成就1901Behring德国发现抗毒素,开创免疫血清疗法1905Koch德国发现结核杆菌,发明诊断结核病的结核菌素1908Ehrlich德国提出抗体生成侧链学说和体液免疫学说Metchnikoff 俄国发现细胞吞噬作用,提出细胞免疫学说1912Carrel法国器官移植1913Richet法国发现过敏现象1919Bordet比利时发现补体, 建立补体结合试验1930Landsteiner奥地利发现人红细胞血型1951Theler 南非发明黄热病疫苗1957Bovet意大利抗组胺药治疗超敏反应1960Burnet 澳大利亚提出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Medawar英国发现获得性移植免疫耐受性1972Edelman美国阐明抗体的化学结构Porter英国阐明抗体的化学结构; 20世纪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免疫学家;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自然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沉淀反应、凝集反应)加速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电泳技术、分离技术)标记性免疫技术提高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敏感性半自动、自动化检验仪器与免疫反应原理结合,加快了反应过程标记技术、单克隆技术、高智能自动化技术的最佳组合;二、免疫分析技术的种类;1、免疫沉淀技术;2、免疫凝集技术;3、放射免疫技术;4、免疫荧光技术;5、酶联免疫技术;6、免疫胶体金技术;7、补体结合试验;8、中和试验;9、免疫组织化学;10、免疫电镜技术;11、流式细胞技术;12、免疫印迹技术;三、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四、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主要试剂: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酶标物特点:免疫学活性酶对底物的催化活性;HRP的常见底物 ;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特点;特点: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准确性好酶标记试剂能够较长时 间保持稳定操作简便、对环境没有 污染。
易与其它技术偶联 衍生出适用范围更广的新方法。;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局限性;应用酶联免疫分析的产品;五、酶免疫分析技术的分类;;用于小分子激素和半抗原(如药物)的测定 ;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技术;分类:液相酶免疫测定固相酶免疫测定 以聚苯乙烯等材料作为固相载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固相酶免疫测定;;固相的抗原或抗体 ;(1)双抗体夹心法方法:用已知抗体包被,加入待检血清,再加酶标抗体,加底物显色应用:二价或二价以上的较大分子抗原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甲胎蛋白、HCG等;;;(2)竞争法 方法:用已知抗体包被,加入待测血清,再加酶标抗原,酶标抗原与待检物竞争与包被物结合加底物显色。 应用:用于只有一个抗原决定簇的小分子半抗原(药物、激素等);;;;;;(2)双抗原夹心法原理 类似双抗体夹心法操作步骤 类似 应用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3)竞争法原理 类似检测抗原的竞争法 应用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的检测 ;(4)捕获法 应用 病原体急性感染诊断中的IgM型抗体甲型肝炎HAV-IgM抗体乙型肝炎病毒核心HBc-IgM抗体;捕获法 ;;六、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设备;七、酶联分析所需使用的材料;标记酶的要求:活性高性质稳定专一性强酶催化底物的显色信号易于判断和测量方法敏感,重复性好,简单易行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