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实践与探究_历史论文 历史论文 本文摘要:人类社会跨入21 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预 示着人类社会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 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著名的比较教育研究专 家钟启泉教授认为,社会的信息化需要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与教育的命题,引导我们思考 和实施的核心问题莫过于培养新生代的“信息能力”。重点词:信息能力 新课标 心理学一. 问题的提出 所谓的信息能力,指的就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传授手段的基本素质。 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上简 称为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 历史信息的能力。新课标的这一要求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得到充分体现,命题的信息量不 断增加,设计更加精美、完善。从题目的外形看,从文字信息发展到地图信息、图表信息、 实物资料信息。如文字信息,主要是形式逻辑和文字思辨能力;地图信息,主要是读图分析 能力;图表信息,主要是数据分析判断能力;实物资料信息,主要是形象思维和联想能力。
从题目的内涵来看,命题设计更加设计更加注重视角的转换和逻辑的推理。2003 年高考文 科综合试卷中第37 题材料二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属于一种实物资料,是一种新形式,不 但形式新颖,更加贴近历史真实,而且将材料中的信息和所学的知识有机、自然地融合、利 用,无论从外形上还是内涵上堪称典范之作。同时也给高中历史教学在能力培养方面以新的 导向:重视资料的利用和舍取,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核心是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 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各种方和途径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 分析、加工、运用能力,拓宽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将它们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 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教学实践研究心理学理论指出,教育不仅 应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智慧技能,而且应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学习, 其核心是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进。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 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
” 为此笔者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节教学为例,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以 促进学生认知策略的获得与完善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探索。1.课前预习,重视资料信 息的获取,促进学生正确认知。学生学习历史,开始于对历史信息的获取。广泛地搜集、占 有材料,解读、整理、运用材料得出正确结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在对学 生学习历史难易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直觉上感到历史并不难学,但在历史问题的解决中(如 练习、考试中)常觉得束手无策。实际反映了学生不会看书,不会对有关材料的收集、整理 及舍取。教材是学生第一手资料,也是最重要的资料。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 用足教材,用好教材。为此,教学中应适时地提供一些预习提纲及有关补充资料,指导学生 看书,找出重点,采用圈、点、评、注等不同方法,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或符号对预习情况 作出记录,消化基础知识、重点内容,找出理解上的难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积极参与课 堂教学活动。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节,笔者预先给学生布置如下预 习提纲:1、概括指出英国、法国、美国、德意志、俄日工业革命的特点并分析成因。2、阅 读下列材料:材料1: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惊人的发展。
以英国为例,从1770 年到1840 年,每个工人的生产率平均提高20 倍,„„英国原棉消耗量从1800 年的5200 万磅,到1840 年的45590 万磅。生铁产量1720 年为25000 吨,1840 年增至13940 吨。材料2:恩格斯在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 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反从前的大商 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材料3:1760 年,英国5-10 人万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 达到13 个;1851 年,10 万人以 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 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等。 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 初步实现城市化。材料4: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 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 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它们不想灭亡的话 —彩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结合材料概括工业 革命大致在哪几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3、自行设计2-3 道思考题以供课堂讨论。4、请用 200 字左右描述“工业革命”状况。学生通过知识结构的整理,问题的探究解答,基本能用 自己的语言进行对历史问题的描述,并课堂讨论逐步体会如何利用教材和提供的资料,并逐 步达到没有外来指导的情况下去阅读教材、收集有关资料,使自己的认知活动达到有意识的 和自我可控制的,完成认知的目的。2.课堂教学,重视对信息的分析比较,促进知识内化,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历史教学的系统论认为,历史信息的获取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信息接受 的水平和效率。在教学中经常地进行知识间的分析比较,可使学生不仅在信息的量上添加, 更可在质上提高对信息的理解,从而纳入学生自身的知识系统。在分析比较中由于学生积极 地参与信息获得的过程,认知的积极性高,意向性强,可有效地提高信息接受的质量。新课 标要求“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教师尤其在注意结合历史知识的讲授进行技能和思维 的训练,适时向学生传授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传授一些归纳、比较、分析和判断等逻辑推 理的常识。
同时要给学生充分发展个人见解的机会,提高学生用各种方式个人观点和在独立 思考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笔者根据《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内容线索清晰、 资料丰富、知识点密集、学科交叉点多的特点,运用教材提供的各类信息,从以下方面培养 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比较,促进知识内化。(1)运用教材中的图片,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一同学展示自行设计一道题:仔细观察欧洲的印刷工场(教材插图P3 页)和19 世纪中期德 意志的纺织工厂(教材插图P66 页)两幅图,找出工厂与手工工场最主要的区别.(提示:生 产形式、效率、规模)此题设计巧妙地运用教材中插图,通过分析比较,既培养了学生获取 历史信息的能力,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2)运用教材中的原始文字史料,培养学生逻辑 推理能力。一同学运用课本中现存的材料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市场 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 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材 料2: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 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 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 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请回答材料1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工业革命开展的直接 推动力是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材料2 中所说的“文明”是指什么?根据材料分析资 产阶级能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出一个世界的原因是什么?(指资本主义。生产工具的改进, 交通的极其便利,商品价格的低廉,进一步摧毁了封建自然经济,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使资产阶级有能力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简要阐述二则材料之间的内 在联系?从中说明了什么?(市场的扩大推动了技术的革新,技术的革新进一步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从而增强了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物质力量。(3)运用教材完整的叙述,培养学生归 纳分析的能力。 在学习“工业革命影响”时,笔者设计这样一道 开放题:对工业革命的影响你可以从哪几方面来概括,请说明理由。学生提出了的多角度概 括方法,如从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两方面;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从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对亚 非拉国家两方面;从世界近代史三种矛盾来概括,即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矛盾、资产阶级和 无产阶级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来概括;从经济、政 治、思想、国际关系四方面来概括等等。
学生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有 效地培养了学生理解、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4) 运用教材现有的结论,培养学生发 散性思维的能力。如教材中提到美国工业革命条件得天独厚。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国 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大量外国移民涌入,提供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生产 经验。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问,除此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回答有:未经封建 社会,受旧制度束缚小;1787 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政体,保证美国政治长期稳定,为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西进运动也进一步推动美国工业革命„„。从学生 的补充可以看出,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5) 运用学科交叉点, 提高学生文科综合能力。在讲授瓦特改良蒸汽机时,笔者运用中国古代西汉时期的二牛一人 犁耕法、19 世纪英国曼彻斯特烟气冲天的纺织厂和荷兰风车三幅图,让学生分析评价蒸汽 机改良和推广有何影响?学生讨论激烈,有的认为,蒸汽机的改良的推广使机器得到普及, 将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这是生产力的一大飞跃;又有的认为蒸汽机的普及导致环境污 染严重,且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从长远来看,对人类发展极为不利。
学生将历史、地理 知识溶为一体,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学生自行设计的问题,教师要给予 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在课堂上教师应遵循民主、开放、平等的原则,充 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如同学相互提问,相互解答的教学方式等,并将 事先准备的材料和设计的问题穿插其中,师生自探共研,拓展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思维的 碰撞,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当然,“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并不 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更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历史学习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 的历史想像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 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所以教学中要 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识。例如前文对英国工业革命原因 的教学就可培养学生运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六大要素去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如19 世纪末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等。 3.课后练习,重视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提高对信息加工、运用能力。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 为本的基本原则。
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注重第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 个性需求,从而把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在一个班级中,学生 在认知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上的差异和学习 方法、习惯、能力上的差异。因此,面对学生差异,注意因材施教,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和 提高,应是每位教育者都应考虑的问题,并必须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