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中药归经理论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与思考

中药归经理论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与思考

中药归经理论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与思考中药大品种联盟

重要小贴士

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科研的发展,充分利用好Python这一强大研究工具,减轻科研工作负担,我们拟于2023年10月28-29日在北京举办名为“Python与中医药科研:数据分析与研究设计的新视角”的培训会议,报名及了解详情请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3,38(1)

中药归经理论的历史沿革、

研究现状与思考

曹灿,董肖,田颐,李慕云,任彧娜,

廖文勇,刘晓庆,徐向楠,吴美晶,

陈绍红,柳海艳,修琳琳,钟赣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02401)

中药药性理论现代诠释是制约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深化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特殊的选择性作用,说明了药效所在的部位,用现代科学技术阐释归经的科学意义,对中医药的疗效作用机理阐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中药归经理论的历史沿革、文献与实验研究进展,提出了相关问题,并进行了思考和建议,以期为中药归经理论的未来研究提供思路。

历史沿革

中药的归经理论从先秦到明清经历了从萌芽、奠基起源、形成、发展、完善的漫长历程。

1.先秦——中药归经理论萌芽时期

战国时期,《韩非子》中记述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其中扁鹊言:“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砭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这段话描述了病位以及药物和疗法作用部位,这与中药归经实际上是中药作用部位类似,因此,可称之为归经理论的萌芽。可见一些颇有价值的医药学知识可能散在于其他种类的典籍中,在进行文献研究工作时不容忽视。

2.两汉魏晋南北朝——中药归经理论的奠基起源时期

两汉和魏晋时期,涌现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药理论奠基之作,其中关于归经的相关理论也被认为是归经理论的奠基与起源。

《黄帝内经》中“五入”理论和病机十九条描述了药物五味作用部位和病位归属概念。描述“五入”内容的有《素问·宣明五气》中的“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骨,甘入脾”以及《素向·至真要大论》中的“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咸先入肾”。“五入”明确了药味对所“入”五脏的对应性,即中药五味对五脏的选择性作用,也为后世以“入某经”表述归经提供了思路。因此,可以说《黄帝内经》“五入”理论是中药归经理论的可溯之源。此外,《素向·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包含了直接论及病位的五脏病机和上、下病机共7条,其他12条为“风、热、湿、燥、寒、火”病机,也间接与五脏有关。可见病机十九条对相应病证特征的病位做了对应归属,是归经理论的重要理论源头。

《神农本草经》中有大量药物对不同病位针对性治疗作用的描述,如天门冬“强骨髓”,干地黄“填骨髓,长肌肉”,茺蔚子“明目”,巴戟天“强筋骨,安五脏,补中”,百合“补中益气”,羊踯躅“主贼风在皮肤中”等。可见《神农本草经》将药物的功能与治疗病证的病位相结合,说明了不同药物对相应病位起着针对性治疗作用,其描述与归经甚为相似。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分别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为纲,“六经辨伤寒,脏腑辨杂病”,论述了外感伤寒和内伤杂病的治疗方法与遣方用药,这为归经理论的创立与指导临床奠定了理论与应用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未使用“归经”一词,但对单味药物的阐释仍常有作用部位的描述,与归经概念暗合,且陶弘景《名医别录》中有“生姜、葫归五脏”“葱实归目”“薤归骨”“蒜归脾胃”的记述,以“归”字表明药物的作用部位,为“归经”一词和理论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3.唐宋金元时期——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时期

唐宋时期部分医家将中药对脏腑经脉定位内容独立论述并提出对应治法,这标志着归经理论的雏形形成。《新修本草》《本草拾遗》《食疗本草》等延续《神农本草经》中药物对不同病位针对性治疗作用的描述方法,如《新修本草》中有黄精“补中益气”“安五脏”的记述,《本草拾遗》有甘露蜜“明目”、甘露水“润五脏”的记述,《食疗本草》有通草“通十二经脉”的记载,唐朝《千金要方》和宋朝《图经本草》依据脏腑分类针对性给出了辨证用药,宋朝《太平圣惠方》也明确归类了肝脏用药、心脏用药、脾脏用药、肺脏用药、肾脏用药,这些内容形成了中药归经的雏形。《梦溪笔谈》中有“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但所味到彼耳”等论述,似承自《黄帝内经》,以“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又《本草衍义》的“泽泻”条中有“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的论述,最先提出了“归就某经”的观点,对“归经”一词和相关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苏沈良方》的“论脏腑”中有:“凡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其入腹之物,英精之气味,皆能洞达,但滓秽即入二肠”,它阐明药物之精微之物无处不到,无所不及,也用“入”某脏器表示作用部位。

金元时期,归经理论正式形成。中医药理论在此时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诞生了多个学术流派和多种新理论,中药归经理论也应运而生。张元素在其所著的《洁古珍珠囊》中正式把药物归经作为药性加以论述,且明确提出了“入某经”的概念。随后,在其所著的《医学启源》中进一步丰富了归经理论的内容,还总结了分经用药,如“各经引用药”“去脏腑之火”等章节。其后,李东垣、王好古等医家继承和发展了张元素学说,逐步发扬了中药的归经理论。如王好古的《汤液本草》除明确每味药物的归经外,还以列表的形式将归入各经的药物做了归纳,称为“向导图”。至此,归经理论作为中药重要的药性性理论已确立形成。

4.明朝时期——中药归经理论的发展时期

明朝时期,中药归经理论进入了发展时期。贾所学《药品化义》把药物的“入某经”作为论述药性的一项固定内容,如“藿香入脾肺胃三经”。李时珍推崇张元素的药物归经理论,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在《本草纲目》的“气味”部分记录了部分药物的归经属性,如石膏“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经气分”,另外,他还提出同归于一经的药物有入气分、入血分之不同,为温病学气分、血分用药提供了参考。另外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李中梓的《雷公炮制药性解》等对每一味药的归经都进行了论述,并结合气味、功用加以说明,倡导研究归经理论应循“发明经旨,适当于用”的原则,为把归经理论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清朝时期——中药归经理论的完善时期

清朝时期,“归经”一词正式出现,归经理论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完善。沈金鳌在《要药分剂》中正式使用“归经”一词,将中药作用部位的相关内容统列于“归经”项之下,并以五脏六腑命名所归之经,至此,归经理论作为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独立了出来。温病学派的创立使中药的归经理论进一步丰富,他们以卫气营血、三焦的归经理论指导用药,如金银花、连翘、薄荷为卫分药;石膏、知母为气分药;生地黄、牡丹皮为血分药;黄芩主清上焦,黄连主清中焦,黄柏主清下焦等。另外,清朝相关的著作多,范围广,有综合研究本草内容与归经的著作,如陈士铎的《本草新编》、张璐的《本经逢原》、汪昂的《本草备要》、吴仪洛的《本草从新》、叶天士的《本草经解》、黄元御的《长沙药解》、陈修园的《本草经读》、杨时泰的《本草述钩元》、周岩的《本草思辨录》等;也有专门探讨归经理论的专著,如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中有“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张山雷的《藏府药式补正》把归经理论和临床用药规律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还有论述药物与方剂归经作用的,如陈修园的《医医偶录》等。这些著作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归经理论体系的内容,促进了归经理论体系的应用和推广。

中药归经的现代文献与实验研究进展

相对于其他的中药药性理论,归经的现代研究较为集中,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实验研究方面。王瑾等认为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由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分布及其作用部位揭示归经理论的内涵;二是阐明药理效应指标与中医脏腑的相关性,借以诠释归经的本质。但实际上还包括基于一些现代先进技术对归经进行的探讨,如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下面对归经的现代文献与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中药归经的现代文献研究进展

中药归经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归经理论的梳理考证以及创新理论的形成和阐释。如臧文华等通过查阅与归经相关的医药学文献,梳理了归经学说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归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达特点,为其规范定名和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提供了参考。张军等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中药归经的学术思想以及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和积极探索是归经理论创立的重要环节,归经理论从开始的萌芽期,逐步经历了承上启下期、形成期、成熟期和发展期,随着现代研究不断深入,中药归经理论在指导临床精准用药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价值。曹灿等通过对药性形成过程的思考,发现古人通过中药药效认识中药药性,即“以效识性”。其基于“以效识性”观点认为治疗该脏腑经络相关的病证应归该经,并对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了再认识。

2.中药归经的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2.1以中药对脏腑形态的影响探究中药归经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中医和西医对于脏腑生理病理的理解不同,但对一些主要脏器的主要功能又有相同认识,因此学者们早期试图以服药后中药对机体脏腑形态的改变探讨中药归经。如王博等采用14C-脱氧葡萄糖整体放射自显影方法,探寻中药对相应脏腑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的药物对不同的器官组织具有不同的亲和性,对现代解剖学脏腑的影响与传统归经记载的脏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2以中药药理作用部位探究中药归经

不同的脏腑、经络病证具有明确的部位特征。因此,探讨中药药理作用部位与归经之间相关性十分必要。王小雪等对归心、肝和肺经的中药进行分析,发现归心经中药治疗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效果显著,归肝经中药治疗脏腑疼痛等效果显著,归肺经中药治疗咳喘、上呼吸道感染等效果显著,这与“心、肝、肺”的病理一致。吴瑕等发现,淫羊藿具有促性激素分泌的作用,符合“肾主生殖”理论,应归肾经。李亚敏等认为细辛启动大鼠嗅觉识别体系而应归肺经。可见,中药药理作用部位与归经存在密切关系。

2.3以主要成分、功效成分、微量元素的脏腑组织分布探究中药归经

药物的主要成分、功效成分或微量元素等可能是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因此可从其在体内的脏腑组织分布及代谢探究中药的归经。

研究发现,给药血竭后,以其主要成分血竭素为目标观察组织分布,发现其在大鼠肝、肾中分布最多,心中次之,提示与其归心、肝经有关。而给药补骨脂水煎液后,以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为目标观察组织分布,结果发现两者对肝、肾和肺有较强的靶向选择性,可能与其归肝、肺、肾经有关。

崔瑛课题组通过“病证-效应-生物样本分析”的方法,利用中药及其功效成分作用于相应的病证模型,如生姜、干姜、炮姜及其主要功效成分姜辣素作用于脾胃虚寒等证候模型,酸枣仁及其皂苷作用于阴虚焦虑证模型,桑寄生及其总黄酮作用于肝肾虚证的骨质疏松症模型,通过相应的药物功效成分在体内的组织分布评价与归经的关系,结果发现功效成分组织分布与古籍所载的归经具有一定一致性。

归此经的药物与不归此经的药物之间多种微量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归肝经的药物中富含铁、铜、钛、硅等元素,这些元素的生物学效应与肝藏血、肝开窍于目的理论相一致,可能是药物归肝经的物质基础。付先军等发现,27种归肺经中药中微量元素铁、锰、锌等含量较高,而这些元素与肺经相关的病理、生理有一定关联,可能是归肺经的物质基础。

可见,中药主要成分、功效成分、微量元素可能是归经的物质基础,其在体内选择性分布可能是中药归经的机制。

2.4以受体学说探究中药归经

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首先与药物、递质、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基因。受体与药物结合后可产生效应,且具有定位特性,这与归经理论具有相似性。鹿茸能够增加早期骨关节炎大鼠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Ⅰ和Ⅱ受体的表达,这与“肾主骨”的概念类似,与鹿茸归肾经有关;鹿茸还能增加肝、肾组织中TGF-β受体的表达,与记载的鹿茸归肝、肾经相符。可见,中药归经可能是中药作用于特定受体而表现出药物对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2.5以环核苷酸变化探究中药归经

环磷酸腺苷(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guanosinemonophosphate,cGMP)水平可以反映各相应脏器组织细胞功能的状态,因此有学者尝试测定cAMP、cGMP水平探究归经。鹿茸可升高骨关节炎大鼠肝、肾组织的cAMP/cGMP水平,且对肝、肾的影响较其他组织明显,与其归肝、肾经记载一致。桑白皮水煎总提物可显著降低阴虚水肿模型大鼠的血清cAMP,而显著升高cGMP,可能与其归“肺”经而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有关。可见,根据机体各组织器官的cAMP、cGMP含量及比例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探究归经的实质。

2.6以系统生物学探究中药归经

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的构成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与中医药的辨证、遣方用药整个过程有着极其相似之处,这就为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揭示中药归经提供了可行性。滕杰等基于系统生物学方法从次生代谢物作用蛋白受体角度探索吴茱萸的归经研究发现,吴茱萸的次生代谢物高度选择作用的受体分布与吴茱萸传统归经的循经解剖组织归位高度一致。可见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归经的实质。

2.7以超分子化学印迹模板技术探究归经

超分子化学是以多种弱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非共价键化学,体现出分子间宏观作用的表观化学属性,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微观物质基础,该理论认为中药归经是中药成分客体与人体经络脏腑主体“印迹模板”自主选择性作用的结果。廖琼等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识别理论,以茜草素为印迹模板功能单体进行猪不同组织的体外亲和色谱实验,结果显示肝脏对茜草素的吸附性较腹部肌肉、腿部肌肉、肺、舌强,说明两者存在超分子印迹模板亲和作用,这与茜草归肝经理论相吻合。

2.8以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中药归经

近年来,运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等手段挖掘专家治病用药经验,在探讨潜在配伍规律与潜在机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加慧等运用数据挖掘与关联规则分析抗病毒中药药性组合(性-味-归经)及与功效之间的相关规律。张好霞等用相同方法探讨了1690种中药的性、味、归经与药用功能之间的联系。刘莉萍等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了76味补虚药分类模型,发现补虚药主要归肝、脾、肾、肺及心经。王俊尧等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了归肝经中药的活性靶点,结果表明归肝经中药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与中医基础理论中肝的生理病理有一定关联。钟达源等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收集了丹参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对这些靶点的最大表达脏腑进行统计研究,发现靶点表达数据表明丹参归心、肝经与靶点的表达有关。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为归经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2.9以分子热力学方法探究中药归经

陈红珊等基于分子热力学,从微观的能量释放与吸收角度研究中药与离体器官相互作用的效应变化,发现黄芩和黄芩苷对离体肺的热力学参数影响明显高于其他脏器,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黄芩归“肺”经。证明了基于分子热力学探讨归经的可行性。

2.10以水光谱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与脂质组学等探究归经

近些年,各种组学发展迅速,其在中药归经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或实例。

水光谱组学是一门研究水和水系统分子间氢键组成形态的新兴科学,它通过观察近红外光对水的作用所表征特征峰的变化来分析水系统中溶剂与溶质间的作用关系,且具有非侵入性、分析速度快和定性定量等特点,是研究中医经络及中药归经的有用工具。但遗憾的是,目前将水光谱学运用于归经研究尚停留在理论阶段。

蛋白质组学是一门对某一生物或细胞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表达的所有蛋白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科学。我们可以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观察药物对机体作用后各组织脏器蛋白质表达差异变化的程度,推断出该药物对机体组织脏器产生效应强度的大小,进而评价归经,但目前笔者尚未检索到使用蛋白质组学针对归经进行研究的文章。

代谢组学是以机体生物标志物及其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科学,可进行中药归经实质的深入研究,对于归经甚至是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脂质组学是以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机体所有脂质代谢的方法。刘卫红等利用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技术研究三仁汤及其拆分的上焦方、中焦方和下焦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浆中代谢物的影响,结果显示三仁汤全方与上焦、中焦、下焦3种拆分方改善脂代谢紊乱的途径各不相同,为借助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技术从脂质代谢角度解释上焦、中焦和下焦等相关归经理论提供了范本。

关于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的思考

综上可见,学者们通过多种方法探讨归经相关问题。下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浅薄之见。

1.中药归经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1.1中药归经的文献研究缺乏系统性

目前的归经文献研究多侧重归经理论历史源流梳理或单味中药归经的考证等。缺乏从临床角度出发审视归经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也未能结合其他性能内容(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毒性等)等进行系统地阐释。

1.2中药现代实验研究混淆中医脏腑经络与西医解剖学脏器组织的概念

归经理论是建立在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之上的药性内容,中医脏腑在相关功能上与西医脏器组织虽有一定联系,但也有较大的区别。目前的一些研究,如观察中药对于脏腑形态的影响,检测主要成分、功效成分、微量元素的脏腑组织分布,检测各组织中环核苷酸含量变化,借助各种组学检测各组织标志物变化以及测定各组织热力学变化等以研究归经就明显混淆了两者,这样即使得到脏腑形态变化、组织分布情况或组织相应变化现象与传统归经的脏腑一致,也不能草率得出此药物归该经,或成分、标志物在相应脏腑组织高浓度分布或变化显著就是归经实质的结论。

1.3中药归经的现代实验研究脱离临床,缺乏中医药理论指导支撑

归经是建立在对相应脏腑经络病证治疗有效的基础上,“以效识性”所得出的结论。但目前已开展的中药归经实验研究很多是在正常动物之上,这就与临床应用场景不同,忽视了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可能导致的巨大差异,是脱离临床的。一些归经研究缺乏中医药理论指导支撑,并未在中医药相应的“病”“证”的模型下开展,而是在西医“病”的状态下开展,这样就与临床应用是基于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实际情况不同,得出的关于中药归经的研究结论毫无意义,也得不到中医药界的认可。另外,研究归经多是以单味药为目标,这与临床实际中应用复方的情况也不相同。

1.4归经现代实验研究以偏概全

以血竭素代替血竭,以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代替补骨脂,或以姜中的几种成分代替生姜、干姜、炮姜来验证中药的归经,这是复杂问题简单化。中药的一种或几种成分不能代表中药的全部药效物质,单一成分的归经与单味中药归经是有差异的,且在临床中中药以复方运用,单味药与其他中药合用会产生更为复杂的情况,因此以单味药的单一或某些成分研究归经是以偏概全地去认识中药归经。另外,单一成分作用的受体也不能反映单味中药整体的作用受体,中药产生作用可能是作用于多个受体和靶点的结果。

1.5缺乏方剂归经的研究

目前认识归经都是以单味药为对象,但临床实际用药时多是以方剂形式出现,方剂作用部位不明,不利于临床应用和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因此进行方剂归经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1.6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缺乏系统体系

各种科学技术和新的理念对中药归经理论的阐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有从不同方面、不同技术探究归经的研究,但多是从某一方面,如单从文献或实验探究归经,且实验研究多是单用某一技术或单从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散乱,缺乏成熟的体系。

2.对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的建议

2.1应加强归经理论文献研究的系统性

从临床角度出发,把握好归经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结合其他性能内容(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毒性等)等全方位、多视角进行系统地阐释,加强归经理论文献研究的系统性。

2.2在进行归经现代研究时应重视脏腑经络功能

在中医药理论中,重视脏腑经络的功能,而轻视实际上的解剖学实体。在研究中药的归经时也应该以其功能为主,例如是否归肺经不应以其对肺脏的形态改变或成分分布多为评价指标,而应以中药对肺脏或肺经功能的影响来判定。

2.3归经的认识应基于临床实践

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基于临床,其研究也不能脱离临床,目前基于临床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可分析药物的临床应用特点,为基于临床真实世界进行某味中药所治病证与归经的联系研究提供了思路。

2.4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

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药归经时,应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在中医相关的“病”或“证”的模型下进行,才可能对中药归经进行客观的研究。

2.5应加强方剂的归经研究

关于方剂归经的认识早已有之,汪昂的《医方集解》就对多数方剂的归经进行了论述。但方剂的归经并非组方各药物归经的简单叠加,而是中药合用后呈现出更有针对性的作用部位。因此有必要对方剂的归经进行认识规律探究、系统阐释并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探究。

2.6构建归经研究体系

归经是指药物的作用部位,因此应针对以相关脏腑经络部位所涉及的功能为核心,构建“文献研究—生物信息学预测—药效作用部位表征—多种现代技术相互印证”的中药归经研究体系。

小结

综上所述,虽然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可利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真实世界研究方法,融入超分子化学印迹模板、分子热力学、代谢组学、脂质组学等技术,甚至是尚未见报道用于归经领域研究的水光谱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微透析技术等,多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中医药理论现代研究方法的创新,以获得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和数据,以期在归经及其他中医药相关研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历史理论研究_历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论文_历史与理论研究

上一篇: 东佳书院院长陈刚与著名哲学家林安梧
下一篇: 薛海波:“关陇集团”理论与西魏北周史研究的反思 | 《周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