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姓名:陈雅先性别:女出生年月:1960年6月职称:教授研究方

姓名:陈雅先性别:女出生年月:1960年6月职称:教授研究方

姓名:陈雅先性别:女出生年月:1960年6月职称:教授研究方姓名:陈雅先性别:女出生年月:1960年6月职称:教授研究方向: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教育学E–MAIL:229119711@qq

口述史研究_口述史研究方法的使用方法_口述史研究方法之意义

姓名:陈雅先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0年6月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教育学

E–MAIL:229119711@qq.com

通信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邮编:350000

个人简介:陈雅先,女,福建仙游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大学音乐舞蹈教育研究所原所长,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研究生部原主任,广州市优秀教师;原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两次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2017、2020)。

教育经历:

1978/9-1982/6,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学士。

学术兼职:

1.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委员会主任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编制组组长

3.教育部学位中心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4.中华孔子学会儒家乐教研究委员会理事

成果奖励:

1.专著《视唱练耳教学论》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国家教育部,2011年9月。

2. 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乐理与视唱练耳》,国家教育部,2012年11月。

3.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人视野中的美国大学音乐教育》(合作)二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2013年5月。

4.《“院团结合”音乐舞蹈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合作)获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2014年7月。

5.《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教法研究》获广州市第九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8月。

6.《校园文化生态与岭南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获广东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教育科研论文”音乐类甲组一等奖,2011年12月。

科研项目:

1.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广府琴人古琴传承口述史研究》(项目编号:18YJA760005),在研。

2.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潮州大锣鼓民间音乐活动实况采集与研究》(项目编号:11YJA760007),已结项。

3.国家教育科学“十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子课题《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项目编号:ALA010032),已结项。

4.国家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规划项目《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高师音乐教学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高师音乐基本音感训练》,已结项。

5.2017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基金项目《岭南派古琴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项目编号:GD17HYS01),已结项。

6.2010年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岭南音乐课程教材教法研究》(项目编号:2010tjk198),已结项。

7.2009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测量及其发展评价》(项目编号:09G-03) ,已结项。

8.2020年度福建省教育厅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批准号:闽教高〔2020〕23号),在研。

9.2000年福建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福建省高师音乐基本乐科教学法课程建设》(项目编号:JA00051S),已结项。

10.2003年福建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中国音乐教育学发展研究》(项目编号:JA03047S),已结项。

11.2005年福建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在我国高师实践之研究》(项目编号:JA05014S),已结项。

教学情况:

硕士研究生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论》《音乐教育课程论》《音乐舞蹈论文写作》

本科生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古琴文化与琴歌鉴赏》《古琴艺术实践课程》

论文:

1.《古琴语境与中国乐理话语体系认同》(《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2019年第3期)。

2.《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高师音乐基本音感训练之构想》(《音乐研究》》1999年第2期)。

3.《论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音乐研究》2000年第3期)。

4.《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分”“合”科问题的实质与路向——以基本乐科为例》(《中国音乐》2012年第2期)。

5.《中国人视野中的美国大学音乐教育》(合著)(《中国音乐》2010年第3期。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音乐、舞蹈)2011年第2期〔下〕全文转载)。

6.《美国杨百翰大学艺术教育考察纪行》(合著)(《中国音乐》2013年第4期)。

7.《多学科多角度丰富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人民音乐》2014年第3期)。

8.《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继承创新”》(《人民音乐》2013年第5期)。

9.《多维立体地开展基本乐科课程研究》(《人民音乐》2011年第6月)。

10.《音乐教育哲学的跨文化对话》(《人民音乐》2010年第2期)。

11.《当代心理学思想对视唱练耳课程理论的影响》(《人民音乐》2006年第6期)。

12.《立足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的高师基本音感训练》(《人民音乐》2004第11期)。

13.《谈音乐基本素养的导向性》(《人民音乐》1999年第9期)。

14.《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粤东潮州大锣鼓声音景观分析与评价》(《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5.《对话音乐教育哲学·反思传统音乐教育》(《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16.《校园文化生态与岭南传统音乐高校传承》(《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7.《潮州大锣鼓民间音乐活动的社会认同与意义》(《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2012年第3期)。

18.《论高师视唱练耳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2005年第2期)。

19.《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年2期)。

20.《高师视唱练耳水平测试的初步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表演版》2005年第3期)。

21.《视唱练耳活动中自我效能感问题的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表演版》2004年第1期)。

22.《对音乐教育功能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3.《潮州大锣鼓传承人“口传心授”的传承叙事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24.《创设新型音乐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25.《》(《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

26.《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4期)。

27.《试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中的创新教育原则》(《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

28.《论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与音乐审美教育的关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

29.《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学习方法的变革》(《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

30.《论视唱练耳课程评价体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著作:

1.《岭南派古琴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6月),22.4万字。

2.《地域文化与岭南传统音乐传承研究》(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26.8万字。

3.《视唱练耳教学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5月),42.4万字。

4.《乐理与视唱练耳(1-2册)》(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8月),67.7万字。

5.《音乐能力测量》(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4月),18万字。

6.《岭南音乐视谱即唱》(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9月),20万字。

7.《当代中国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文化与教学思想》(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5月),23万字。

8.《乐理与视唱》(全国综合院校艺术教育规划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年7月),15万字。

9.《多声思维音感的视唱与创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年1月),10万字。

10.《岭南传统音乐论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3月),32万字。

11.《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地图——乐象潮州》(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3月),18万字。

12.《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地图:乐象大埔》(合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9月),20万字。

上一篇: 星探测,我们知道宇宙是非常荒凉的,那么地球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下一篇: 以现在的科学水平,人类能够真正了解宇宙的真实情况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