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千年繁荣,多元文明的千年交融催生了敦煌莫高窟的千年营建,为全人类留存了一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无与伦比的价值与国际化的属性,吸引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人们不断走近敦煌,爱上敦煌,并为之魂牵梦萦,乃至奉献终生。
两千多年前,汉使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就此正式开通,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和中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重要节点登上了历史舞台。千余年的风雨沧桑,不同种族、不同民族在这里汇聚、沉淀,不同文明、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最终凝结、升华形成了丰润厚重、绚丽多彩的敦煌文化。可以说,敦煌文化是多元文化不断交融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文明互鉴、沟通对话的见证,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国际化禀赋从一开始便根植于敦煌的血脉之中。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中国学界,也让敦煌再次走上国际舞台。藏经洞文物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不仅受到中国学者的重视,而且吸引了世界许多国家的众多学者竞相研究,遂在20世纪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敦煌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和敦煌文化艺术的传播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此书作者艾琳·文森特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艾琳·文森特女士1919年出生于中国汉口,并在中国长大。1936年就读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斯威特布莱尔学院,1939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关于中国艺术的精品课程学习,期间,从密西根大学的詹姆士·普拉玛教授那里得知了莫高窟。从此,莫高窟就成了她魂牵梦萦的圣地。1948年,艾琳·文森特女士和她的丈夫约翰·文森特先生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回到中国,定居北京后,她决定前往敦煌朝圣,以了却多年的心愿。她从北京乘飞机到达兰州,之后乘坐破旧拥挤的卡车一路颠簸,历经艰辛,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她向往已久的莫高窟。
当走进莫高窟的洞窟时,艾琳·文森特女士被博大精深的多元化艺术及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打动,被延续千年的人类珍贵文化遗存所震撼和折服!十天的洞窟参观,她全神贯注于斑驳石壁上的方寸之间,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塑像使她如痴如醉、流连忘返。艾琳·文森特女士拍摄了一百余幅莫高窟外景及洞窟内景黑白照片,因为她知道,这些洞窟中的壁画和塑像蕴含着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她想用相机尽可能多地记录这些内容,并与他人一起分享这一伟大的人类文化宝藏。
当她的丈夫约翰·文森特先生在北京看到她拍摄的照片后,深深地被精美的敦煌石窟艺术所震撼,决定亲赴敦煌。1948年秋,他只身来到敦煌,在莫高窟拍摄了百余幅彩色照片,为第一批成规模的莫高窟彩色照片。这一对夫妇对敦煌的影像记录最终分别作为《神圣的绿洲》和《敦煌佛教石窟壁画》两本书籍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版,成了西方人了解敦煌石窟较早的著作。回到美国后,艾琳·文森特经常充满激情地和丈夫、女儿谈起敦煌,并对她周围的朋友介绍敦煌。她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以某种方式再次回到这个神圣的绿洲,但直到去世也未能如愿。
艾琳·文森特女士和她的丈夫分别于1997年和2012年去世。她的丈夫去世前,把他们夫妇所拍摄的莫高窟照片和底片全部捐赠给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旨在让所有热衷于这个中国文化璀璨明珠的人都可以进行研究。
这张照片的前景是从崖顶向下行走的一条小径,右侧有一扇门。穿过门左侧的树林是王道士的道观。几条小溪在河床上涓涓流淌。对面河岸上矗立着几座小舍利塔,远处是南山。
一座损坏洞窟的特写照片。其形制是千佛洞大多数大型和小型洞窟所采用的典型窟形。河床东岸的一些舍利塔内部也采用了相同的形制,这些舍利塔内部约60厘米高。
魏代第254窟南壁的塑像和壁画。表现佛陀诞生的场景及本生故事画。墙壁中央绘降魔变以及其他佛传故事画。画面右侧描绘的是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本生故事,画面下方最右端可以看到老虎的两条后腿。两个佛龛内均保存有彩塑,其中右侧佛龛中的塑像损坏严重。四壁下部绘魔众。
半个世纪后,文森特一家与敦煌的缘分仍然未断。2013年10月,艾琳·文森特的女儿布朗恩·文森特女士来到莫高窟参观,当时,作为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我有幸接待了布朗恩·文森特女士,她饱含深情地为我讲述了她的父母于1948年到莫高窟参观考察的故事。
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先生与布朗恩·文森特女士
布朗恩·文森特女士说 :“父亲临终前让我一定前来莫高窟参观。此次我追寻父母的足迹来到莫高窟,一方面追思、缅怀我的父母,另一方面是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兑现我对父亲的承诺。当走进我父母曾经参观过的洞窟时,激动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在这里,我仿佛找到了父母的灵魂!我理解了被母亲称之为“神圣的绿洲”的令人惊异的力量,莫高窟值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而进行保护和研究。通过这次旅行,我感到中国就是文森特家族灵魂的一部分。”她同时也表达了对几代莫高窟人精心保护敦煌莫高窟的敬意。
临行前,布朗恩·文森特女士将其母亲拍摄的莫高窟照片以及撰写的著作《神圣的绿洲》赠予敦煌研究院,同时捐款12000元人民币,希望对她们全家所热爱的莫高窟的保护尽一份绵薄之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敦煌是中国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
《神圣的绿洲》一书中作者探究了佛教及佛教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东传中国的历史,追溯了印度、波斯、希腊、罗马以及中亚的艺术风格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影响,概述了敦煌的历史及莫高窟的营建史,阐释了莫高窟各时代的艺术风格,描写了当时她所经过的河西走廊的一些城市。特别是作者拍摄的莫高窟照片以及书中对莫高窟的描述保存了20世纪中叶莫高窟宝贵的影像资料,记录了当时莫高窟的真实面貌,丰富了敦煌研究院的历史档案,这对于研究莫高窟的历史变迁、石窟保护、周边环境等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另外,此书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外国人的视角向世界讲述了敦煌文化,向世界弘扬传播了我们的优秀文化艺术,用影像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外国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穿过北门之后映入眼帘的是千佛洞。崖顶被黄沙覆盖宛如一个屋顶,崖顶之上可以看到木构建筑九层楼。
此时恰逢艾琳·文森特女士造访敦煌莫高窟70周年,此书中文版的正式出版具有特别意义。一方面,该书的出版是对艾琳·文森特女士70年前朝圣敦煌的最好纪念 ;另一方面,可以让中国读者了解一位外国人心目中的敦煌莫高窟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读者透过外国人的切身感受,体会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我们祖先有过如此灿烂的文明,从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自豪感。
作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与管理机构,敦煌研究院建院74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始终坚持保护、研究、弘扬的建院方针,逐渐形成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通过广泛的国际国内合作,开阔视野,更新理念,在敦煌石窟科学保护,遗产价值挖掘,文化艺术弘扬和传播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敦煌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再次肩负起文明互鉴、文化交流、促进合作的重任。敦煌研究院将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继续保持并扩大国内、国际合作的力度,把敦煌放在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放在不同文明交融互鉴的背景下对其开展全方位、多学科的研究,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胸怀不断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化的平台,积极主动地吸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宗教背景的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关注敦煌、研究敦煌,从历史、宗教、政治、文化、艺术、文学、语言等方面深入挖掘敦煌石窟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用他们的语言、视角、方法和文化背景来讲敦煌故事,讲中国故事,让更多国家的人们了解敦煌进而走近敦煌,逐步实现甘肃石窟保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敦煌研究院成为最具活力的敦煌学研究实体和最具影响力的敦煌文化学术交流与传播平台三大愿景,为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和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促进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2018年11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