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敦煌概述(1)莫高窟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敦煌概述(1)莫高窟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敦煌概述(1)莫高窟【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上图是从三危山脚下拍摄的,将图放大

【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上图是从三危山脚下拍摄的,将图放大,可以看见对面的敦煌标志性建筑:九层楼

▼下图就是:三危山对面、嵌在崖面中的九层楼(侧面):

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

莫高窟的标志:嵌在山崖中的九层楼(侧面)

敦煌莫高窟的研究_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

莫高窟,不尽是大漠黄沙,也有难得绿意

敦煌莫高窟的研究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_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

莫高窟的标志:九层楼

晋时曾称“仙岩寺”,十六国前秦时正式名为“莫高窟”。其后,隋末唐初曾称“崇教寺”,元代称“皇庆寺”,清末又称“雷音寺”,但都属在某一短时期内以一窟、一寺之名代称整个莫高窟。莫高窟的始建年代,据第159窟前室北壁晚唐墨书《莫高窟记》,莫高窟始建于西晋末年;又据P.2691《沙州地志》,洞窟始建于东晋永和九年(353);再据敦煌研究院藏武周圣历元年(698)《李君修莫高窟佛龛碑》载,前秦建元二年(366)沙门乐僔始凿第一窟。目前三说并存,但通常多依前秦建元二年说。前秦之后,又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初、盛、中、晚四期)、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前后共十一个时代,十四个时期,历时千年,在武周(初唐)时已有“窟室千余”。

各朝代在敦煌开凿的石窟,分布图

【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敦煌各朝代大事记】

【提醒:上图为超长图(8024x230像素),在图片上点击一次后,稍等一会,再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通过这种方式可查看更大图】

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_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

敦煌“莫高窟”的标示牌坊

敦煌莫高窟的研究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_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

【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游客进入莫高窟各洞窟参观

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_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

莫高窟全景图(局部)(今人绘,1942年)

莫高窟窟群全长1600余米,分南北两区,现存有壁画、塑像者共492窟,绝大多数开凿在南区,北区除少数洞窟存有壁画外,多达二百五十余洞窟都是徒壁无画的空窟(未编号)。现编号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共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唐宋木构窟檐五座。最大彩塑高35.5米(武周证圣元年建第96窟的“北大像”),最大壁画约47平方米(五代第61窟“五台山图”)。

敦煌莫高窟的研究_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

敦煌九层楼里35.5米高的弥勒大佛(局部)

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_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

敦煌九层楼里35.5米高的弥勒大佛,从下面仰望,十分壮观

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

敦煌九层楼里的弥勒大佛,即建于唐朝的第96窟“北大像”。华尔纳 1924年拍摄

▼敦煌莫高窟第96号窟(即大佛殿),俗称九层楼,是为保护35.5米高的弥勒大佛而建立的:

敦煌莫高窟的研究_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

敦煌莫高窟第96号窟(即大佛殿),俗称九层楼(此图来自:棕熊驴迹的博客)

【提醒:上图与下图皆为高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_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

九层楼,现已成为敦煌莫高窟的标志

石窟以彩塑为主体,四壁及顶均彩绘壁画,地面漫铺花砖,窟外有窟檐(或殿堂)、栈道,窟窟相通相连,是以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在古代,莫高窟南区主要是佛徒传播佛教义理和礼拜的处所。也有少量窟(如河西都僧统洪辩的第17窟)又是沙州著名高僧生前的禅房和死后存放骨灰的瘗窟。而在北区的二百余徒壁无画塑的洞窟,则多为画工、塑匠居住的生活窟和僧人行禅的禅窟,少数是佛徒埋葬尸骨的瘗窟。石窟形制主要有中心柱窟、覆斗顶形窟、中心佛坛窟等;也有一些异型窟,如南北两壁开二至四个禅窟的覆斗顶窟,横宽20米左右的涅槃像窟、七佛并坐窟,高50米左右、由地面直通岩顶的大佛窟等。

彩塑有佛陀像、菩萨像、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罗汉像及高僧像等。壁画题材有表现佛陀、菩萨、弟子、天王、力士、梵天、罗汉等等的单身画像(即尊像画);有叙述释迦牟尼从入胎、出生到成长、悟道、降魔、成佛等神化了的传记性的佛传故事画;有表现佛陀在成佛前的若干世忍辱牺牲、救人救世的本生故事画;有描绘佛陀度化众生的因缘故事画;有以汉族传统神话为主包括道家的某些神话的故事画;有描绘佛教传播中佛陀、菩萨、高僧事迹为题材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灵异事迹和圣迹的佛教史迹画(包括瑞像图);有以佛教经典为内容的佛教经变画。这些是莫高窟壁画中的主要部分。有以一佛二菩萨表现的简单画幅,也有包括众多人物、飞天水鸟、重阁高楼、亭台水榭的巨制;有包括造窟主及其家族眷属画像以及供养者出行图的供养画像;还有包括石窟藻井、壁画边饰,画像、塑像衣饰的装饰纹样的图案画。

这些文物遗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精湛艺术的高度水平和有关时代的绘画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中国、尤其是河西及敦煌地区古代有关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政治斗争、民族关系、中外往来、社会生活、民情风俗、生产技术、建筑服饰、刀兵甲胄、典章文物等发展演变的形象资料,具有珍贵的艺术和历史、考古价值,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连续修建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群。

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_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

敦煌石窟里丰富多彩的壁画、雕塑(各窟片段)

明嘉靖年间(1522-1566)莫高窟成为明朝域外之地,洞窟已无凿建。清康、乾之世经营新疆,莫高窟再次为有识之士重视,并辑旅途笔记刊布介绍。道光年间花门之变,白彦虎率部逃奔沙俄,途经敦煌,对洞窟颇有破坏。光绪二十六年(1900)(一说二十五年)莫高窟第16窟发现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洞内密藏近千年的绢纸书画文献出土,随之俄、英、法、日、美等国探险家闻风而至,藏经洞内大批遗书和文物被洗掠,石窟壁画亦遭劫掠。

1921年沙俄白军数百人窜入敦煌,扎营莫高,在窟内烧炕做饭,壁画被火燎烟熏,刀刻涂画,多有损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敦煌学”,其研究对象主要就是藏经洞出土的文书文物资料和莫高窟艺术。于是,莫高窟再次闻名于世。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开始了有专职人员的管理和壁画临摹。1951年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对危岩进行加固,壁画、塑像的病害始得科学保护和治理。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同日、美等国合作,加强了石窟、壁画、塑像病害的科研和防治工作,并初见成效。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全体会议批准将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莫高窟的研究_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

九重阁,莫高窟第96窟,其中供奉佛像高达33米(此图转载自:棕熊驴迹的博客)

【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敦煌石窟从建筑形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禅窟。是僧人们用以坐禅修行的洞窟。分两类,一类为单式禅窟,主要分布在莫高窟北区,现存73个,窟室较小,窟内有禅床。一类为多室禅窟,中央有一个较大的主室,在主室周围开凿较小的禅室,僧人们在这些仅能容身的小禅室中修行。这种形式源于印度的毗诃罗窟,开凿时代较早,主要在十六国北朝时期出现,以北凉第268窟、西魏第285窟为代表。

二、中心柱窟。源于印度的支提窟(塔庙窟),即在洞窟中央建一座佛塔,信众们进入石窟后,围绕佛塔右旋礼拜。敦煌的塔庙窟与印度稍有不同,平面为长方形,在洞窟的后部有一个方形的柱子,直通窟顶,称为塔柱,这是仿照佛塔的形式所建,在方形的塔柱上四面都开有佛龛,龛中各有佛像。中心柱窟的窟顶后半部是平顶,前半部为人字披顶。所谓人字披是指中国传统建筑中人字形屋顶的形式。

三、殿堂窟。是敦煌石窟中为数最多的洞窟,通常平面为方形,在洞窟正壁开一大龛。这种洞窟的空间较大,如殿堂一样,所以被称为殿堂窟,因窟顶为覆斗形顶,也叫覆斗顶窟。覆斗形顶来源于中国古代斗帐的形式,显然是中国传统建筑影响的产物。晚唐五代以后的殿堂窟往往正面不开龛,而在窟中央设中心佛坛,在坛上塑像,佛像背后有背屏达于窟顶。

四、大像窟。窟内塑巨型佛像,窟前还有相应的殿堂建筑,主要有第96窟(北大像)和第130窟(南大像)。

五、涅槃窟。窟中塑大型涅槃像,窟形也适应佛像而设,主要有第148窟、158窟。

六、僧房窟。主要集中在莫高窟北区。现存50个,是古代僧人们起居生活的地方。洞窟较宽敞明亮,窟中有灶、炕等生活设施。

敦煌的壁画题材主要有七类:

一、佛像画。绘画对象包括佛与弟子、菩萨、天王等,他们是被崇拜的对象,在洞窟中总是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除了单独的佛像外,还有千佛和说法图。说法图就是描绘佛说法的场面,把佛陀、菩萨、弟子等形象都组合在一起,通常画出一组3身或5身的佛像,中央为佛陀,两侧为佛弟子、菩萨等。

佛像画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诸多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二、以中国传统神话为题材,表现东王公、西王母及伏羲、女娲等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伏羲、女娲是中国传说中开天辟地之神,东王公和西王母是传说中的神仙,莫高窟第249窟、305窟等窟就有东王公、西王母的形象,第285窟画有伏羲和女娲的形象,其周围还有羽人、飞仙、开明、文鳐等神兽。这些形象在佛教石窟中出现,说明佛教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说明了来自中原的新型的佛教艺术开始影响到了莫高窟。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三、佛经故事画。包括三种:

佛经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主要可分为三类。

1、佛传故事:主要讲述释迦牟尼生平故事。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传说。一般画“乘象人胎”、“夜半逾城”的场面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传故事 作横卷式六条并列,用顺序式结构绘制,共87个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之间的全部情节。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

2、本生故事画:主要讲述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虽是表现佛教典籍,但带有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的本色。

3、因缘故事画:讲述与佛相关的一些因果报应故事。这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与本生故事的区别是:本生只讲释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缘则讲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画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强盗成佛”、“沙弥守戒”、“善友太子入海取宝”等。故事情节曲折,颇有戏剧性。

四、经变画。就是概括地表现一部佛经的主要内容,情节较多、规模较大的画。它不像佛经故事画那样单纯地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综合地表现佛经所记的场面。经变画是唐代以后敦煌壁画的主要题材,也是中国式的佛教艺术的代表,体现着中国人对佛教的理解和中国人的审美观。敦煌壁画中流行的经变画主要有:涅槃经变、维摩诘经变、弥勒经变、阿弥陀经变、观无量寿经变、法华经变、华严经变等。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五、佛教史迹画。表现佛教历史、传说的故事内容。自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以来,有关中外高僧的神异传说广为流传,并在壁画中有较多反映,为研究佛教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佛教史迹画内容十分丰富,较有名的有张骞出使西域、刘萨诃瑞像、五台山图等。

佛教史迹故事画:包括佛教圣迹、感应故事、高僧事迹、瑞像图、戒律画等。包含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资料。这类画多绘于洞窟龛内四披、甬道顶部和角落处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绘于正面墙壁,如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佛图澄”和第72窟的“刘萨诃”等。

六、供养人画像。出资修建洞窟的人被称为供养人。供养人画像不仅反映了洞窟修建时代的人物形象,而且还是研究那个时代人物、民族、服饰以及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

供养人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

敦煌壁画里的各类供养人形象,拍摄于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七、装饰图案画。即在洞窟的顶部、龛沿周围、四壁交接处等绘制图案,使洞窟变得华丽。各时代的装饰图案反映了不同风格的装饰艺术。

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

此外还有:山水画

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遍布石窟,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大多与经变画、故事画融为一体,起陪衬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参照现实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绘出“极乐世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丽自然风光;有的是以山水为主体的独立画幅,如第61窟的,“五台山图”壁画内容。

除以上七大类外,还有建筑画、器物画、花鸟画、动物画等。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在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中西艺术交流融汇的历史面貌。

上述七类壁画,除装饰图案而外,一般有情节的壁画,特别是经变画和故事画,都反映了百科全市式的社会文化与风俗,如:皇室贵族的出行、宴会、审讯、游猎、剃度、礼佛等;劳动人民的农耕、狩猎、捕鱼、制陶、冶铁、屠宰、炊事、营建、行乞等;还有嫁娶、上学、练武、歌舞百戏、商旅往来、少数民族、外国使者等等各种社会活动。因此,敦煌石窟,不仅是艺术,也是历史。

--------------------------------------------------------------------------------------------

【敦煌壁画的特色,简述】

敦煌壁画泛指存在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中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对神与神的世界的向往,在敬神、净心、向善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品德修养的艺术。

除了具有民族风格,敦煌壁画对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借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借鉴外来人体解剖。

如果把十六国时代的墓室画与同时期的敦煌壁画相比,可以发现:墓画人物多宽袍大袖,造型简略.而对人体解剖不签注意,象征性装饰性的味道饺浓;敦煌壁画人物多半裸或裸体,描写细致,人体比例和解剖较准淮确,因而真实感较强。同一时期,同为中国画家所作,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别呢?根本原因是中国绘画与以希腊罗马为中心的西方绘画,同于两个不同体系。中国以写意著称,西方以写实见长。 中国绘画,以儒家礼教思想为基础,讲道德,尚伦理,穿深衣大袍,蔽体深远,笼形体于衣内,因而人物形象不见骨筋,不重立体感,着重表现“寓形寄意”的象征性的装饰美。魏晋十六国墓画即属于这一体系。 敦煌壁画直接受到龟兹壁画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影响,而龟兹壁画又直接传自于印度和阿富汗。印度、阿富汗的佛教艺术里则早已吸收了西方艺术(主要是古希腊艺术)的营养。印度民族能欧善陈,因此壁画中的人物,特别是菩萨,比例适度,解剖合理,姿态优美,手式纤巧,真实地表现了人体美。这种写实手法,为敦煌画家所接受,大大地加强了壁画人物解剖的合理性,弥补了汉晋绘画之不足,促成了新的民族风格的成长。

二、吸收了西域晕染法。

中国绘画起初不事晕染,战国时代开始在人物顶部饰以红点。两汉时代才在人物面部两颊晕染红色,以表现面部的色泽,虽然有一定的立体感,但不强。西域佛教壁画中的人物,均以朱红通身晕染,低处深而暗,高处浅而明,鼻梁涂以白粉,以尔隆起和明亮。这种传自印度的凹凸法,到了西域为之一变,出现了一面受光的晕染;到了敦煌又有所改进,并使之与民族传统的晕染相融合,逐步地创造了既表现人物面部色泽,又富有立体感的新的晕染法,至唐而达到极盛。正如画史上评吴道子的壁画时所说的“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 “道子之画如塑然”。所以段成式赞叹吴退子的画是“风云将逗人,鬼神若脱壁。”这样的形象,在敦煌壁画里比比皆是。这种新的晕染法,促使壁画的写实风格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敦煌壁画一开始就不同程度地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形成自成体系的中国式佛教艺术。在这方面,古代画家们立下了丰功伟绩。值得称道的,是在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来艺术时他们那种宏伟的气魄和抉择精严的态度。

【敦煌石窟的地理位置】

敦煌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敦煌莫高窟的研究_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

敦煌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

敦煌莫高窟的研究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_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

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节点

敦煌莫高窟的研究_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

漫漫丝路,经过敦煌(图源:敦煌石窟旅游网)

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_敦煌莫高窟的研究

敦煌,是一个总称,拥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与古迹(图源:敦煌石窟旅游网)

(参考资料说明:本文文字部分,大多整理自敦煌研究院官网;图片部分,整理自网络,有一些是转载自网友博客,拍摄版权归原网友所有,感谢网友的拍摄;若有侵权请告知,会立即删除。)

上一篇: 重磅整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下一篇: 【清廉金融】鉴史问廉:从北海银行历史看清廉金融文化传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