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当然要靠自我奋斗,当然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人工智能时代若隐若现,我们可以就人工智能和就业这个话题进行一个简单讨论。
人工智能(AI)和相关技术,比如机器人、无人机和自动驾驶汽车从目前来看是有很大潜力的,很可能在未来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长期来看,肯定会带来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从短期来看,同很多人担心的一样,它们对现有就业情况是会产生负面影响的,比如大量传统岗位会大幅度减少。
从劳动者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去思考怎么避开会被影响的行业,去寻求享受新技术红利的机会。
据相关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很可能取代以前由人类完成的许多工作,所以会减少很多相应的岗位,与此同时也会创造许多额外的工作岗位。这方面的确是有助于产业升级的,如生产力的提升和实际收入的增加,新产品更好被推向市场。简而言之,预测大部分人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在接下来的二十年内还是会保持不卑不亢的。
要能首先判断行业的走向,才能在劳动生涯中比竞争者领先一步。如何能不被新兴的技术所取代,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一下同样的情况到了我国,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估计在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可能取代传统岗位这个过程中,我国会约有26%的工作岗位在接下来的二十年被取代,这个比例是高于英国的20%的估算值的。但是,由此可能会大大增加促进我国的工作生产率和实际收入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帮助产业进行升级。估计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为我国增加9000万个工作岗位,约占我国的就业总数的12%。
新技术的兴起,有人会获得机会,就一定有人会被淘汰,同时一定会产生收入上的差距,要想享受到新时代的红利,必须要结合自身情况作一个深入的分析。
技术的发展会造成收入的差异化,如下表所示,净工作收益将不会平均分配到各个部门。
预计我国大部分净就业机会将来自服务业,估计服务业净增长29%(约9700万),而医疗保健等子行业的增长也可能会特别大。而建筑业的净收益将较为适度(1400万),对工业的净就业岗位产生的影响应该不是很大,估计为10%(2200万)。
尽管从长期而言,我国人工智能对工作的净影响大方向是积极的,但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导向不一样的结果。由于数百万的劳动者需要转换职业和工作地点,所以当前的劳动力市场肯定会有相当大的波动。作为劳动者自然要主动谋求转型以争取不被淘汰。
在我国,会有大量的资本进入到AI和相关技术中,涉及从营销和产品个性化到研发,生产效率,人力资源流程和网络安全等方方面面。 但是,所有方面的现有业务模式也将剧变,就像我们已经在媒体,娱乐,金融和零售等行业看到的那样,天翻地覆。
因此,从企业和政府政策的角度来看,形势也不是一味的乐观。对于政府而言,难点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收益(例如,通过实施下一代AI计划并继续大力投资开发世界一流的AI技能),同时降低对工作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通过为流离失所工人提供再培训计划,并为找到工作的人提供更强大的社会安全网)不然广大劳动者很难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改变。只有这样,我国劳动者才能更广泛且相对平均的享受到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带来的红利。
如果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那就更取决于劳动者自身的能动性。
创新一直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但它也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创造就业,同时也可能带来失业。从历史上看,长期信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说法,但AI在各个方面的认知技能上超越了人类的能力,必然会有产生不可控的破坏力所带来的隐患。
我们可以就此问题稍微分析一下。
工作自动化的方式:比人工成本更便宜,更稳定地执行任务,因此公司(以及其他组织,例如政府部门)用这些节省劳动力的技术代替了人工。举个栗子,五十年前,中国有四分之三的工人从事农业工作,但是新技术的出现,农业现在只有四分之一的就业机会。从最近来看,情况也很相似,已经有许多公司使用计算机实现自动化的中层管理和后台工作,随着AI的部署,还会整个经济系统中普及。自动化交易已经取代了金融市场上的许多工作,无人驾驶车辆在未来几十年中有可能在交通运输中实现同样的目标,而机器人在未来几十年中可能会在建筑工地和仓库中普及。
但是,除了取代工作之外,像AI这样的新技术也创造了工作机会,尽管不明显。由于节省劳力的技术使公司成本降低,因此通常会受到价格影响。为了保持竞争力,公司最终必须将这些节省的大部分资金转嫁给消费者,才能产生效果。然后家庭可以用自己的钱购买更多商品,而公司雇用更多的工人来应对额外的需求。除降低价格外,节省劳力的技术还改善了产品的质量,并使新产品能够投放市场,这也带来了需求对于。通过“收入效应”机制,技术最终可以创造就业机会。
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是否会导致技术失业的问题归结为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是否对工作的影响将超过收入。我们稍微讨论一下。
这可能会导致中短期内失业率上升。反过来,这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对工资造成下行压力,因此有助于从长远来看为劳动者重新定价。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据估计,多达77%的工作有被自动化的风险,高于所有其他国家。对于不同类型的任务,建议在未来20年内,中国潜在的自动化风险很高的工作比例可能约为39%
分析表明,最高的工作流离失所率可能是在工业部门(甚至超过35%)
如果我们假设2030年GDP的20%将启用人工智能,再结合的GVA估算,这意味着AI可能占2017年中国在中国累计GDP(或GVA)增长中的38% -30。 我们假设这个38%的比率也适用于2037年的更长时期。如此,然后我们假设GDP(或GVA)增长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和就业增长的目的是为了计算收入效应。
未来二十年内人工智能(AI)和相关技术(例如机器人技术,无人机和自动驾驶汽车)可能会取代许多以前由人类完成的工作,但随着生产力和实际收入的提高以及新产品和新产品的开发,还将创造许多其他工作。中国创造的就业机会将超过其所取代的就业机会,从而使中国的就业人数最多增长12%。到2037年,这将相当于增加9300万个工作岗位。但是,净工作收入将不会平均分配到各个部门。大多数人可能在服务业,尤其是像医疗保健这样的领域,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需求增加,而建筑业的增幅较小。预计制造业将基本保持平稳。效果是,随着工资的增长,传统行业的工作大量转移,而且制造人工智能产品(如机器人,无人机和无人驾驶汽车)的工作也有所增加,而中国有潜力在未来成为世界领导者。最大的净工作损失可能是在农业中。
尽管我们主要估计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净影响在中国大方向是积极,但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人工智能的兴起短期内必将带来失业,长期来看也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不过这些机会不是为那些一成不变的人准备的。
之后我们也会对人工智能行业作一个深入的分析,欢迎关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