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吉
张兴吉,男,1964年出生,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古典文献学方向)。现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委、中国史记研究会理事、中共海南党史学会副会长、海南省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专家组成员等社会职务;民进海南省省委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海南师范大学支部主委。
一、心系党派职能,参政议政有作为
在民进会内,张兴吉多次参加民进海南省委的重大调研活动,如2013年10月参加由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海南省委主委史贻云带队,民进海南省委和海南省政协文史委组成“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联合调研组,奔赴琼海、文昌等6个市县,进行了联合的调研。此次调研成果得到海南省领导高度重视,海南省政协主席等领导都做了重要的批示。此次调研的成果《关于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调研报告》由张兴吉执笔。
2015年,民进海南省委组织的“海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调研”,张兴吉再次担任执笔人。
二、潜心史志,术业有专攻
张兴吉在自己的专业研究中,一个研究方向是从事古文献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史记》版本的研究,在《史记》学界,很有影响。他曾主持完成2项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委员会项目:《史记彭寅翁本研究》;《史记武英殿本研究》。作为项目主持人,获得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立项,项目名称是《史记索隐研究》,2104年顺利完成项目,并结题,受得同行的高度评价。在这个研究方向,张兴吉先后在北京大学的《国学研究》上发表过《今存版本简明目录》;在中华书局《文史》杂志上发表《明刻版本述论》,还在国家图书馆主办的《文献》等杂志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以此在2005年,他就开始担任中国史记研究会理事。他还在2006年由凤凰出版社出版专著《元刻彭寅翁本研究》,此成果获2009年海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
在海南地方史研究方面,张兴吉多次参与、策划海南省内的重大社会规划项目。早年曾出版专著《琼海旧志艺文会要》(合著)。近十年来,以研究海南文化史、海南近现代历史、海南抗战历史、海南城市发展史为主,新成果不断涌现。2004年专著《日本侵占海南岛罪行研究》,由海南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日本侵略海南岛情况(特别是经济侵略情况)的研究著作。出版之后,在海南省以及国内,引起各方面普遍的关注。2008年参与海南省重点社科规划项目《海南历史文化大系》系列研究(100部著作)的创作,出版了专著《民国时期的海南》,此书也是国内第一次对民国时期海南社会文化发展进行全面描述的著作,有很好的社会反响。此书获得2009年海南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海口城市发展史》(合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是第一部关于海南省省会海口市的历史著作,获得海口市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2011年,参与国家重大社科研究项目《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的研究,担任其中《海南卷》的副主编,此书中华书局2013年10月出版,曾获得海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2013年开始,张兴吉参与中国最南的旅游城市三亚历史,即《三亚史》的编写,负责其中“民国时期的三亚”部分,2015年,此书的书稿已经提交人民出版社,制作清样,年内可能面世。2015年,开始参与《中共海南党史第三卷》的编写,是五人的课题组成员之一。2015年,申报海南省社科联的科研项目《海南当代史研究》,获得立项,目前正在研究中。
三、抗战研究迎七旬,文化建设砺世人
张兴吉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海南省社会文化事业的建设,多次担任海南电视台、海口电视台文化节目的文化顾问或嘉宾;担任《海南日报》宣传海南地方文化副刊“海南周刊”专栏作者;2006年,为了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对日本侵华战争的粉饰与狡辩,我国组织了专家,针对“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展开了全面的调查,张兴吉担任了国家社科重点规划课题“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子课题《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查·海南省部分》课题组的顾问。张兴吉在2006年到2015年长达十年间的过程中,一直参与这个艰巨与光荣的研究工程,是最终成果《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海南省》的执笔人。此书公开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专门组织人员来海南采访,主要就此书的编撰过程及史料的珍贵来源,对张兴吉进行了专访,采访在2015年7月25日央视“焦点访谈”中播出,充分体现了海南省抗日战争研究在全国抗战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很高的学术地位。在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的系列活动中,张兴吉连续在《海南日报》副刊“海南周刊”上发表4篇文章,通过“抗战时期日军侵入海南岛始末”、“抗战时期日本对海南岛的经济掠夺”、“抗战时期海南岛抗战中的文化抗战”、“抗战期间流亡岛外的海南人”几个方面,对抗战时期海南抗战做了全景式的描绘,文章图文并茂,以最质朴的文字介绍了海南人民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坚持抗战的英勇经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