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泾阳君(泾阳君嬴芾)

泾阳君(泾阳君嬴芾)

泾阳君(泾阳君嬴芾)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上一讲谈到,《史记》在记述魏冉、公子市和公子悝得到了新的封邑之后,还有3个字:“为诸侯。”意思是说,这3位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封君,而是升格为诸侯了。难道说秦国从此一分为四了吗?貌似这并不是首例,我们可以把时间回溯到8年前的周赧王十六年(前2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史记》在记述魏冉、公子市和公子悝得到了新的封邑之后,还有3个字:“为诸侯。”意思是说,这3位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封君,而是升格为诸侯了。难道说秦国从此一分为四了吗?

貌似这并不是首例,我们可以把时间回溯到8年前的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韩国公子劲,魏国公子辰受封诸侯。新问题马上出现了:这明明是韩、魏两国的事情,《史记》却记在“秦本纪”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泾阳君(泾阳君嬴芾)

泾阳君(泾阳君嬴芾)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秦国并没有一分为四。穰侯魏冉也好,高陵君公子悝也好,泾阳君公子市也好,从国家建制上讲,都归秦昭襄王管。道理不难理解:秦国国君已经自己把自己升级为王了,既然是王,当然有权分封诸侯。我们站在旁观者角度,觉得秦国只是战国诸侯之一,但站在秦国自己的角度,早已经把自己择出诸侯谱系了。

秦国是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呢?一定程度上确实是的,公子悝和公子市可以因宠受封,无功受禄,这就突破了商鞅变法定下来的制度基调。

我们还可以看一件出土文物,1956年在陕西出土的一只铜鼎,从铭文来看,铸造时间就在伊阙之战当年,铸造负责人的身份是“高陵君丞”,接下来的落款才是“工师”某某。又有“丞”,又有“工师”,这意味着高陵君拥有自己专门的礼器铸造机构,俨然是一国之君的派头了。如果你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话,就有机会看到这只模样并不新奇的高陵君鼎。

但另一方面,中央集权毕竟是战国时代的大势所趋,所以,穰侯、泾阳君和高陵君这3位新兴诸侯;还有那位华阳君芈戎,不管再怎么权势熏天,富可敌国,等到多年之后,秦昭襄王下定决心想搞集权的时候,还真就收得回权力,并没有像周天子那样欲哭无泪,徒唤奈何。

至于早几年里韩国公子劲、魏国公子辰受封诸侯,根据杨宽先生的考证,这两位公子都是亲秦派,公子劲受封为阳城君,公子辰受封为安陵君。那么最有可能的是,秦国在韩、魏两国大力扶植亲秦势力,反正大国诸侯早已经称了王,韩王、魏王当然也有资格分封诸侯。(《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卷13)等到魏冉甥舅三人受封诸侯,就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

转过年来,周赧王二十五年(前290年),《资治通鉴》简略记载了两件大事:一是韩、魏两国向秦国割地,韩国割让了武遂一带200里土地,魏国割让了河东地400里;二是魏国有政坛新秀登场,名叫芒卯。

这两年合纵阵营诸事不利,齐国和孟尝君各有各的焦头烂额,顾不上韩、魏两个小兄弟,秦国偏偏在这个时节推出了战神白起,打得韩、魏两国伤筋动骨,不得不割地求和。

韩国割让的武遂是我们已经很熟悉的地方,曾经秦国主动把武遂归还韩国,韩国这回又把武遂主动送给了秦国。魏国看上去很惨,早在魏文侯、魏武侯时代,魏国跟秦国争的是河西之地,等河西之地通通归了秦国之后,魏国再要割让土地,就只好轮到河东了。这就意味着,韩、魏两国的西部疆域逐渐被秦国蚕食,政治中心只能不断东撤。

这个时候,我们最容易想起苏洵的名文《六国论》,批评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兵不利,战不善”,而在于“赂秦”,割地割得太慷慨了。但我们就拿韩、魏两国来说吧,按说被白起打得惨败,斩首24万,为什么就不能痛定思痛、同仇敌忾、多难兴邦一下呢?

对比若干年后的长平之战,赵国伤亡更惨,但全国上下都被秦国激怒了,拧成一股劲儿要跟秦国拼命,这就导致秦国那边任凭昭襄王和魏冉怎么软磨硬泡,白起就是不肯再次挂帅攻打赵国,秦国军队也确实在赵国那里吃了不小的苦头。

这样一看,韩、魏两国明明还有机会,实在不该慷慨割地。但《资治通鉴》没有交代的是,就在这一年里,赵国趁火打劫,伙同齐国一道伐韩。齐国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自从平定了田甲政变,赶走了孟尝君之后,政治风向忽然就变了,悍然对当年的合纵盟国下黑手了。这样一来,韩、魏两国等于腹背受敌,大概也只有用上割地赂秦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了。苏洵感受不到韩、魏两国的切肤之痛,发点议论当然容易。

那么,江山代有才人出,秦国出了一个白起,山东六国这边会不会也出一位高人和白起抗衡呢?

貌似真有这么一位高人应运而生。《资治通鉴》的相关描写是从《史记·魏世家》抄过来的,话说得很不一般:“魏芒卯始以诈见重。”意思是说,芒卯是因为诡计多端才被魏国重用的。

“诈”并不是一个好词,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以欺诈本领出名的人只会受到社会的唾弃,但魏国承受的压力太大,也只能病急乱投医,不拘一格用人才了。所以我们看朱熹的《通鉴纲目》,把这段内容删干净了,显然认为这种事不足为训,毫无资治意义。

事实上,“以诈见重”的人才早就不新鲜了。商鞅、张仪、魏冉,都是玩弄诈术的高手,当然,无论为个人还是为秦国,确实谋求了惊人的利益。芒卯到底有什么作为呢?

《战国策》有记载说,秦、赵两国勾勾搭搭,准备联合伐魏,芒卯替魏王分忧,派使者面见赵王,说愿意割让邺城给赵国。赵国君臣商量了一下,认为就算联合秦军一道伐魏,得到的好处也不大可能比邺城更肥,现在既然可以坐收邺城,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得到邺城,赵国要做的仅仅是跟秦国断交而已。而等到赵国真的关闭了通往秦国的关隘,跟秦国断了交,芒卯却对赵国的使臣说,所谓割让邺城云云,只是魏国使臣自作主张而已,不能作数。

赵国马上就陷入尴尬了,既没得到邺城,又平白得罪了秦国。想跟魏国翻脸吧,竟然还不敢,因为顾忌魏国会联合正在气头的秦国一道对自己不利。无奈之下,赵国反而割让了5座城邑给魏国,跟魏国结盟一道抗秦。

这个套路你肯定觉得熟悉。没错,秦国早就用过不止一次了,最著名的那次就是张仪拿商於之地500里忽悠了楚怀王。这么老的方子,真的还能奏效吗?

南宋学者鲍彪是《战国策》的研究专家,认为以上这段记载就是芒卯“以诈见重”的由来,芒卯骗了赵国,给魏国立了大功,从此被魏昭王倚重。但如果我们考虑这一时期的赵国正值李兑专权,很难想象以李兑的心机和眼力会中了这种圈套。

芒卯的功劳很有可能被夸大了,但无论如何,芒卯崭露头角总是不争的事实。

在不同的史料当中,芒卯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形象。秦昭襄王晚年把芒卯和孟尝君并称,认为他们都是贤人。《淮南子》还有论述,说对于圣人和君子,一定要看大节,他们身上有些小污点也不妨事。比如芒卯娶了自己的嫂子,这没羞没臊的两口子竟然还生了5个儿子。

《列女传》却高调表彰了芒卯的续弦,提到芒卯的前妻生了5个孩子,续弦又生了3个孩子,这位后妈用过人的爱感动了芒卯前妻所生的5个孩子。所以,社会上所有做后妈的女人,应当以芒卯的续弦妻子为典范。《战国策》记载芒卯很会给自己捞好处,不愧是一个以诈术见长的名人。

《韩非子》说芒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先后劝退了秦、韩、齐、楚4国的伐魏大军,但在魏王重赏他的时候,他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讨价还价,认为自己功劳很大,但待遇太低。

综合各种记载来看,大概有这么几件事是可以确定的:

(1)芒卯脑筋活络,既能给魏国谋利益,也能给个人捞好处。

(2)芒卯确实对魏国有功。

(3)芒卯的私生活不算很检点。

这一时期的魏国,虽然连番损兵折将,又受了割地的损失和屈辱,但一来有了芒卯,二来有了从齐国避难来的孟尝君,两大高手一起给魏国出力,会不会扭转魏国的颓势呢?失去了孟尝君的齐国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上一篇: 台湾环岛多少公里(台湾环岛多少公里要几天)
下一篇: 竹子是什么植物(竹子是什么植物裸子植物还是被子植物)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