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新刊速递 | 武力主编:《产业与科技史研究》第九辑正式出版

新刊速递 | 武力主编:《产业与科技史研究》第九辑正式出版

新刊速递 | 武力主编:《产业与科技史研究》第九辑正式出版内容简介本书收入产业与科技史研究相关的大会发言、专题论文、书评等共 10篇。内容涉及《中国工业史》首批 7

历史研究编辑部_历史研究编委_历史研究主编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产业与科技史研究相关的大会发言、专题论文、书评等共 10篇。内容涉及《中国工业史》首批 7 卷出版发布会上的相关发言、以“武锡区”模范电力灌溉为例的中国早期农业电气化研究、1923—1937 年和丰纱厂的困境与重生、中国从联邦德国引进电离室的案例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的思考、1949—2021 年中国共产党对大国工业空间布局的认识与实践、1945—2000 年中日产业技术政策比较、中国第一台喷漆机器人研制始末,以及对《强国根基:对当代新兴大国产业转型的再认识》一书的评价等。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产业与科技史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资料丰富,论理有据,颇具参考价值。

本书适于对中国近现代史、经济史、产业史和科技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历史研究编辑部_历史研究编委_历史研究主编

目录

本书依据相关内容,可分为中国工业史编纂专栏、产业发展、理论探索、国际比较、产业与科技、书评六个栏目,每个栏目及其包含文章如下。

中国工业史编纂专栏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座谈会暨《中国工业史》首批 7 卷出版发布会”上的发言(李毅中)

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座谈会暨《中国工业史》首批 7 卷出版发布会”上的讲话(苗 圩)

产业发展

1、中国早期农业电气化之肇始、成效与困境

— 以“武锡区”模范电力灌溉为例(陈 悦 孙 烈)

2、20 走出萧条:和丰纱厂的困境与重生(1923—1937 年)(褚芝琳 严 鹏)

3、改革开放初期的高新技术转移:以中国从联邦德国引进电离室为案例的研究( 苏 熹)

理论探索

1、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

(张柏春)

2、中国共产党对大国工业空间布局的认识与实践(1949—2021 年)(肖 翔)

国际比较

中日两国产业技术政策比较研究(1945—2000 年)(倪月菊 赵 英)

产业与科技

中国第一台喷漆机器人研制始末(丁守一)

书评

创新驱动,制造业立国: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评《强国根基:对当代新兴大国产业转型的再认识》(韩 毅)

稿

一、《产业与科技史研究》(英文名: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由科学出版社历史分社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与经济社会史专业委员会共同创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产业与科技史研究》暂拟半年期,分别于每年 3 月和 9 月出版。首期于 2017 年 3 月发行,现特向学界征求优质稿件,本征稿启事长期有效。

二、《产业与科技史研究》是发表产业与科技史研究成果的专业性学术平台。产业与科技史研究主要以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各实业部门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探寻中国经济发展特有之历史基因、总结经验教训、揭示历史规律为宗旨,努力尝试结合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揭示中国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脉络,为当下中国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产业与科技史研究》下设理论探讨、学术争鸣、产业发展、区域产业、量化产业、国际比较、产业与科技、案例研究、史料发掘、口述访谈、学术动态等栏目,以期推动中国产业史研究在长时段下不同方法、不同视角、不同观点的深入对话与交流,搭建产学研各抒己见、平等讨论、共同推动中国产业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

三、《产业与科技史研究》收录中文论文,欢迎海内外学者及各界人士赐稿。来稿须为首次发表(已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视同已出版),并请遵循国家有关著作权的法律规定,遵守学术规范。每人每期投稿以一篇为限。

四、来稿请以简体中文为准(繁体中文请自行转换字码),并附中英文题名、中英文摘要各 300 字左右、中英文关键词各 5 个。稿件篇幅以 15 000—20 000 字(含注释、参考资料)为宜,特约稿件亦将按此原则酌情处理。

五、来稿请按《产业与科技史研究》撰稿体例撰写,引用文献资料,请选择权威版本并准确校对原文,注明资料来源。与文稿相关的图片一律采用正文附件方式发送原图(300dpi 以上的清晰大图,jpg 格式),并在正文相关位置标明,图片授权由作者自行负责。

六、《产业与科技史研究》采取双向匿名审稿制。文章选用不拘学历资历,不限学科选题,唯学术水平与学术价值是取。来稿经初审通过后,将送请两名专家学者评审。《产业与科技史研究》对来稿有删改权,如有不愿删改者,请于来稿中注明;编辑部在收到来稿 3 个月内发出录用通知,未有通知者可自行处理。

七、《产业与科技史研究》不负责来稿内容的著作权问题。来稿请勿发生侵害第三人权利之事,如有抄袭、重制等侵权行为,概由投稿者承担法律责任,与本刊无关。

八、《产业与科技史研究》发表之文字(包括纸本、网络和磁盘等形式),任何人翻印、转载、翻译等均须事先征得本社同意。来稿若仅同意以纸本形式发表,请特别注明,未注明者视同已同意。

九、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服务机构、职称(学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电话或传真号码等信息。《产业与科技史研究》依照相关规定支付薄酬,并于出版后赠送当期《产业与科技史研究》两册。

通信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科学出版社历史分社《产业与科技史研究》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717

上一篇: “90后”获奖人来了!2022年“科学探索奖”名单揭晓
下一篇: 年终盘点:2021年中国太空探索的重大进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