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船埔镇阳和庵的口述历史
清朝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岁(公元1768年)冬季,募化主持僧源信,来到钟灵毓秀的船埔镇鸭母寮村,发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很适合修行、建庵,于是四处奔波,筹建“福梅庵”。主持僧源信的想法,得到船埔古氏光裕堂的大力支持,古氏光裕堂裔孙踊跃捐资,新建了福梅庵,供奉观音菩萨,一时间,香火旺盛,八方信士前来许愿祈福。
据老一辈人说,或许是观音娘娘嫌福梅庵选址太高,于是经常到庵下约四百米处的河边显灵,早上去河边洗衣服的妇女和早起干农活的人,都说曾经看到,一时议论纷纷,大家都说太神奇了。
于是,古氏光裕堂的先祖请来风水师,选了现在的这处风水宝地,遵从观音娘娘的旨意,将“福梅庵”迁建到现址,扩大了规模,并改名为“阳和庵”。
阳和庵主体是“四点金”木石砖瓦结构,两边有横屋护卫,横屋有厅无房间。据今年89岁的古氏老宗长古陈娘回忆,阳和庵1945年前后,还住有“斋公”,尼姑,“斋公”好像是紫金人,老宗长十岁左右还曾经去庵里讨棠梨吃。
为保障阳和庵的经济来源,当时还专门划有二十多亩归庵收租。阳和庵及周边的地方,当地人称作老庵场。每年七月下旬,阳和庵都要举行一次“施孤”。
1932年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古大存率领红军部队到船埔镇黄沙庵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他本人曾化妆成和尚到阳和庵考察地区。
阳和庵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据鸭母寮村的老革命同志古德鹏的儿子古礼展向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情况:1948年2月15日,抗征队、武工队攻打大坪老墟炮楼就在该村“阳和庵”整装待发,当时群众踊跃支前。
时任南阳山抗征队领导人黄万同志在“阳和庵”作诗一首,至今流传:
五月五日来庵游
求条签诗要添油
请阿娘来莫为怪
革命胜利再来游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提倡破除封建迷信,恰逢船埔镇鸭母寮村需要建小学校,需要大量石材,于是在1954年前后,阳和庵被拆除,大部分石材被用来修建鸭母寮村小学。
近几十年,有不少热心人士,想要重建阳和庵,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能如愿。
时光流逝,沧海桑田。如今适逢盛世,革命早已胜利,惜乎阳和庵已经只剩下一个故址,阳和庵娘娘是否能再次显灵,重光宫殿,接受四方朝拜,庇佑八方信士呢?
不管怎样,曾经作为革命圣地的阳和庵,不应该被遗忘,是为记。
口述人:古陈娘 古德细
古德锡 古伟忠
文字整理:古娘习
照片:古新青 古娘习
参考文献:
1.余树之所著《负轭奋耕》(中共普宁市委党史研究室编,2000年)一书中“上卷 史海探珠”“第四篇 南阳山区人民革命斗争史略”。
2.《红色边沙》,普宁市南阳山红色文化促进会革命史料收集整理工作小组编,中国文艺出版社,2021.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