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上午11:30,搭载着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的长征五号火箭,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天和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了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序幕。这次发射的重量吨位超过22吨,为中国卫星历届发射之最.
后续一年内中国的天字号空间站将逐步成功运行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空间轨道中,随着和平号国际空间站在2022年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国际唯一在运行的空间站,为国际科研提供平台。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天和号核心舱发射成功仅仅48天之后,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三位宇航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送入太空,成为首批入驻中国空间站的宇航员,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空间站安装和科研任务。
01 从科幻到现实
为了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许多航天爱好者纷纷奔赴文昌,圆自己的“航天梦”。有人拍了一张发射现场人群的图,有眼尖的人一眼认出,这个人是我国非常知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里面,有大量关于中国自己的载人飞船、空间站的描写,很多重要的情节也都发生在空间站,我想在大刘的心里,中国人拥有自己的空间站,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和时刻。
相信刘慈欣在现场看着长征5号火箭发射的时候,内心一定不会像照片中那样看起来那么平静。对他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时刻,我们也希望他有更多新的精彩科幻作品情节构思出来,为科幻迷贡献更多的优秀作品。
02 30年奋斗,梦想成真
1990年中国参与伽利略空间计划被美国和欧盟拒之门外,之后中国坚持走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发展道路:从北斗导航系统、嫦娥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卫星,直到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的发射升空,中国走的稳健而又成功。
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和埋头发展,中国制造在航天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03 中国空间站将开放共享
正如天和号的名字一样,我们中国人讲“君子和而不同”,我们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各国发展的自由权利的同时,也坚持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
中国航天的发展,本身就是人类探索太空,开发太空,走出地球的伟大探索的一部分,中国的空间站坚持对国际开发,比如邀请其他国家航天机构参与到后续中国空间站的合作科研中来,德国宇航员早在2017年就开始参加中国的空间站训练,在未来合适的时间会进驻到天和号空间站开展科研合作。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跃居全球第二,预计在2035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随之而来的必然伴随着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的调整和贸易摩擦,尤其是来自于原有经济秩序制定者和既得利益者的打压和遏制,中国成功发展空间站,同样会受到国外大国的“另眼看待”和区别对待。
04 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有国界
近几年全球的航天事业发展,必须要提美国的马斯克,跟马云着眼于商业利益不同,马斯克的技术发展路线图异常清晰,就是带领人类走出地球,移民火星,其中发展航空航天技术至关重要。
在他看来,不管是气候变化、天体碰撞、人工智能,地球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不适宜人类的繁衍生存,必须尽快帮助人类寻找新的家园,所以他开发了SpaceX, SolarCity, Boring轨道掘进,甚至Neuralink帮助增强人类本身。
格局和视野可谓超前,同时这两年马斯克的再回收火箭,载人飞船发展的非常迅速,得到全世界的瞩目和称赞。
但在近日美国空军和太空军联手考虑使用运载火箭为美军部队提供快速后勤和医疗支持,马斯克的货运火箭俨然成为美军战争的后勤运输工具,未来随时可以为美军的战争提供强大支持。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为什么拥有自己的空间站如此重要?要保证国家安全和稳定发展,避免被别国“卡脖子”,必须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保证核心科学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力更生,从个人到国家,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人类从行星文明向星际文明转变,是人类发展的飞跃,也是地球文明史的一个飞跃,回头看今天天和号核心舱的发射成功,会不会是一个大时代的开始?
登月的美国人阿姆斯特朗说自己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但是阿波罗登月项目是美苏两国冷战的产物,直到今天是否真的发生过还存在争议。
今天中国的空间站核心舱成功升空就绪,一开始就被某些国家打上了政治的标签,中国空间站的发展未来会跳出这个政治怪圈,成为开拓国际空间站合作的新篇章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您阅读后感觉满意,请给予点赞、评论并转发,以示鼓励!「本文作者:孙杨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