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6月22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钟巍教授应邀做客我校东江大讲堂,在图书馆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近五万年来南岭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李存主持,地理与旅游学院及其他二级学院师生代表聆听了讲座。
钟巍教授作讲座
钟巍教授从地球的气候变化历史切入主题,通过大量研究成果介绍了从新生代到第四纪再到中晚更新世以来的地球气候变化概况。为了让师生更好地了解如何获得过去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信息,钟巍教授围绕树木年轮、冰芯、深海沉积物、珊瑚、黄土、石笋和湖沼相沉积环境记录等七大方法,向大家介绍了过去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信息获取途径。
随后,钟巍教授重点从研究区域选取、研究方法和结论三个方面,围绕“近五万年来南岭气候与环境变化”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他从南岭东部和南岭西部两个区域介绍了中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的地理单元南岭山脉研究区,特别指出并解释了南岭与岭南的区别。在谈及晚冰期以来气候变化时,钟巍教授主要针对DP-2011-02孔从孢粉、干容重(DD)、粒径等进行了多项指标的分析,着重展示了近期研究的孢粉结果。关于晚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研究,钟教授介绍了针对HNDP-02泥炭剖面的研究成果。
讲座现场
在展示了近期研究成果后,钟巍教授指出了关于“近五万年来南岭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的四大结论。他强调,南岭亚高山地区湖沼相沉积物能够敏感记录过去与亚洲季风演化密切相关的气候环境变化相关信息,深入开展南岭亚高山地区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对于认识和了解我国不同夏季风系统的影响范围和强度的差异等重要科学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南岭亚高山地区湖沼相沉积物中相关理化气候环境指标(如地化元素的迁移、淀积规律、环境磁学指标的变化机制,及其气候环境意义)的解译具有独特性,不能直接套用我国北方地区的研究结果,对其全面深入的研究非常必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南岭地区晚第四纪期间气候环境变化的过程和特征较为复杂,甚至南岭东西部地区气候变化都有差异,目前仍无法确切揭示EASM和SM的影响程度和机制,这是一个非常困难、但又十分重要的科学问题,迫切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分辨率的地质记录的深入研究。
学生积极提问
在提问环节,钟巍教授耐心地回答了在场师生的相关问题,指出本次报告旨在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希望这些方法与手段对大学生的科研实践、课外创新和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讲座旁征博引、学术性强,与会师生均表示受益匪浅。
文:戴雅婷 图::郑熔铃
审稿:戴学军 陈雄辉 审核:金伟 签发:赵日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