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6 月新教育时代语言文本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李 红(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曲阜 273115)摘要:以语言文本为内容的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方式,如何进行语言文本教学,如何通过语言文本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现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粗略认识。关键词:语言文本教学 思维 培养能力一、正确理解和把握语言与思维的纵向转换关系,把语言文本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思维智慧的开发提升过程。著名哲学家张全新,在他哲学中提出并论述了语言空间与思维空间的维向转换规律, 他认为, 语言有两种形态, 一是口头语言空间, 作为语言发声形成的语言流空气振动空间, 带有一维性, 二是书面语言, 作为语言文本形成的书面语言空间带有二维性, 而思维空间具有抽象维的性质, 因而具有多维性。语言空间与思维空间二者具有相互转化的关系: 即意识在处理语言与思维关系时总是既有思维空间向语言空间投影的一面,又有从语言空间恢复到思维空间的一面。如果把语言文本形成的过程看成是思维空间向语言空间的转换过程,那么语言文本教学即可看成是由语言空间向思维空间的转换的过程。由此可见, 语言文本教学不是简单重复文本语言, 而应该是由语言空间向思维空间回复。
也就是说语言文本教学,通过对一维或二维文本语言的阐释, 把多维的思维空间展示出来, 使学生明确文本语言潜意识的思维结构, 从而获得思维智慧。这就要求从事语言文本教学, 重在解读显意识的语言中, 所蕴涵的潜意识的思维智慧, 把文本语言的教学过程变成开发提升学生思维智慧的过程。然而, 在语言文本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现象, 在讲解文本语言时, 只注重知识传授,甚至存在教条主义的讲解方式,满足于背诵文本中的字词、 概念, 语句, 而看不到文本语言背后蕴含的思维过程、 思维智慧。不论是单纯知识传授, 还是教条主义的语言教学方式, 由于不懂得或忽视语言与思维的转换关系, 不注重学生思维智慧的培养, 也就很难培养出有智慧的人才。正确的语言文本教学, 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学生思维智慧的培养上, 要认真研究语言空间与思维空间的转换关系, 在语言文本教学中, 透过显意识的文本语言, 透视其内在的潜意识思维结构, 弄清显意识文本语言中所蕴含思维内容, 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培养有思维智慧的人。二、坚持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在历史与逻辑发展中把握文本语言中的思维智慧一个语言文体,作为逻辑形态的理论体系,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逻辑是历史的运动的表达, 二者有统一性。
所谓历史方法是指在语言文本教学中要深入研究语言文本中概念原理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探讨和思考概念原理在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多样的发展形态, 弄清其基本的发生发展脉络。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把语言看成为 “储存历史和传统的水库” 。进入语言同时就进入历史, 掌握概念的发展史就理解了思维的发展史。所谓逻辑方法, 在语言文本教学中, 弄清历史进程中对出现的种种复杂情况作出的逻辑表达以及各种逻辑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从哪里开始, 逻辑从哪里开始, 逻辑是历史过程的语言记录, 历史的发展决定逻辑的进程, 逻辑表达影印着历史进程。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就是在语言文本教学中研究和把握语言文本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中所形成的众多概念基本理论, 及其丰富多样的发展形态的内在联系, 即概念基本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而揭示思维过程的丰富性、 多样性, 充分展示其内在的思维智慧。运用历史方法有思维方法进行语言文本教学对解决由于语言对思维的收敛性造成的思维困难有重要意义。作为潜意识的多维思维空间具有发散性,潜意识的思维投影到语言符号时,形成作为理论体系的文本语言, 这样把多维的思维世界压缩在一维或二维的语言隧道或语言模块中,这实际上是把无限的思维收敛于有限的语言符号的物质外壳上,这会丧失许多东西, 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早有揭示。
如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 等。进行语言文本教学要从文本语言回到思维状态, 实现语言空间向思维空间复位, 必须解决由语言收敛性造成的困难。运用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是解决这一困难的好方法。运用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一是要弄清语言文本所呈现理论体系其生成的原始状态, 因为这种原始状态是理论体系生成发展的原始胚芽。二是通过思维抽象确定理论体系生成的最抽象的范畴,因为最抽象的范畴是反映理论体系所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三是分析把握理论体系中众多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样一个丰富鲜活的思维过程就会展现在学生面前。三、以教学者先在意识为理解整体,在理解整体与被理解语言文本部分的矛盾运动中完成思维智慧创新对语言文本的解释,随着解读者作出的对语言文本原有的意义的理解, 还会由解读者已有意识结构的加入而出现创新的思维形态, 因而, 应该把语言文本教学过程变成思维创新的过程。那么, 如何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解决好解读者遇到的解读过程中整体与部分的矛盾。在德国古典解释学中, 笛尔塔曾指出: 必须根据细节来理解整体, 而又必须根据整体来理解细节, 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矛盾。因为, 人们解读一个语文文本时,总是首先从一语一句入手来阅读,这样整体的出现似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如何根据整体来理解细节呢。 有人提出了一种前理解整体的解决办法。这个前理解解决办法, 就是以理解者前理解状态的潜意识结构为理解整体, 向作为被理解的语言文本部分作出一系列理解尝试和扩张, 经过一系列理解尝试和不断理解扩张,使前理解状态与被理解语言文本不断相互接纳、 相互融合, 形成前理解与语言文本相融的整体意义, 最后达到对整体与部分的超越, 完成思维智慧创新。这种以前理解状态作为理解整体的方法告诉我们,作为从事语言文本教学者, 要揭示语言文本中的思维结构, 必须关注自身的意识结构。语言文本教学者的知识越丰富, 思维空间越开阔, 他的解读能力就越强, 揭示的被解读的语言文本蕴藏的思维智慧就越丰富。其次, 语言文本教学既要防止对语言文本解释中过分咬文嚼字, 又要防止被理解中的意思的模糊不清。过度的咬文嚼字忽视语言文本中的思维智慧, 使对语言文本的理解变成僵死的东西。而解读中的意思模糊, 分不清概念反映的事物间本质界限, 达不到科学认识。语言文本教学还要防止简单重复文本语言, 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要相信解释者能够在语言文本的启示下创造超越文本语言界限,创造出新的思维空间。坚持思维创新在语言文本的教学中, 不但要认真研读语言文本内容, 还要尽可能多的研读语言文本相关的知识体系, 要在多视角、 多层次的思维中达到语言文本中思维智慧的理解与超越。如果只简单重复或咀嚼别人的东西, 教学就没有思维创造, 也不能很好的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智慧的目的。教育探讨17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