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关于我国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关于我国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关于我国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Qun Q, Mitchell C J A, Wall G

[1]

Qun Q, Mitchell C J A, Wall G. Creative destruction in China’s historic towns: Daxu and Yangshuo, Guangxi[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2012, 1(1~2): 56~66.

[2]

白舸, 朱媛卉, 甘伟. 城市历史街区失落空间的活力重塑——以武汉黎黄陂路为例[J]. 华中建筑, 2016, 34(3): 166~169.

[3]

边兰春, 井忠杰. 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探索和思考——以什刹海烟袋斜街地区保护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 2005, 29(9): 44~48, 59.

[4]

陈文君, 陈俊翔.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开发探讨[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4, 8(3): 21~26.

[5]

戴林琳, 江南. 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游客满意度研究——以北京旧城南锣鼓巷为例[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0(2): 60~65.

[6]

丁承朴, 朱宇恒. 保护历史街区延续古城文脉——以杭州市吴山地区的保护研究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29(2): 87~92.

[7]

范小鸥. 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分析及保护[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 27(2): 51~53, 104.

[8]

傅瑜, 张建华. 上海创意街区: 如何强化旅游体验功能[J]. 上海商业, 2012(9): 18~21.

[9]

甘翔云.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研究——以北海市珠海街改造为例[J]. 广西城镇建设, 2009(6): 79~82.

[10]

郭建军. 贺州市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策[J]. 文化学刊, 2016(2): 183~186.

[11]

郭凌, 王志章. 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以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为例[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1(4): 61~68.

[12]

韩晓莉, 李志民, 宋功明. 城市历史地段更新模式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7(1): 36~39.

[13]

韩絮. 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南京高淳老街为例[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2: 30~46.

[14]

贾蓉. 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再生发展模式[J]. 北京规划建设, 2016(1): 8~12.

[15]

孔翔, 王惠, 侯铁铖. 历史文化商业街经营者的地方感研究——基于黄山市屯溪老街案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 34(4): 105~110.

[16]

赖凌瑶, 阳建强, 王亮. 历史文化街区中居民生活延续研究——以安徽省安庆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08(6): 75~80.

[17]

李朝阳, 杨涛. 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关于我国旧城道路规划建设的思考[J]. 人文地理, 2000, 15(3): 28~31.

[18]

李谷兰. 武汉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05.

[19]

李和平, 张睿, 严爱琼. 重庆历史街区分级保护策略[J]. 城市规划, 2010, 34(1): 80~82, 85.

[20]

李勤, 杨豪中. 德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借鉴意义[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 26(4): 34~37, 57.

[21]

李霞, 朱丹丹. 谁的街区被旅游照亮——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八大模式[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22]

李颖, 刘云亚. 广州市骑楼街的保护与发展[J]. 城市规划汇刊, 2002(1): 64~67.

[23]

梁乔. 历史街区保护的双系统模式的建构[J]. 建筑学报, 2005(12): 36~38.

[24]

廖涛, 王玉琼, 邱亮. 历史文化街区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因子分析[J]. 中华文化论坛, 2014(6): 167~173.

[25]

林林, 阮仪三. 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3): 45~51.

[26]

刘敏, 李先逵. 历史街区探析[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3, 35(4): 506~509.

[27]

刘生建. 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式开发策划——以潍坊十笏园街区为例[J]. 古建园林技术, 2011(1): 35~38.

[28]

陆翔, 王蓬. 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方法初探[J]. 北京规划建设, 2001(1): 25~28.

[29]

吕斌, 耿萌萌. 基于“价值重塑”看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的博弈关系——以台湾三峡老街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 20(7): 24~27.

[30]

吕凯, 郑路. 从冲突到合作: 旅游发展与当地居民关系的整合——政府引导型社区参与在扬州彩衣街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 城市规划, 2014, 38(3): 78~82.

[31]

马江萍. 西安历史街区建筑空间的研究——以回访街区为例[J]. 绿色环保建材, 2018(3): 207.

[32]

梅林, 高林安. 长春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 28(8): 740~742.

[33]

梅青, 白彩云, 孙淑荣, 等. 历史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实证研究[J]. 商业研究, 2007(1): 167~169.

[34]

梅青, 孙淑荣, 刘乂铭. 历史街区旅游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研究[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9(6): 60~64.

[35]

孟华. 探求历史文化街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提升改造之路——以嘉定西大街改造区为例[J]. 城市研究, 2016(3): 114~117.

[36]

倪晓波.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和管理模式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1(5): 17~19.

[37]

宁越. 桐乡:如何推进永宁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J]. 政策瞭望, 2016(10): 41~43.

[38]

潘雅芳, 陈爱妮. 历史文化街区游客体验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杭州为例[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5, 15(2): 31~37.

[39]

潘雅芳, 廖卫华.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发展研究——以杭州中山路为例[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6, 16(3): 29~34.

[40]

潘荫昶.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北海珠海路、中山路为例[J]. 环境与设计, 2003(3): 10~12.

[41]

彭珍珍. 西安书院门仿古街区旅游吸引力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09: 54~67.

[42]

平措卓玛, 徐秀美. 历史文化街区绅士化对社区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以拉萨八廓街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3(4): 68~72.

[43]

钱树伟, 苏勤, 郑焕友. 历史街区顾客地方依恋与购物满意度的关系——以苏州观前街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3): 355~362.

[44]

邱灿华, 顾玉婷, 姜珊珊.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平江路历史街区治理模式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3(18): 266~270.

[45]

阮仪三. 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J]. 城市规划汇刊, 2000(2): 46~50.

[46]

阮仪三, 顾晓伟. 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5(5): 1~6.

[47]

阮仪三, 孙萌.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 城市规划, 2001, 25(10): 25~32.

[48]

沈苏彦, 沙润, 魏向东.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初探[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3, 19(4): 266~267, 270.

[49]

沈文涛, 李晓晓. 整合性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天津市海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例[J]. 城市住宅, 2015(12): 31~40.

[50]

司金霞, 刘云. 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重构与旅游开发研究——以昆明文明街为例[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7(6): 158~160.

[51]

宋捷. 浅析历史街区更新型RBD与城市CBD的有机互动——以成都大慈寺历史街区更新规划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11(1): 39~43.

[52]

宋晓龙. “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一种适应北京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概念[J]. 北京规划建设, 2000(1): 21~23.

[53]

孙丽. 近代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青岛“小鱼山历史街区”为例[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54]

孙利坤. 历史街区文化旅游开发初探——以长江路历史街区为例[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16(S1): 117~121.

[55]

锁宇, 孙景荣. 都市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文化景观感知对重游意愿的影响——以南京夫子庙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4, 26(3): 32~39.

[56]

谭文勇, 赵云飞. “一带一路”背景下历史街区更新的文化保育策略初探——以伊宁市阿依墩街区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1): 30~36.

[57]

王波. 基于期望与感知的旅游景点品牌塑造研究——以南京夫子庙品牌为例[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3): 25~29.

[58]

汪芳, 刘迪, 韩光辉. 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活态博物馆”理念探讨——以山东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为例[J]. 华中建筑, 2010(5): 159~162.

[59]

王军, 骆小龙, 夏健. 基于消费主义的历史街区空间认知——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1, 24(4): 55~60.

[60]

王骏, 王林. 历史街区的持续整治[J]. 城市规划汇刊, 1997(3): 43~45.

[61]

旺姆, 吴必虎. 拉萨八廓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发展居民感知研究[J]. 人文地理, 2012(2): 128~133.

[62]

王西涛, 邵娟, 刘飞飞. 文化基因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的应用——以长春新民大街为例[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7(8): 70~76.

[63]

王小丽. 历史街区保护开发中的居民利益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张家口堡子里历史街区为例[J]. 特区经济, 2012(2): 230~232.

[64]

王欣, 薛丽华.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模式——对大连旅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模式的思考[J]. 中华建设, 2013(4): 80~81.

[65]

王亚辉, 明庆忠, 吴小伟. 基于IPA分析法的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满意度测评研究——以扬州东关街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3, 25(2): 9~14.

[66]

王艳. 秩序与意义的重构——对当前历史街区保护的思考[J]. 规划师, 2006, 22(9): 73~75.

[67]

王月. 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途径初探——以天津五大道先农商旅区街区吸引力重塑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5(12): 110~111.

[68]

王炜, 关瑞明. 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28(3): 99~103.

[69]

王忠福, 张利. 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 经济地理, 2010, 30(9): 1563~1568, 1579.

[70]

文彤, 张茜. 城市空间重塑与城市记忆感知——以佛山岭南天地为例[J]. 城市问题, 2016(9): 42~47.

[71]

武联, 沈丹. 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研究——以青海同仁民主上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07, 14(2): 110~114.

[72]

夏健, 王勇. 从重置到重生: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真实性的保护[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2): 134~139.

[73]

项秉仁, 祁涛. 杭州市中山中路历史街区城市设计[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2): 89~95.

[74]

肖扬, 谢双玉, 王晓芳. 基于网络游记的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感知分析[J]. 旅游研究, 2017, 9(1): 83~94.

[75]

徐小波, 吴必虎.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与居民生活环境发展研究——以扬州“双东”历史街区为例[J]. 人文地理, 2013, 28(6): 133~141.

[76]

徐小波, 吴必虎, 刘滨谊, 等. 基于从业者的旅游历史街区商业空间发展特征及机理——扬州“双东”案例[J]. 地理学报, 2016, 71(12): 2212~2232.

[77]

杨淳.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泉州西街保护开发研究[D]. 泉州: 华侨大学, 2016: 41~47.

[78]

杨宏烈. 荆州古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J]. 华中建筑, 1994, 12(3): 59~61.

[79]

杨新海. 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 人文地理, 2005(5): 48~50.

[80]

杨钊, 陆林, 王莉. 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安徽屯溪老街实例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32(5): 525~530.

[81]

佚名. 叶如棠说要把保护历史街区的工作放在突出地位[J]. 城市规划通讯, 1996(14): 2.

[82]

余红英. 文化功能视角下的历史街区旅游产品设计——以西安历史街区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1(3): 74~76.

[83]

俞樱. 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体验研究[J]. 旅游纵览, 2016(5): 198.

[84]

袁泉. 苏州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9.

[85]

袁泉, 张炯. 历史环境中更新建筑研究——以苏州五片历史街区为例[J]. 华中建筑, 2009, 27(11): 111~118.

[86]

曾琼毅. 文化遗产框架下历史街区概念的诠释[J]. 四川建筑, 2010, 30(3): 17~18.

[87]

张建华. 金华市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之路研究[J]. 旅游纵览, 2016(3): 143~144.

[88]

张康建, 华晨, 陈怡. “运河开放式博物馆”理念下的历史街区解读——以杭州小河直街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09(10): 108~109.

[89]

张松. 日中两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的分析与比较[J]. 北京规划建设, 2013(3): 57~62.

[90]

张松, 镇雪锋. 城市保护与城市品质提升的关系思考[J]. 国际城市规划, 2013, 28(1): 26~29.

[91]

张婷娟, 朱红兵. 旅游发展对历史街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21): 214~216.

[92]

张彦, 于伟. 主客冲突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山东城市历史街区的研究[J]. 经济管理, 2014, 36(4): 117~125.

[93]

赵念念.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 旅游纵览, 2014(11): 55~56.

[94]

赵志峰. 都市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旅游体验与购后行为意愿研究——以重庆瓷器口古镇为例[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6(6): 47~51.

[95]

郑昭彦. 构建旅游社区PPC利益均衡机制的研究——以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为例[J]. 焦作大学学报, 2011(4): 63~66.

[96]

周磊, 舒伯阳. 城市历史街区旅游改造中的文化与市场融合问题研究[J]. 旅游研究, 2012, 4(3): 33~38.

[97]

周玮, 黄震方, 郭文, 等.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偏好的游后感知实证研究[J]. 人文地理, 2012, 27(6):109,117~123.

[98]

周向频, 唐静云. 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5): 107~113.

[99]

朱丹丹. 镇江西津古渡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初探[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15): 6464~6465.

[100]

朱东国, 谢炳庚, 李晓青, 等.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以湘潭市城正街为例[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3): 126~129.

[101]

朱竑, 郭婷, 南英. 历史街区型购物场所顾客满意度研究——广州状元坊案例[J]. 旅游学刊, 2009, 24(5): 48~53.

[102]

朱自煊. “历史地段保护”问题的讨论——附: 关于历史地段保护的几点建议[J]. 城市规划, 1992(2): 3~8, 64.

上一篇: 人大史学研究论集(上、下)
下一篇: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