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蔡琛:从大历史的视角来思考中国命运
新浪财经2018.10.2015:30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成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蔡琛
新浪财经讯 “《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新书研讨会”于10月20日在上海举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 50 人论坛成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蔡琛出席并演讲。
马蔡琛参与了《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一书第二章的编写,他本人做到了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来考察中国崛起这一话题——“打通2000年,纵横话古今”。
以下为演讲实录:
马蔡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2049课题,感谢洪崎董事长,贾康老师,剑辉院长给我机会参加2049课题。确实像贾康老师说的,我们在细节上下了很大功夫,贾老师说的那个地图我就遇到,“一带一路”反E字型”最后我们一直查到《世界历史地图集》,才找到最权威的文献。
我本来是学财政学专业,但是贾康老师在,我就不敢写这一章,最初分给我写的是人口还是人才那一章,后来专家组讨论以后,觉得我比较适合写第二章,中国的国情特征与近代化的路径选择,我们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来考察这一话题。后来还是想“打通2000年,纵横话古今”。
100多年前,吕思勉就曾说过:近世的改革事业,来源是很远的,蓄势是很久的。这种变动,不发则已,一发之后,就如悬崖转石(看得似乎也有顿挫,其实算不得什么),是非达到目的不止。所以,现在正是个变动的时代,正是个变动了、方在中途的时代。
今天我们纪念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改革也同样是一个变动中方在中途的时代,是非达到目的不止的。
当我们把视野放到2000年的尺度上来看的时候,就发现很有趣,今天洪董事长也讲到汉唐都是盛世,我们喜欢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个朝代,说强汉盛唐,到宋就变成弱宋,“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我们会发现以宋代为界的前后两个千年的路数是有些不同的。
仔细观察发现,宋代以后江南地区的开发日益深入,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而政府的治理中心一直在北方,而形成了一个以弱驭强的格局。所以,近代以来的改革一定要防止降低效率的降效型趋势,这是千年研究中发现的一个特点。再就是天下与国家之关系,中国人过去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国家与天下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但是近百年来我们谈天下的少了,为什么?因为忙于救亡图存。但是目前我们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救亡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再一个就是全球化的进程需要天下的视野,再一个就是中国之大,它一定会产生世界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从一个天下的视野来看中国未来的改革。
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眼光中来思考中国的千年复兴与百年崛起。黄仁宇先生说过,大凡将人类历史从长时间远视界的立场检讨,不期然会在思量想象中接近神学的领域。我有时候总在想,中国近代史确实是积贫积弱,备受欺凌,但是天佑中华,两次世界大战我们都站了战胜国的行列,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非常重要的。
再有一个,从长时间尺度上来看,我们要看到技术变革的力量。明代刘伯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制于地域局限,但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些地区由于海拔的原因反倒有了一些优势。因此技术变革可能会产生很多后发优势。
再有一个,我们不要忽视一些历史的经验值和一些奇异性样本的剔除。比如我们说欧盟3%和60%这两条我们一直称之为警戒线,现在又说突破这个警戒线是没关系的。实际上都片面了。这两条警戒线是经验值,借用《三体》的话来说它更接近于一个宇宙安全声明,符合这两条警戒线就通常就不会出问题,但并不是突破这两条警戒线就一定会出问题,但是突破了这两条警戒线出问题的概率会大幅增加。所以,既不能把它奉为圭臬,也不能说这俩标准也没用。
再比如我们剔除一些奇异性的样本。一部中国史往往看到一部帝 王史,往往是首都史,一讲北宋就是清明上河图,就是汴河沿岸,我们可能需要更为宽广的视野,譬如中国房地产市场要将北上广深这样的特殊性样本,与整体大盘分别开来加以讨论。
冯友兰先生曾经将“旧邦新命”四个字放在一起,认为可以概括现代中国的特点。阐旧邦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今天重新思考中国之命运与世界之前途这个百年沧桑话题的时候,我们从大历史的视角来思考,是不可或缺的。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