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1991年11月出生于广州市,籍贯广东省汕头市。目前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史、汉代政治与政治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一、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2010年-2014年,就读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人文科学实验班,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2014年-202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博连读),师从陈苏镇教授,秦汉魏晋史方向,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两汉承续与新汉本位:东汉前期政治文化实践研究》获得2020年度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17年9月-2018年9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做访问学者,导师:Willard J.Peterson(裴德生)教授。访学期间主修中国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同时参与罗马帝国(Roman Empire)、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Age)、晚期古典(Late Antiquity)、早期中世纪(Early Middle Age)课程的学习。
2020年-202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担任博雅博士后,从事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合作导师:王中江教授。博士后期间的课题:王充“素相”思想研究。
2022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杰出学者”青年学者B岗。
2015.7-2015.8 访学于哥本哈根大学神学院,丹麦;
2016.1-2016.2 访学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德国。
二、主要论文成果
1、《光武“受命”与永平制礼》,《历史研究》2022年第3期,第53-70页。
2、《“长安系士人”的聚散与东汉建武政治的变迁——从“二〈赋〉”说起》,《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4期,第58-77页。
3、《祀尧或祀高帝?东汉建武七年郊祀礼议的政治义涵与思想渊源》,《中华文史论丛》2020年第1期,第46-72页。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K21《先秦·秦汉史》2020年第3期全文转载。
4、《“创革”与“中兴”的争议及整合——从东汉建武年间南顿四亲庙与封禅礼的议论谈起》,《史林》2020年第1期,第26-35页。
5、《〈国风·邶风·二子乘舟〉诗史稽考》,《文艺研究》2012年第11期,第54-59页。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
6、《郑玄“三族九族同姓”说的特色及意义》,《史学月刊》2017年第4期,第7-14页。被《历史教学》(上半月)2017年第6期论点摘引。
7、《从附庸更始到圣人受命:刘秀集团的崛起及其合法性身份的抉择》,《中华文史论丛》2023年待刊。
8、《两汉之际的东、西格局——以刘秀集团的东方建构与“长安系士人”的西方流寓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第30-44页。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K21《先秦·秦汉史》2021年第2期全文转载。
9、《从“异姓有服”到“祖孙同姓”——两汉“九族”观念的变迁与东汉政治伦理秩序的重建》,《安徽史学》2022年第3期,第13-20页。
10、《“汉当自制礼”:东汉前期“制汉礼”的逻辑理路及失败原因》,《中国文化研究》2021年秋之卷,第69-84页。被中国历史研究院网“学术动态·前沿成果”栏目全文转载(2021年12月8日)。
11、《〈汉书·五行志〉“傅〈春秋〉”的逻辑结构与灾异家谱系构建》,《中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21年第3期,第190-203页。
12、《命定之下的个体修为:王充“贤者命困”论旨趣探微》,《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23年待刊。
13、《汉“三百五十年之厄”观念与东汉后期的中兴论》,《人文论丛》2022年第二辑。
14、《贾逵论“汉承尧后”之特色与意义》,《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26辑,第1-13页,2022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15、《伪造与传说的分野——重读1930-1931年钱穆与顾颉刚“刘歆伪经”之争》,《上海文化》2015年第11期,第121-128页。
16、《进与退、外与内的轨迹——杜牧诗文中的“山东”与“关中”》,《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0期,第76-82页。
17、《将改革引向何方? 马丁·路德与伊拉斯谟的分岐》,《上海文化》2012年第6期,第80-88页。
三、已获项目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两汉承续与新汉本位:东汉前期政治文化实践研究》(21FYB03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