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宇宙之中,我们是否孤独?
自从人类将目光望向宇宙之日起,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我们心头。
要谈及地外生命,我们的近邻火星是避不开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火星生命在人们眼中的样子一直在变化,这些变化对科幻文学的影响也尤为深远。
也许你从来没有想过,在人类历史上的某个时期,人们普遍相信火星上是存在生命的——尤其是那些科幻小说家们。
让我们首先回到1840年的德国,顺着时间之河一路向下,从人们对于火星生命的瑰丽构想出发,看一看不同时期的人类对地外文明的看法。
01
巨型章鱼、麻木的猫与你的邻居
1840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Johann Heinrich von Mädler)和威廉·比尔(Guilaume Beer)用望远镜对准火星,绘制了人类史上的第一张火星地图。
在人类历史上,地图一直是探索征服、扬帆远航的必备之物,正如凯撒的名言“我来,我见,我征服”。这张地图似乎也预示着,人类伟大的火星征程即将拉开帷幕。
▲ 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和威廉·比尔绘制的火星地图,来源:Wikipedia
随着望远镜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更为细致的火星地图陆续面世。
意大利天文学家乔凡尼·斯基亚帕雷利(Giovanni Schiaparelli)以对太阳系天体的研究闻名于世,并结合众家之长,于1877年火星大冲的时机绘制了当时流传最广的火星地图。他把火星上的暗处想象为水体,把亮处想象为陆地。火星上纵横交错的暗纹,也被他想象为水道。
在斯基亚帕雷利的巨大影响力下,一个河道纵横、水草丰美的火星似乎正展现在大家面前。
▲ 乔凡尼·斯基亚帕雷利于1877年绘制的火星地图,来源:Wikipedia
这样的火星,看上去和地球并没有什么两样。
随着望远镜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火星的幻想也越来越丰富。
美国富商、业余天文学家帕西瓦尔·罗威尔(Percival Lawrence Lowell)于1894年自费建立了罗威尔天文台,拍摄了数千张火星照片,并且坚持认为他在火星上看到的模模糊糊的结构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和灌溉的“农田”。
尽管当时的天文学界也有诸多科学家反对这种夸大其词的行为(事后证明这些科学家是对的,火星上的“河流”其实是当时的望远镜技术还不够完善引起的视觉错觉),但这种理论在民间仍然甚嚣尘上,而且深刻地影响了科幻小说界。
当时的人们,是深深相信火星上存在着另外一种文明的。
然而彼时的人类科技尚不足以走向太空,人类无法直接前往火星,一睹当地的风土人情。但科幻小说家却纷纷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多姿多彩的火星世界和火星人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
火星相关的早期科幻小说中最著名的,便是英国著名科幻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大战火星人》(The War of the Worlds, 1898,又译《星际战争》)。
在这篇小说中,火星人作为一种残暴、丑陋的章鱼一样的形象,对地球人的和平接洽置之不理,又大开杀戮。同时,火星人带来的“红草”吞噬了地球上的植被,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火星人的高超科技和生态入侵很快让地球人溃不成军。就在绝望的时刻,火星人却灰溜溜地逃回了地球——因为它们无法抵抗地球上的细菌。
在近代中国,一位我们熟悉的知名作家同样和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
老舍于1933年出版的《猫城记》想象了一种如同猫一样的火星文明。然而和我们心目中可爱机敏的小猫咪不同,老舍笔下的火星猫人麻木而又迟钝,过着贫穷而困苦的生活却又不干进取,对自己身处其中的猫人社会中的不公之处也漠然视之。文章之中蕴含了他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当然,科幻小说家笔下的火星生命并不完全是陌生的。
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的《火星编年史》(The MartianChronicles,1850)一书中,火星人看上去和你的左邻右舍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还说着地球上的语言(当然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人”——看完这本书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这本书在众多火星主题的科幻小说中略显另类,其文风如诗歌一般哀婉苍凉,意蕴也和诗歌一般富有隐喻性,其中火星人和地球人的纠葛暗含了印第安人和美国新移民之间的历史,是一部非常不同的火星史诗。
同样提到火星文明的著名作品还有埃德加·伯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的《火星公主》(A Princess of Mars, 1912)、斯坦利·维恩鲍姆(Stanley G. Weinbaum)的《火星奥德赛》(A Martian Odyssey, 1934)等等。在非火星主题的科幻作品中,火星文明也常常作为“缺省设置”而出现,如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的《星》(The Star, 1897)是一篇描述地球灾难的科幻小说,却在结尾处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火星上的天文学家对此的看法——在那个年代的人看来,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火星上有人居住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我们的兄弟和邻居就居住在距离我们近在咫尺的那颗红色星球之上。
不同的时代会带给人们不同的社会认知。在今天,我们偶尔也会怀念那个一切似乎都充满神秘面纱的近代。
从工业革命晚期到二战结束,科学的曙光才刚刚照亮人类的路途,一切似乎都充满未知和好奇,都在等着我们去开拓。
那个时代有其不便之处,但是也自有其魅力。我们也挑选了一系列发生在近代的科幻故事,带给大家。
02
寒冷孤寂的生命荒漠
时间踏入二十世纪中叶,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虽然相对和平但却充满火药味的冷战在人类历史上拉开帷幕。
冷战之下的宇航技术颇有军备竞赛的压抑味道,但苏联和美国也在此期间把目光投向了深邃太空。
火星世界再也不是科幻作家笔下的瑰丽想象,似乎成为了人类指日可待的目的地。
当时的人们,也半是期待、半是恐慌地期待着我们和火星人的第一次接触。
然而,探测火星的计划却屡遭挫折。天空中的红色战神似乎在刻意向人类展示出他残暴凶残的一面,拒绝人类进一步接近。
1960年10月,苏联先后发射了火星1A号和火星1B号两台无人探测器,计划研究火星附近的宇宙射线、磁场以及火星内部的大气组成,并寻找可能存在的有机物。但两次计划均宣告失败。
▲ 火星1A号,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火星探测器,来源:Wikipedia
在冷战的另外一方,美国也于1964启动了自己的火星探测计划。发射于11月5日的水手3号探测器同样难逃发射失败的命运,但就在半个月后,发射于11月28日的水手四号探测器却终于成为了人类历史上首个圆满完成任务的火星探测器。
1964年7月中旬,探测器抵达火星。这颗人类近邻的面貌首次以近距离照片的形式展现在了人们眼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