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中共党史学科的祖师爷是谁?

中共党史学科的祖师爷是谁?

中共党史学科的祖师爷是谁?百有一用斋 08-07 21:58Original 小编 四史与马院“祖师爷”是一个形容,在本文中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设立中共党史博士点后,较早几位博士生导师

百有一用斋 08-07 21:58

Original 小编 四史与马院

“祖师爷”是一个形容,在本文中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设立中共党史博士点后,较早几位博士生导师,实际上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都有他们的身影。不过小编们商议了一下,认为在介绍诸位博导之前,必须要提前介绍一位学者——何干之,他足以称得上是中共党史学科的奠基人。

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主编

Image

何干之(1906-1969)

何干之,原名谭毓均,广东台山县人。何干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史研究阵地上耕耘三十余载, 直接和间接培育了两代(即“文革”前一代和“文革”后一代)中共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者,为推进中共党史学科发展增添了主力军。1956年高教部评定一级教授时,而何干之是其中唯一的一位党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组建后,他先后担任历史系、中共党史系主任,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备受学生欢迎。先后写了《中国现代革命史》、《毛泽东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个问题》、《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等著作;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1954),被高等教育部规定为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并译成俄、英、越等国文字,在国外发行。据统计,1957年全国中国革命史的教师约1300多人,其中大部分人直接或间接听过何干之的课。从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毕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曾授业于何干之,后来他们都为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主编

Image

何早年先后入广州广雅书院、岭南大学附属中学读书。1925 年考入广东大学(后改中山大学) 教育系, 参加响应上海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的学生爱国活动,思想追求进步,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观点。1929年初在伯父资助下赴日本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专修科和明治大学经济科攻读,并自学马克思主义书籍。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参加中国留日学生抗议日本侵华的罢课斗争,愤然回国。1933 年任国民大学教授兼经济系主任,参与组织成立广州文化大同盟,后改为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任执行委员、分盟书记兼社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与艾思奇、周扬等奉调到延安,在陕北公学任中国问题研究室主任,并到中央党校任课,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39 年起,先后任华北联合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晋察冀分局文委委员、晋察冀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延安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讲授《中国革命运动史》等课程。1945 年4至6月曾列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政治学院院长,华北大学第二部( 社会科学部)主任兼社会科学系主任。

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副主编

Image

1950年,高教部政治教育司请何干之出任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审委员,负责编写《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何干之等人历时四年于1954年编写出教材初稿。此后,《中国现代革命史》教材不断再版,累计印数160余万册,并先后被译成英、俄、越等文字在国外发行,影响广泛深远。何干之等人编纂的《中国现代革命史》确立了中共党史研究的范围,何干之编写的《中国现代革命史》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文化大革命’后编写的党史教材,虽然所依据的材料比过去多了,编写者的认识、观点也有了很大变化,但基本框架仍然源于何干之的《中国现代革命史》。1956 年 5 月 22 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成立,何干之担任系主任,历史系下设中国革命史和马列主义基础两个专业,当年即招收首届中国革命史专业本科生 300 人。这年,何干之和何思敬被高等教育部评定为人民大学仅有的两位一级教授。

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

Image

毛泽东给何干之的信

1958 年 7 月 1 日,历史系中国革命史专业扩建为中共党史系,仍由何干之任系主任。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以中共党史命名、专门招收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本科学生的学科系。在他的主持下,中共党史系初步建立了一套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共党史为核心,以中国现代史为方向,以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工人运动史四个教研室为基本架构的学科体系。研究内容也进一步拓展到中国资产阶级、中国国民党史、中华民国史、北洋军阀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等相关领域。

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

Image

何干之在1960年撰写的《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一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和资产阶级关系的专著,1980年才得以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何干之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同资产阶级的历史关系,着力强调以毛泽东思想作为研究中国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如果说何干之在《中国现代革命史》提供了一个中国共产党通史的样式,那么《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则提供了专史的撰写样式。书中,他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四个阶段梳理出的中国共产党同资产阶级的关系以及对资产阶级政策的演变,奠定了这段历史的撰写范式。尤其是他能实事求是、有所区别的对资产阶级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作出客观评价,对于理解这段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他的这一探索不仅开辟中共历史研究专题新领域,“而且为统一战线史、国共关系史、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等学科的建立、发展开辟了道路”

1969 年11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主编

Image

我国于1981、1984、1986年批准了三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和博士生导师名单,1985年特批一次,相关内容于1987年汇编整理成《全国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名册》出版,即是本文信息来源。下面是截止1986年底中共党史博士生导师名单。

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

Image

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主编

Image

胡华

胡华(1921~1987),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党史研究专家。原名胡家骅。1921年12月出生于浙江奉化一个职员家庭。1937年肄业于浙江省立高等师范学校。1938年参加当地抗日救亡运动,10月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队伍中,他经历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大、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半个世纪历史过程,毕生坚定不移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

Image

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

Image

1946年10月,胡华重返华北联大工作,任华北联大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史地系副主任。1947年参加河北束鹿县的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4月任华北大学中共党史教学组组长,在吴玉章、成仿吾等同志直接领导下,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同时开始担任吴玉章的学术助手。

为迅速培养党的干部,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胡华编写教材并讲授《中共党史》,1950年3月正式出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该书连续发行13版(次)、数百万册,;同时,由他主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发行数十万册,亦成为当时的畅销书(所得版税收入,由胡华提议以三人名义——另两人为他的学生(协助编写者)戴逸与彦奇同志,为抗美援朝捐献了一架飞机);

胡华参与领导创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系科,主编《中国革命史讲义》;按照中央教育与宣传部门的要求,为全国的理论宣传教育战线培养人才以及各高校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课程提供教材。从1950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中共党史系主任。1950年(29岁)被评为副教授、1956年评为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中国现代史组副组长。

林彪事件后,1972年在周总理指示下,从江西五七干校返京担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顾问,在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调研中竭力抵制林彪、“四人帮”的谎言,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粉碎“四人帮”后,率先在全国党史界冲破禁区,拨乱反正,为恢复党的历史的本来面目,为捍卫党史的科学性、纯洁性,不知疲倦地四处讲演,并以史学家的卓识与中央负责同志坦陈己见,呼吁纠正党在历史上“左”的错误并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路线。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主任、名誉主任,北京市高校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人大代表等。

胡华发起并组织成立“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会长为何长工)并主编大型丛书《中共党史人物传》(50卷),该丛书1986年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胡华获最佳主编奖;1987年又获吴玉章奖金历史学一等奖,在海内外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转载或出版;发起并参与成立“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后改称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任常务副会长并组织有关重大学术活动;胡华还主编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周恩来的思想及理论贡献》;编著《中国历史概要(与翦伯赞、邵循正合著)》《南昌起义史话》《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等史著。胡华教授一生伴随了中共党史学史的五十年过程。他一生不计其数的讲稿、书信、笔记、访问记录涉及研究的范围极广,是对全国高校和党史工作者关于党史研究与教学的指导和交流文字,是记录反映中共党史和学科史的宝贵财富。

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主编

Image

2021年5月6日,“生就是奋斗——胡华百年诞辰生平与书信展”开幕式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在致辞中表示,胡华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共党史研究专家,中共党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秉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自甘清贫,淡泊名利”“谦虚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史精神,积极抢救党史史料、培育党史事业人才,推动中外党史学术交流,为全国中共党史学科的创设、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推动中国人民大学成为全国高校中共党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和领航者,他坚守初心、献身党史学科的赤子情怀和奋斗精神,值得一代代人大师生认真学习。

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

Image

彦奇(1927-2010),著名政党史学家、民主党派史研究开创者,原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国革命问题教研室主任。历任学校历史系中国工人运动史教研室主任、中共党史系中国革命问题教研室主任,1986年被国务院评为博士生导师,1992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被授予学校首批荣誉教授称号并获金质奖章。彦奇教授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合著)、《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参编)、《中国各民主党派历史研究》(主编)、《中国各民主党派历史人物传》(主编)、《中国国民党史纲》(参编)等。

彦奇原名商国臣,出生于吉林延吉一个贫苦农民家中,1946年9月到国立东北大学地理系读书,在校期间作为学生领袖投身到爱国学生运动中去,领导了多次学生罢课斗争。1946年6月15日,加入了中国民主青年同盟,1948年7月,随东北大学迁到北平后,被推选为东北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团主席,因领导学生运动,国民党北平特种刑事法庭对彦奇发出了通缉令。彦奇在地下党的保护下,被迫离开北平,改名换姓,逃往解放区。到解放区后,彦奇顺利进入华北大学一部十七班学习,与戴逸同在一个班。结业后,彦奇留校入政治研究室党史组,成为胡华的助手兼研究生,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革命问题。1949年10月,彦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主编

Image

五十年代,他与胡华、戴逸一起编辑出版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一书,热销全国,主编了《中国工人运动史讲义》;六十年代,他参加了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的编写;八十年代,他作为中国革命教研室主任,不仅带领同志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科建设,填补学科空白,还陆续出版了各门新课的专著,其中彦奇主编的《中国各民主党派研究历史丛书》和《中国各民主党派人物传》反响最大。《中国各民主党派历史研究丛书》是第一部对我国各民主党派的历史进行系统研究,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著作,获得了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991年,他主编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史人物传》前三卷出版。此书被誉为是“一套好的传记史书,填补了现代史的一个空白。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对此书的首发式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雷洁琼盛赞此书。同年,彦奇与张同新共同主编的系统研究国民党历史的专著《中国国民党史纲》一书也出版了,并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副主编

张静如(1933-2016),当代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中共党史学家、教育家,原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政协委员。

张静如1933年出生于北京,1950年9月考入辅仁大学历史系,受教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1953年2月提前毕业,在北京师范大学马列教研室参加工作,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2月至1956年7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获研究生学历。张静如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63年来,他一直活跃在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第一线,2004年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2015年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6年、2010年和2014年三次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年获得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

张静如致力于党的历史和理论的研究与宣传工作,是国内外公认的党史大家、当代优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知识界的杰出代表。他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笔耕不辍,学术成果丰硕。他是中国李大钊研究的卓越开创者。早在1957年24岁时,张静如先生就出版了《李大钊同志革命思想的发展》一书,被学术界认为是国内学者研究李大钊革命思想的首创之作和“李大钊学”的奠基之作。张静如先生是中共党史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开拓者,为党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代表作《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被认为是中共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最有价值的成果”。他提出的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为主线研究中共党史,以社会心理为基础为导向研究中共党史,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和拓展党史研究等一系列学术观点,开拓了党史研究的新视野、新境界,形成了我国党史研究的独特风格、思想体系和学派,在中共党史学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副主编

Image

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

Image

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副主编

Image

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副主编

Image

张静如是学问大家,也是教育家。在60多年教书育人生涯中践行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格言,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培养的博士、硕士和访问学者近150人,还有更多的编外弟子,他们大都成长为党政机关、学术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骨干力量。从1986年开始,他发起组织全国党史学位点年会,构筑青年学生相互学习、交流思想的学术平台。每次会议,他自己捐款2万余元,对学生论文演讲比赛的优胜者给予奖励。这项活动已成为我国党史学界一件盛事,20多年从未间断。2002年,张静如将工资收入10多万元贡献出来,设立“张静如中共党史党建优秀论文奖励基金”,这是目前我国党史学领域唯一一个学术论文奖励基金,每两年评选一次。2020年10月24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的第32届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位点会议上,颁发了第九届张静如中共党史党建优秀论文奖。

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

郑德荣(1926年1月-2018年5月),男,汉族,中共党员,吉林延吉人,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的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是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历任东北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政治系副主任、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吉林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会长,吉林省中共党史学会代理事长。

任教55年,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曾长期为本科授课,1964年作为全省唯一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出席全国会议,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合影。1978年全国首批招三年制研究生,1983年被教育部评为教授,198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发展、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3项、省2项。撰写、主编的著作在国家图书馆藏有三十种。1983年出版的《毛泽东思想史稿》开创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修订本由中办为政治局委员配发),获教育部首届社科成果二等奖。

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副主编

Image

1988年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为全国首本,国家项目《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化》系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部专著,提出系列独到见解和新观点,《国情·道路·现代化》、《二十世纪三次中国社会历史性巨变比较研究》、《毛泽东思想新论》及《郑德荣文存》(三卷)系近年的新著。在《求是》、《中共党史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卓越贡献》等160余篇论文(独撰、第一作者)。

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

Image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郑德荣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推动者。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马齐彬(1922~ ),教授。安徽巢县(今巢湖)人。早年就读于位于巢县柘皋的巢县第二高级小学。1938年参加新四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第二师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1948年入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后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社会科学教研室党史组组长、理论部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合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简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浅谈毛泽东思想》等。主编《中国共产党创业三十年》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国共两党关系史》等。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

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副主编

Image

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主编

Image

金春明和李振霞夫妇

金春明,出生于1932年,祖籍山东昌邑。是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文化大革命”论析》、《谈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建国后三十三年》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等;合著《不平凡的七十年》、《“文革”时期怪事怪语》、《新中国编年史》、《中共党史纲要》等;发表论文多篇。

Image

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副主编

Image

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主编

Image

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主编_历史研究副主编

Image

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主编

Image

周逸 教授

以下来自2019.3.29学习时报网

周逸,女,汉族,1920年生于山西太原,祖籍湖南长沙。于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担任山西省夏县中心县委、闻喜县委宣传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妇委巡视组组长等职务。1943年调到岳南三分区农会任常委。1951年进入中央党校学习,1954年毕业留校工作,先后任党的建设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及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等,是党建领域早期学科带头人,党建学科首位博士生导师,1985年离休。现享受正部长级医疗待遇。

99岁高龄,岁至期颐,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逻辑清晰,每天读书看报,笔耕不辍,奋斗不止!她,就是中央党校离休老教授周逸。与她每次的交谈中,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她对党的赤诚之心、对组织的感念之情和对祖国真挚的爱。勤学多思笔墨为伴,爱国奋斗谱写华章,是她真实的人生写照。

周逸老师16岁就参加革命,参加革命不久,她就从学校转移到农村,投入到抗日战争中。亲身经历了对日寇的反扫荡斗争,组织农民反抗敌人的三光政策(抢光、烧光、杀光),目睹了同志们的流血牺牲。老百姓的苦难令她刻骨铭心,斗争的残酷磨砺了她的革命意志。每次和周逸老师的交流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周逸老师曾说:在党的教育下,我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下定决心为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生。我从中深深体会到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决不是空谈,共产党员必须要勇于在实践中自觉锻炼,经受住各方面的考验。要努力奋斗,勇于牺牲个人利益,时刻准备着,关键时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山西省夏县中心县委、闻喜县委宣传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妇委巡视组组长等职务,并于1943年调到岳南三分区农会任常委……。长期的革命工作积累,既锻炼了周逸,又让她对中国革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她经常给年轻人讲党史、上党课。她说:土地改革期间,农民向地主清算剥削债,使她受到极大教育。当时亲身感受到了翻身农民得到土地后的喜悦和欢乐,朴实的农民群众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寄托在共产党身上,兴奋地高呼“共产党是我们翻身解放的带路人”。他们对党发自肺腑的热爱、对干部亲人般的爱护,深深烙印在周逸老师的心里,使她理解了党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党的根本任务和光荣责任是为人民谋幸福。周逸常说,作为共产党员,是否做到了真诚地为人民服务,必须由人民群众来评价。也正是这种对工作的态度、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赤子之心,使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坚定跟党走,积极做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

对待工作,她极其认真负责。1951年9月,她由华东局组织部来到中央党校学习,后留校任教,数十年勤耕不辍,直到1985年才离休。她回忆说:自己深深感到只有拼命地工作,才能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在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党建的教学任务格外繁重。党建教研室的人手有限,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加倍的努力和付出,并充分调动和发挥集体的力量。她同教研室同志一起加班加点写讲稿,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很快就在校内推出了一系列质量很高的课题,也培养锻炼了一批从事党建教学的年轻干部。

而今,周逸老师虽然99岁高龄了,但她仍笔耕不辍,还在撰写党史(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六大),她把这段党史分为三部分,目前已完成了第一部分,还有两部分正在紧张筹备。每次到周逸老师家中,都看到她书桌上摆满了自己刚写好的手稿。每次她都深情地对我们说:我现在还有一些新想法新观点没有写完。现在身体不如从前,手抖得厉害,记忆力也大不如从前,但我要写下去,要努力在有生之年把我未完成的工作做完,为此,她每天读文章、看报纸,坚持撰写党史。

作为一名党员,周逸像一面旗帜,经过战火的洗礼和革命的考验,留下的是对党的赤诚之心和坚如磐石的意志信念。作为一名教员,她是一支蜡烛,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无论工作在一线还是离休在家中,时刻关心着学校的党建学科建设,始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党校的党建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老人,她堪称楷模,生活简朴,爱好健康,乐观向上。看她那满头的白发,和蔼的笑容,厚厚的书稿,让我们由衷地感叹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更加理解了奋斗者幸福人生的真谛。

第四批与第五批分别于1990年11月,和1993年12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相关内容见《中国学位授予单位名册》(1994年版),中共党史博士生导师增加如下:中国人民大学: 何沁 杨先材

东北师范大学:李鸿文 田克勤

中共中央学校:盖军 王渔

另外中共中央学校 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博士生导师增加:蔡长水

历史研究副主编_历史研究编辑_历史研究主编

Image

何沁(1927-,)著名党史研究专家,原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主任,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哲学科学规划组党史党建副组长。

上一篇: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文
下一篇: 核酸酶的分类与发展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