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西南区域社会研究的理论力作

西南区域社会研究的理论力作

西南区域社会研究的理论力作川康”,即川康地区,介于四川省腹地与西藏之间,是清代后期起对四川西部藏族地区的称呼,亦是近代以来西南一地的习见语。

“川康”,即川康地区,介于四川省腹地与西藏之间,是清代后期起对四川西部藏族地区的称呼,亦是近代以来西南一地的习见语。这一地区因涵盖了藏族传统地理概念中“康”的大部分地区,且处于临近四川省的康区部分,故而也被称为“川边”。清末的主流说法是“川边”,并始有“西康”之说。川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川藏道南北两线交汇的中心,川藏之间的交通孔道,以及滇藏交通的枢纽,是历朝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川康地区由于在中国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因而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对于中央政府巩固西南边防、经略边疆尤其是治理西藏的重要价值日益显现。这一重要的地理区位自然使得川康地区被赋予了更多政治、经济、文化直接碰撞和交汇的角色。

由中华书局2022年1月出版的《川康近代社会略论稿》一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即是近代川康地区社会。作者王川教授,系国家万人计划哲社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第五届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四川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含在研重大项目1项),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含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在《民族研究》《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合著)、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三等奖、四川省哲社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独著)等9项。

本书是王川教授已发表的对于川康近代史研究论文的结集,囊括了作者近年来对抗战前后西康地区研究的成果,也是四川师范大学“近代中国边疆研究”书系项目成果之一。全书共分为政治联系(第一至第四章)、社会文化(第五至第八章)、经济交往(第九至第十一章)三篇,共十一章。在第一部分“政治联系”的前三章中,作者选取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川康的“大金白利纠纷”、西康省成立划界时部分地区隶属问题的纠纷等典型事件为例,从微观视角论述近代川康地区不同政治势力的角逐,分析这一时期该地区的复杂政治形势,对中央政府、地方军阀、宗教势力、土司头人等不同派系的社会影响进行了梳理。第四章以川康实力派刘文辉为中心,论述了藏传佛教在康区的传播以及川康地区的政教关系,阐释藏传佛教在川康地区政治运行中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在第二部分“社会文化”中,作者根据多年对川康地区的实地调研,依据地方档案史料,对近代川康重镇昌都的民众社会生活进行系统概括,涉及民众的社会职业、社会组织以及民众日常精神生活等多个方面。民间信仰是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川康地区作为多民族往来迁徙的孔道,历来便是多民族交融的地区。文化在此交汇,民间信仰多元,具有浓厚的民族地区特色。本篇汇聚了作者近几年的田野调查成果,以及收集的各类档案资料,对昌都的民间信仰进行梳理,分析民间信仰对维系社会秩序、传承文化传统、丰富精神生活、参与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

第三部分“经济交往”,由川康地区的农业改进与成效、川藏茶马古道的产生及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川藏茶马古道的文化价值等内容组成,着重论述了近代以来川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川藏茶马古道是历史上沟通藏族聚居区与中原内地的重要桥梁,由其衍生的茶马贸易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得以互通,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川康地区的许多市镇,如康定、理塘、巴塘等,均是各民族经贸往来的重要交通驿站,也正因此对于茶马古道的研究便成为了解川康经济交往的一个窗口。在本部分,作者也对川藏茶马古道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之前史学界对于近代川康地区的研究,多集中在土司制度及改土归流史、乌拉制度、军阀史、经济建设等政治史与经济史领域,而对于民众社会生活、川康基层组织、宗教以及民间信仰等社会文化领域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尽管国内外对川康地区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具备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条件,但由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外国人难以进入该地区,加上国内多次政治运动等因素的影响,70多年来,国内外对于川康的研究相较于对西藏的研究略显滞后。“重西藏而轻西康”的现象不仅在藏学研究领域存在,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区域研究、民族学研究中也同样存在。近年来随着学界对川康地区研究的持续关注与逐渐强化,以及不断有新的史料被发现和收集,使我们愈加认识到川康近代历史的独特性与复杂性,需要更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

在全球化与区域性成为学术研究面临的重要语境下,史学界在倡导同国际接轨的同时,日益重视“在中国发现历史”,主张加强区域社会史的研究。鉴于川康地区近代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特殊性、复杂性极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本书即从中国近代社会史、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宏观视角出发,在作者近年来多次对中国藏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交融的研究理路,从政治联系、社会文化、经济交往三个层面,探讨近代川康社会关系的演变过程,并以史、述、论、评相结合的写作方式综合分析近代川康社会的发展面貌。由于近代川康社会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文化价值、社会经济意义和现实政治意义,可以说本书的编写正是作者立足于川康本地,基于强化西南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又一次有益尝试。读者从中可以增强对民国时期川康区域社会变迁史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本书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参考与启示。

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作者提出对于川藏茶马古道、茶马贸易的研究是各民族关系的一个综合考量,同时也是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认为,茶马贸易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交换,更重要的是在此作用下构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互相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这对于我们当下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主线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川康近代社会略论稿》一书的题目虽以“近代”为断限,但部分篇章的内容实际上已超出这一时间范围。比如在叙述近代昌都汉人社会生活的章节中,为保证史料能最大限度反映民众生活的完整性,作者描绘了20世纪50年代的部分生活场景。此外,在探讨川藏茶马古道的章节中,作者亦用了较大篇幅论述近代以前的茶马贸易以及茶马古道在当代的文化遗产价值,这些时间段则不属于我们常规断代意义上的“近代”范畴。

在肯定作者研究成果的同时,本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书中相对缺少一些川康地区的近代历史文物图片,例如西康建省的文物、川藏茶马古道商人的经营账簿等,与文字相比,本书在图像上的举证稍显薄弱;再者,缺少近代一些藏文文献中关于川康地区的记载,如能与汉文文献的记载相互佐证,则可作为比较研究史料的有益补充;此外书后所列举的参考文献略有欠缺,一些民国时期关于西康的方志资料及著作如《西康通志稿》《西康沿革考》《西康之实况》《西康问题》《西康社会之鸟瞰》等未列其中。其中比较重要的《西康通志稿》系20世纪40年代在西康省通志馆的组织之下,由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延聘众多康藏专家,如任乃强、庄学本、廖宗泽等人共同纂修的关于西康的首部系统全面的省志,前后历时九年完成。未来如本书再版或能对以上内容加以完善,则对于近代川康地区研究的成效当更上一层楼。

王川教授曾在四川师范大学任教多年,川师大一向秉承李安宅、于式玉等老一辈边疆学人治学精神的优良传统,激励着师大学者在边疆研究领域的不断开拓进取。《川康近代社会略论稿》作为他对川康近代社会这一长期所关注领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不失为一部近代西南区域社会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为川康经济社会发展史、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史等方向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者张子凌,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上一篇: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
下一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表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史实时间史实汉朝汉朝张骞出使西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