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有人认为中国学者写的历史书籍很片面,不如西方学者写得好,大家怎么看?

有人认为中国学者写的历史书籍很片面,不如西方学者写得好,大家怎么看?

有人认为中国学者写的历史书籍很片面,不如西方学者写得好,大家怎么看?确实如此,但并非绝对如此。中国的历史学者在中国史领域其实比西方学者要写的更好些,截取中国写中国史最好的100本著作,其水平一定要远高于西方学者截取的同样100本。

确实如此,但并非绝对如此。

中国的历史学者在中国史领域其实比西方学者要写的更好些,截取中国写中国史最好的100本著作,其水平一定要远高于西方学者截取的同样100本。毕竟中国人离古代中国人更近,更能对其作出准确的描述。而西方学者胜在生动性和方法论上面,比如中国人还在沿着24史的路径将政治制度和政治变迁作为研究核心的时候。谢和耐、孔飞力、史景迁等人已经开始描绘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心态变迁了。因此读的时候会有一种西方学者写得更好,而中国学者更像官方叙述的感觉,但细致到文本层面就会发现西方学者写作的准确性很难把控。

但是如果不是截取100本,而是往后看的话,中国的历史学者其实并不如西方学者。尤其是现在中国学者有一个通病,就是”一切以做项目为核心“,也就是说所有搞学术的历史学家,他的研究是相当不自由的,他的研究要围绕着能不能申上国家项目为核心。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有趣的话题被隔绝在历史研究之外了,而能够进国内历史研究领域的话题被限定在了”对国家有用、对社会有贡献“的领域。历史学对国家有贡献意味着什么呢?我想大家都是很清楚的。在这种状况下,叙述的生动、文字的洗练、史实的准确都变成了一种从属状态,所以翻开绝大多数中国学者的历史著作,整齐划一的目录、目录中的绝对政治正确的表述就让人没了胃口。用题主的话来说“确实相当片面”。

西方学者却不用受“项目”的限制,写作较为自由。从献词上表现得就很明显,西方学者的历史著作通常是献给亲人、朋友。而中国的历史著作大多是“某某某项目阶段性成果”。可以想见以自我思想为核心的历史写作和以政治献词为核心的历史写作,哪个更片面一些。其实中国学者通常是很有想法的,但是其思维大多被“项目”拴住了。可以看看中国历史学者写的一些关于历史的杂文,比如商务“光启文库”出的那几本,个人认为这些要比他们写的那些学术著作有意思得多。

至于写世界史的中国学者写的历史书籍,大概一共也就不到十本能看吧。现在翻译的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越来越多,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去看了。

上一篇: 树立正确党史观 上好共产党人的必修课
下一篇: 为什么要学党史,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