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1. 社会研究的含义: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人们的态度行为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
2. 社会研究的特征: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价值判断的。
3. 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具有特殊性;研究有干扰性;社会现象有复杂性;研究受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4.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由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方法技术构成。
5. 社会研究方法论:
实证主义,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强调社会研究向自然研究看齐,注重观察和经验概括。主要表现为定量研究。
人文主义:考虑人的特殊性,强调研究的主观性,以定性研究为主。
6. 社会研究方法的研究方式:
具体方式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大种;
基本类型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实地研究。其中,前三种属于定量研究,后一种是定性研究。
7.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比较:
定量研究以实证主义为基础,定性研究以人文主义为基础;
定量研究强调演绎推理,定性研究强调归纳推理;
定量研究强调理论检测,定性研究强调理论建构;
定量研究采用数字测量计算手段,定性研究强调主观判断和文字描述理解;
调查研究,基于文献的定量研究,实验研究是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实地研究是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8. 研究的主要过程:
选题-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资料收集-对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解释与报告。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1. 理论的含义与特征:理论是一种以系统化的方式讲经验世界中的某些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理论的本质是命题,来源于经验世界,特点是抽象的系统的,目的在于对经验现实以解释。
2. 理论的层次:宏观理论,针对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又称之为一般理论或巨型理论;
中观理论,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
微观理论是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所以,微观理论由一组命题组成,在逻辑上相互联系,这些命题的一部分可以由经验解释之。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一般研究中观理论或微观理论。
3.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解释的范围越广,解释越精确,结构越精炼。
4. 理论的构成,对一组概念的解释:
1. 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客观事物属性之主观反映。概念分为能直接观察的,如房屋黄金;不能直接观察的,如阶级阶层。也可分为只包含自身的常量和包含若干子概念的变量。
概念的抽象层次有高有低,抽象层次越高,特征越模糊,覆盖面越大。
概念是构建理论的“基石”和“基本材料”。
2. 变量:概念的一种,由若干子概念构成,拥有一个以上的取值。
可以将变量分为自变量:(x),引起其他变量发生变化;应变量:(y),由于其他变量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中介变量:表明自变量影响应变量的方式。具体解释可以参考书上28页。
理论由变量语言构成,目的在于描述不同变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变量是构成理论的元素。
变量也可以分为类别变量,顺序变量,间距变量和比率变量。对应着测量层次的定类,定序,定距和定比。
3. 命题:直接由概念构成,而理论由一组命题构成。
4. 假设:社会研究中最为常用的命题形式,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一种可以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假设来源于常识,现有理论或个人推测等等。
5. 指标:一个概念或一个变量,但是可以观察到。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理论由概念,变量,命题,假设构成。其中,变量是一种特殊的概念;假设是一种特殊的命题。理论由一组命题构成,概念是理论的基础,变量是构成理论的元素。
5.理论对经验的作用: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和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框架;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6.经验对理论的作用:开创理论;重建理论;扭转理论;澄清理论(这一部分注意看书上的具体解释)
7.理论的建构与检验(华莱士科学环的逻辑)
1.研究者从观察出发,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解释这些观察的理论;
2.用理论解释现实,做出演绎推理,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
3.在此基础上上,对理论不断修正完善。这是一个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至于无穷。
4.特别注意书上31,32页的两幅图。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
1. 研究问题: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具体回答的问题。指导研究方向,制约研究过程,决定研究结果。研究问题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经历和相关文献。
研究问题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推进点。因为理论与现实间存在着张力:理论无法解释现实,理论解释不清现实,理论解释不全现实;对应着创新性理论(前人从未涉及),责问型理论(理论与现实存在着矛盾),接力型问题。
2. 研究主题:社会现象所涉及的某一社会现象或领域,具有一般性。
3. 选题的标准:
重要性(值不值得去做),是否有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
创造性(研究是否具有某种新的东西),是否提出了新的观点理论,采用新的方法技术,研究的领域处于前沿。
可行性,研究者是否具备完成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合适性,研究适不适合研究者个人完成:是否迎合研究者个人的兴趣专业,研究对象间的相似程度如何,研究者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条件如何。
联想到这次科创活动,申请书的撰写。
4.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清楚明确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最好采用变量语言)
5. 文献回顾:对到目前为止,与某一领域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状况之过程。
有助于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文献回顾的方法:查找相关文献(利用SSI或中国知网SSCI);
选择阅读的文献(根据学术期刊的地位,文献的相似性,发表的时间,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影响而非权威),其中权威期刊大于核心期刊大于普通期刊;
实际阅读和分析文献(注意文献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注意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注意研究结论)。
第四章.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的具体策略,制定出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1. 从研究目的的角度:
1.探索性研究:适用于研究者研究某陌生议题,议题本身较新。
研究者采用观察或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研究对象的规模较小。
目的在于满足研究者的好奇心,探讨后续研究的可行性。
有利于获取新观点,但很少可以圆满回答问题。
2. 描述性研究(是什么):对社会的状况,特征及过程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多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样本规模大。
要求对定量的准确描述和说明。研究结果具有概括性,反映一般状况和趋势而非个别。
3. 解释性研究(为什么):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解释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解释原因,说明关系)
采用双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分析,样本规模居中。
多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2. 从研究性质的角度:
理论研究: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关注如何发展某种一般性的社会认识,可以产生许多被广泛利用的思想理论或方法,不同于纯理论性研究。
应用型研究:侧重于认识社会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供政策建议,课题通常来自于各级政府。明显,我这次科创是一次应用性研究,目的在找出数字化背景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3. 从研究方式的角度:
调查研究(抽样问卷统计分析),实验研究,利用文献的实地研究,实地研究。
4. 一组概念:
1. 分析单位:社会研究中被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
2. 调查对象:收集资料时直接询问的对象。
如家庭为分析单位时,户主就是调查对象。
3. “区群谬误”和“简化论”是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典型错误。(这一部分的解释见书上75~76页。
4. 时间维度是除分析单位外,要考虑的关于社会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将时间维度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可以分为趋势研究,同期群研究和同组研究。
5. 横向研究: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一个星期,一个月,三个月等。明显,本次科创采用横向研究);
6. 趋势研究:对同一总体进行若干次横向研究,观察其趋势和变化规律。如人口普查。
7. 同期群研究:对某一特殊人群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但每次研究的样本个体可以不同;
8. 同组研究:与同期群研究类似,但所用的皆是一个样本。不过可能发生样本缺损的现象。
5. 研究计划书(科创项目申请书):
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说明研究的内容;说明研究的理论假设;说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说明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
说明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与培训方案;
确定研究的时间安排和经费使用计划。
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
1. 测量:测量是根据某种法则,将某种物体所拥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社会测量的对象是人及其社会行为。
测量由测量客体(测量对象,“测量谁”),测量内容(测量客体的某种特征或属性,“测量什么”),测量法则(用数字或符号表示事物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怎么测”),数字和符号(“如何表达”,表示测量的结果)四大要素组成。
2. 测量层次:
定类测量:对事物分门别类。所分门类有互斥性和穷尽性。用“=”“#”表示;
定序测量:将研究对象排出高低大小,确定其等级。类别之间的距离较为模糊。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