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这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见证了中华民族打响全面抗击侵略者的第一枪,也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是众所周知的北京地标之一。
沧桑的石狮子不远处,现代化的子弹头高铁正疾驰而过……
展现在观众眼前的画面,其实并非现实中的场景,而是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在2021年创作的作品《卢沟桥》。
卢沟桥(卢沟桥事变)
画面中,古老和现代交织,意蕴丰富,令人感慨万千。
2021年以来,北京联合大学深入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在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和创新应用信息技术融合中,将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是冬奥会,也是思政课
“很荣幸能够亲历其中,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建设者。”李毓是北京联大的一名“90后”辅导员,作为冬奥志愿者带队教师,在保障志愿工作的同时,她还要做好驻地志愿者的管理、教育工作。
在驻地党支部,她引导同学们从北京冬奥会如期举办看“中国为什么能”;与学生同看冬奥时,她变身为全能“解说员”,在24节气倒计时中看中国的文化自信;在武大靖“你先走一步”行动中看团队精神,在徐梦桃身上学习追梦精神;体会王濛解说金句“我的眼睛就是尺”背后的科学钻研精神。
在冬奥“大思政课”中,李毓与学生共同成长,一起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冬奥期间,200余名联大师生在一线参与志愿服务,把冬奥赛场变成现实课堂,将冬奥故事当作生动素材。
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充分结合,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定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校党委书记楚国清率先在北大红楼给学生开讲思政课。
在创作排演《青春底色》话剧过程中,学生们在演绎优秀青年的先进事迹时,深刻领悟远大理想要在脚踏实地中实现。
是互联网,更是云课堂
“思政案例是否适合,资源如何共享,怎么避免重复并更新迭代?”针对以上问题,智慧城市学院创新性地构建了“专业思政树”信息化生态系统。
“我们希望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学院党委书记张俊玲介绍。
学院提出依托信息系统,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相互支撑。反复实验后,自主研发的专业思政树系统应运而生。融合了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等多维信息技术后,思政教育的网络化管理和可视化操作不再是难题,学院也真正将“大思政课”建在了云端。
在师生间由“面对面”变为“屏对屏”的特殊期间,学校鼓励各单位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学生处的“线上升旗仪式”,师范学院的线上“同读一本好书”等活动,及时并灵活解决了此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
用巧妙构思展现新时代成就的《卢沟桥》画作背后,是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一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
2016年以来,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李文文带着学生走遍北京的红色遗址,用画笔描绘中华民族历史,国家命运和人民的奋斗史。边走边学边画中,师生们更关注这些红色遗址身上体现出来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并在画作中展现自己的学习领悟。
师生30余人手抄中国共产党北京党史,完成了大型作品《学党史》。满满一面墙上,壮烈生动的党史故事在不同字迹中一一讲述,字里行间刻印着师生们“永远跟党走”的信仰信念信心。人们在故事中读党史,在字迹中倾听当代青年的誓言。这幅凝聚了师生们心声和行动的作品,也让前来观赏的人深切感受到学党史的力量。
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校园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生动氛围。
“在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全课堂建设中,我们要将党的创新理论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转化为鲜活育人课堂,上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党委书记楚国清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董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