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史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史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史人工智能:正名于达特茅斯会议1956年8月,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中,约 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LISP语言创始 人)、马文·闵斯基(Marvin Minsky

人工智能:正名于达特茅斯会议1956年8月,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中,约 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LISP语言创始 人)、马文·闵斯基(Marvin Minsky,人工 智能与认知学专家)、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信息论的创始人)、艾伦·纽厄尔 (Allen Newell,计算机科学家)、赫伯 特·西蒙(Herbert Simon,诺贝尔经济学奖 得主)等科学家聚在一起,讨论着一个不食 人间烟火的主题:用机器来模仿人类学习以 及其他方面的智能。 会议足足开了两个月的时间,虽然大家没有 达成普遍的共识,但是却为会议讨论的内容 起了一个名字:人工智能。因此,1956年也 就成为了人工智能元年。

人工智能历史研究现状_人工智能历史研究论文_人工智能的研究历史

符号主义 符号主义(逻辑主义、心理学派、计算机学派)基本思想:

人类的认知过程是各种符号进行推理运算的过程。

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因此,能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智能行为。

知识表示、知识推理、知识运用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符号主义认为知识和概念可以用符号表示, 认知就是符号处理过程,推理就是采用启发式知识及启发式搜索对问题求解的过程。

人工智能的研究历史_人工智能历史研究论文_人工智能历史研究现状

连接主义连接主义源于源于仿生学,特别是人脑模型的研究。对于连接主义的基本思想:

思维的基本是神经元,而不是符号处理过程。

人脑不同于电脑,并提出连接主义的电脑工作模式,用于取代符号操作的电脑工作模式。

连接主义中,一个概念用一组数字,向量,矩阵或张量表示。概念由整个网络的特定激活 模式表示。每个节点没有特定的意义,但是每个节点都参与整个概念的表示。

人工智能的研究历史_人工智能历史研究现状_人工智能历史研究论文

行为主义符号主义偏向于理论逻辑推理;连接主义逻辑性弱,解释性较弱,着重于结果。行为主义偏向于应用实践,从环境不断学习以不断修正动作。

行为主义(进化主义、控制论学派)的基本思想:

智能取决于感知和行动,提出智能行为的“感知-动作”模式。

智能不需要知识、不需要表示、不需要推理;人工智能可以像人类智能一样逐步进化; 智能行为只能在现实世界中,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而表现出来。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

人工智能历史研究现状_人工智能的研究历史_人工智能历史研究论文

上一篇: 《宇宙与人》观后感
下一篇: 科学史绝非科学的注脚 今天的数学是古代的数学的进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